12月19日下午,有市民致电昌邑之窗,说一位德州的刘姓老人来昌邑寻根,问能否提供帮助。
一会,接到了老人的电话,他说现在城区的某路口处,当我们说马上去接他时,他却说自己开车来的,只要我说明白如何走就好。
终于,一辆加装了车棚的电动三轮从浓雾中驶来。怎么也没想到,这位古稀老人竟是骑着电动车一路赶来的昌邑。
老人行动已不是很方便,上台阶需要扶着扶手蹒跚而上。但他就这样一路走,一路充电,路边吃饭时充电,晚上住宿时充电,开着他的电动三轮来到了昌邑。他车上不但放着家谱,还放着做饭的电饭锅和米面,早晚就在旅社里用电饭锅熬汤充饥。
上楼后,老人精神矍铄地谈起他家族的迁徙历史。据老人讲,他先祖刘新在老家排行第十,小名刘老十,明洪武二十五年迁德州恩县(现属武城县)一处岳觉寺旁定居,村名也便定名岳觉寺村,从第二世到第十代人,出了四位进士和一位举人。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族人没有心思去整理家族迁徙渊源,但知道祖上出过数位大官,村后有一世祖刘新的墓园,还有当年下葬时载下的一棵松树。
刘新茔地内的明代缠绕鸳鸯松已成武城县一大景点
文革期间,族人怕石碑遭破坏,就先行自己推到埋入地下。近年有族人提及此事,就把碑挖出重立于墓前。回复石碑后,才发现在碑的背面清晰刻有“考祖先世莱州府昌邑县城南十里中亭社人”字迹。于是,全村千余刘氏族人都知道了老家在哪里。
六世后人所立墓碑记载了祖辈迁徙历史
此后,族人也掀起了续谱的热情,族人成立了委员会,调查六百余年来从岳觉寺村迁往周边村子的族人支系,并翻阅县志史料,重新整理家族谱系。
在这次续谱过程中,发现刘新迁来立村后,加之散落周边村子后人已有数千余人,从第二代到第十代,整个明清时期,出了四位进士和一位举人。
刘大爷说,先辈从昌邑迁往德州后,第二代二十二岁开始立志读书,发愤图强,光宗耀祖,我们作为后人,在条件允许的今天,一定要回来看看先祖世代居住过的老家,看看昌邑是个什么样子,也算是告慰先辈了。
武城县岳觉寺村(原属于恩县)刘氏族人合影
启程来昌邑以前,刘大爷就预料到年代如此久远,老家的村子可能不存在了,族人即便是没有迁出,也可能迁往了别的村子,或者更换了村名。但是他要骑着三轮车转遍昌邑,看看老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要多转转昌邑的刘姓村庄,所有刘姓村民他都会当成族人,所有昌邑人都是他的乡亲。
武城县岳觉寺村(原属于恩县)掠影
故土难忘,迁居他乡的昌邑乡亲,对故土的眷恋,更体现了鄑邑民风之淳朴,潍水乡情之浓郁。
附:刘新后人仕途年谱
刘达,刘新三子,二十二岁始习读,中永乐丁酉年(1417年)科乡试,任鸿胪寺(掌礼仪、祭祀等)序班(从九品)。
四世孙刘进,吏员任直隶江都县典史。
五世孙刘镐(刘进子)字继周,以廪生拔例任浙江平阳县主簿,曾文林郎(七品)。
五世孙刘儒,《万历恩县志》载:弘治五年(1492)壬子科举人,弘治十五年(1502)壬戊科进士,任直隶徽州推官(相当于中级法院院长兼地区审计局张,正七品)。建有折桂坊
刘世孙刘鲁生(刘镐长子)字希孔,《万历恩县志》载:刘鲁生,嘉靖十年(1531)辛卯科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任山西曲沃县知县,升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至河南开封府知府,任上曾立《吹台五贤祠记》碑。刑清政举,吏民畏服。涖事精勤,政多抚字,初终罔倦,始作邑乘,以备文献,行取御史。
刘世孙刘洛生(刘镐次子)字希程,《万历恩县志》载:鲁生弟,嘉靖十六年(1537)丁酉科举人,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科进士,任山西翼城县知县,升直隶六安州知州,调陕西耀州知州。
七世孙刘家泰,廪生,诰赠徵仕郎中书舍人(从七品)。
八世孙刘炯《雍正恩县志》载:泰昌元年(1620)恩贡,任顺德府南和县知县,狷介自持,一尘不染,时称廉吏。
八世孙刘煜,天启选贡中甲子十四名,任江南扬州府通判(分掌粮运及农田水利等,正六品)
八世孙刘明偀(刘家泰子)《雍正恩县志》载:天启四年(1624)甲子科举人,崇祯十年,登进士第3甲第131名,授中书舍人。顺治元年,任贵州道试监察御史。后改贵州道监察御史、直隶巡按御史。顺治二年,督理漕运河道。顺治四年,任陕西巡按御史。顺治六年,任江南布政使司参议、按察使司佥事、淮徐兵备道。刘明偀墓地在今平原县王打挂镇赵庄村后,墓地占地五十二亩,立有石牌坊和神道,神道两侧立有石人、石马、石羊等石像,文革中遭破坏。
九世孙刘瑞基(刘明偀长子)《雍正恩县志》载:顺治八年(1651)岁贡,任河南阳武县知县,邑难水运,民苦于漕,瑞基力为详请并将漕项编入条银,民困得苏;又请增给盐引,革去按丁食盐之弊,民益便之。
九世孙刘肇基,《雍正恩县志》载:顺治五年(1648)戊子科武举。
十世孙刘士发,《宣统恩县志》载:雍正六年(1728)贡,任曹州府定陶县训导。
开封知府刘鲁生像
顺治二年刘明偀提本
文革期间刘明偀墓园被损时从墓中挖出的刘明偀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