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昌邑老照片 | 一张旧照勾起的角埠村往事……

昌邑老照片 | 一张旧照勾起的角埠村往事……

每次我回角埠,马洪瑞家是必去的,因为他家就在村里十字路口处,离我家两排房子,赶集串门、闲来散步,必经此处。更重要的是,我俩年龄相仿、发小,同街同(生产)队,他在家喂猪多年,可以说低头不见抬头见。

洪瑞健谈,性格好,所以来他家耍的人也多,屋地上常年摆着一张小桌子,茶水不断。

这天我来此刚坐下,他说:“我找一件东西你看一下,还有印象不,这是我去大队部在一张破桌子里看到的,顺便取回来了。”我一看是张三寸大的老照片(见图片),马上就记起来了。

说来话长,还得从66年谈起,这年我16岁(前排右一),上初中二年级,因文革动乱,学校停课,便回生产队参加劳动。这年农闲,县里统一组织搞水利建设,我们的任务是修水渠,工地就在元宝埠西头的南面,离家仅二里地,也要吃住在工地。当时全凭锨挖、肩抬、小车推,不像现在的机械化作业。因我们进度快,得到上级表扬,并照相宣传,予以鼓励。

在这个偶然的机会我重新获得了这张老照片,觉得很珍贵。照片里蕴藏着许多台前幕后的时代信息,很值得回味;眼前是一幅幅熟悉的面孔,我又想起了老照片背后的那些陈年往事。

后排左二那位年长者时年50余岁,谁能想到这位现在看来面目和善的人原来曾是个国民党兵,还是一位劫匪。

我早就听家里人讲过,那是1944年的初冬,晚饭后七八点钟,他和几个同伙进了角埠村,来到我家后直接就去牵牛。那时候,一头耕牛可是庄户人家的命根子,我奶奶听到声音后从屋里出来,在院子里认出了他。此人手持一把短枪,满脸杀气,横眉怒对,开始大声吆喝着让奶奶不要靠前。我三叔这年14岁,跑过来保护奶奶,奶奶哭喊着让他放下牛,还叫着他的小名告诫他说:“你千万别牵牛,你家也有老小,孩子他娘也在村里住着,你高抬贵手……”此时我父亲不在家。

他哪里听得进这些,把枪一挥又指着我三叔,命令他牵着牛和他一块走,三叔年小也没别的办法,只得帮他牵着牛。他和几个同伙汇合后牵着抢来的几头耕牛(8头?)逼着我三叔送他们到寒亭上了烟潍公路才让他回家。据三叔回忆,那晚他吓得可不轻,从来也没到过寒亭,天黑路生,他从田野里一直向北走去,还回头看了几次,生怕他从背后打一枪。这天晚上家里人乱成一团,不知三叔生死如何,自此奶奶还吓出了病,几年后才治愈,幸好三叔在天亮前回了家。

后来潍坊解放时他随起义部队参加了解放军,解放初复员,自感罪孽深重,不敢自己回家,是县政府派人送他回村的(此人后来表现不错,还干了两年生产队长)。若干年后,那段不愉快的往事也就成了人们回忆、巷谈和评价善恶的历史故事了。

再说一下前排左一张振浩,当时的生产队长,第二年长者。解放前他家里很穷,这年冬天就要揭不开锅了。当时我村属于杂牌军“割锯”的地盘,谁占领了就从当地“拔兵”,村民没法,只好“抓阄”。这天北角埠某人抓到要去当兵的阄,又不想去(那时是可以找人代替的),即托人说和着自己愿出二斗(100斤)蜀黍,找人替他去当兵,振浩接了这个活。幸运的是,振浩去了没几天就平安地回来了(不用去了),那家觉得吃了亏,就想要回二斗蜀黍。振浩不干,经当事人调停并批评了对方的无理要求。六十年后,振浩和我父亲啦起此事,还说:“那年要不是那二斗蜀黍,全家春天就过不去了。”

至于其他几位也各有故事,马洪瑞、张学书、张振国是我村庄户剧团的主要演员;张振平、马守信后来成了该团的琴师;张志春在《夺印》中演了何书记,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下面再从另一个角度来回看这张老照片,大家每人手拿一本老三篇合订本,半蹲在未完工的水渠里现场拍照。然后从背景看到的是毛主席语录牌和两条挂彩旗用的细竹竿,右上角的“角埠连先进二排”也很醒目,时间是66年11月。那时全民皆兵,军事化编制,村为连级,生产队为排。

再看当年的帽子,如同六五式军帽,而现在则是不同颜色的长沿旅游帽;后排左二(前面已提到的)那位年长者则戴着传承了几百年的老头无沿毡帽。几个光着头的年轻人的发型已不同于五十年代“一边倒”式的大分头,更不同于现在的个性化发型,多呈小分头式样。衣服的颜色与五十年代略同,但样式已有明显改变,只是许多人还穿着不分前后的大腰裤,双脚穿着沾满泥土的鞋,都是手工纳制不分左右的千层底布鞋。记得是上午照相,光线较好,人人精神饱满,其中有的年龄较大者还是第一次照相。

晚上有演出,主持人手拿一本浅蓝色书皮的小书,领读毛主席语录,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语录本,后来由红塑料皮包裹,成了盛极一时的红宝书。

我回济时带上老照片,并放大了几张,第二年回家便送给洪瑞一张让他保存。

瞬间五十三年过去了,当年年龄最小的我也已迈入古稀之年。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如今再回看这张老照片,它沉淀的历史故事,恰似早年的一枚邮票,真是方寸小天地,信息大舞台,已经载入史册。我远在他乡,愿借此文,向昌邑市角埠村曾同甘共苦,已入耄耋之年者及同龄人表示真挚的敬意,并向已故者表示深切的缅怀。

                  老照片

          往昔历历目,一别五十年。

          游子恋故土,俚事结情缘。

          方寸天地小,信息舞台宽。

          倩影今依旧,妙趣后人传。

(马守华)



相关链接:

昌邑老照片 | 隔世爷爷的那些旧事

昌邑老照片 | 高祖父的丝绸人生

岁月悠悠 | 三张昌邑老照片

时光追忆:双台的土埠


昌邑之窗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