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张稳信:老家山东 故乡昌邑

张稳信:老家山东 故乡昌邑

清末民初,山东地区连年灾荒,而当时的陕西地广人稀,时任陕西三原知县的山东籍官员焦云龙去信山东,动员家乡居民迁陕,就这样,山东昌邑、高密等28县的居民纷纷祭祖告别,肩挑车推,开始了长达60余年的大移民序幕。

1911年,山东昌邑、安丘一带秋雨连绵,潍河暴涨,冲毁了沿岸的房屋,淹没了土地。我的曾祖父变卖了全部家当,把家中的五亩地献给了张家祠堂。10月份的一天,祭完祖,告别了亲朋好友,带着全家人上路。我的祖父当时只有五、六岁,有时坐在独轮车上,有时跟在独轮车后面走。我查阅了相关专家的研究,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山东移民迁徙关中的过程,充满了艰难和心酸。除了极少数富家奔着淘金的念想,赶着载有家眷和较为齐全的生活设施的马车,昼行夜宿,一路驶向关中,未受多少苦外,绝大多数属于占地极少又屡经战乱和各种天灾洗劫折磨生活无以为继的穷苦百姓。他们或独家或三五家结伴,男人手推装着简单炊具铺盖和稚子的木制独轮车,白天赶路,夜宿破旧庙宇、戏楼和屋檐下,小脚女人紧随其后,饿则沿门乞食。历经40余日的奔波,才走完秦鲁间3000多里之遥的路程……我的祖父不止一次讲过这些事,我印象最深的是1985年夏天的一天中午,他靠在门前的树上,又一次讲起了这些事:咱们祖先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过去的,老家是山东莱州府昌邑县南辛庄,家就在河边不远的地方,他小时候经常在河边玩,乱石滩(地名)姓张的和咱是一家子,才出五服(后来证实至少出了15世),乱石滩的族人还回去过,也叫他回去,他没回去,家里没人了,他的叔、伯都去了东北,回去谁也不认识了。他讲的路上的事情和前面学者的描述差不多,但好多我不记得了,但他说的老家地名我记住了,冥冥之中好像告诉我让我替他回老家一下。还记得他讲完后说了一句“一路上把恓惶受尽了”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2015年7月,我踏上寻根的旅途,我坐上火车,不到20个小时就到了潍坊,通过乱石滩的族人找到了安丘,最后联系上南辛庄的族人,南辛庄的族人拿上族谱驱车赶来,问我有没有族谱,我说没有,但我听祖父说过这个地方,问了曾祖父和祖父的名字,还有其他情况,有些能对上,但有些情况对不上,我当场给我的五叔打电话,五叔说原先有族谱,但族谱找不到了,但他抄过族谱,能记得一些字,有富、信、林、然等几个字,他们翻开族谱果然都有,从而得以确定。我翻开族谱,祖父的叔、伯确实去东北了,这和祖父说的老家没人了非常相符,但族谱上记载着曾祖父有四个儿子,但事实上只有两个,族谱记录有误?另2个路上夭折?逃荒中送人了?这个从没听祖父说过,这个谜永远也无法解开了。通过族谱,我了解到我们家族果然是明洪武二年(1369)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来的,和祖父讲的非常吻合,家族非常庞大,在山东已有3万之多。也知道了张氏族规、张氏家训。我的祖父虽然不识字,但给我们讲过家训、族规的一些内容,像族规里的父慈子孝、忤逆不到等我都听过。

我来到了南辛庄,现在已划归潍坊市峡山生态观光区,原来的庄子成了水库,60年代为了修峡山水库,南辛庄举村迁到了吉林,因生活不便,大部分村民又回来了,回来后迁出了2里,在村里受到了热情的接待,邀请了村上和我祖父同辈(都是二十一世德字辈)等许多族人作陪。席间大家互问各边情况,感叹全国各地变化之大,我还听说南辛庄还有好多族人同时代来到陕西,主要分散在富平、蒲城、渭南和陕北一带,其中陕北富县的谁谁还回来过,现在是陕西省正厅级官员,在山东挂职时找来的,他父亲嘱咐他一定要找到老家,要为他祖父立碑。我答应他们回来时一定尽力查找富平及其周围的族人。在回来的火车上,我感慨万千,今天我只需要十几个小时就能到的地方,而我的祖父他们走了几个月,从秋天走到冬天,又从冬天走到春天,我相信我的祖父不是不想回南辛庄,年轻时因生活所迫,年龄大了又力不从心。

曾祖父、祖父他们到陕西后的情况,我问了长辈,从他们的描述中,我大概知道他们到陕西后的情况,他们一路向西,先到了陕北,从陕北一路南下,在美原一带落脚,和大多数山东客一样,他们给别人打工、种地。风调雨顺的时候,他们也能过上好一点的日子,我的曾祖母我只知道姓杨,虽是小脚女人,但和很多山东人一样吃苦勤劳,有一年种了10亩豌豆,豌豆丰收了,但我的曾祖母却累倒了,撒手人寰。曾祖父农闲时间还做点小生意,挑着担子卖颜料,祖父和大祖父一直给人当长工,家也是搬了无数次,我知道居住的地方有6处之多,最后落脚于金粟山下的黑鹰沟,开荒种地,垒墙打窑,自此家道基本平安,祖父比祖母大十五岁,记不清是几斗麦子娶回来的。从年龄差距可以看到,我的祖父最起码是30多岁后才成的家。祖母是耀县人,他们相濡以沫,关系融洽,共育有七儿三女。大祖父因故早逝,留下年幼的两儿三女(一个儿子年幼时夭折),祖父祖母承担了抚养责任,视其为己出,关爱有加,超过亲生儿女,大祖父的儿子在堂兄弟排名老二,外界都知道祖父有八个儿子,多少年后,我的几个叔叔说起祖父、祖母偏爱二叔,感慨颇多。祖父、祖母邻里关系和睦,待人热情,很多经过门口上山、下山的人,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有喝水需求,都要邀请到家喝水,甚至给做饭,他们在周围十里八乡口碑甚好,他们的干儿子也有八个。好多人都想不到,他们的日子过的并不好,而且住的偏僻,但八个儿子居然都成家了,没一个打光棍,这与祖父祖母的为人是分不开的。从父辈开始,我们家族没人会讲山东话了,生活习惯也和当地人一样了,但山东人的性格、山东人的家教一直延续下来,从我记事到现在,包括我的父辈一大家子,大年初一都逐一向长辈挨家挨户磕头拜年,现在我的几个堂兄都快60岁了,礼节从不会少,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山东人春节必不可少的礼节。

1993年,我的祖父很安详地去世,享年88岁。此一脉,人丁兴旺,现人口子子孙孙、里里外外当有百余口之多。我们这一辈的生活无需赘述,虽经历过坎坷,但日今都过着和全国人民一样的富足生活。今天的幸福生活,与国家的繁荣富强密不可分。祖辈的移民搬迁史,与国家所经受的苦难紧密相连,那样的生活,将永远成为历史。

本文作者 张稳信 陕西富平人 祖籍山东昌邑


昌邑之窗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