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大爱永生 | 追寻祖父卢天俊的生活足迹

大爱永生 | 追寻祖父卢天俊的生活足迹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当静下心来的时候,愈发思念逝去多年的祖父母。此时此刻,祖父母生前的音容相貌,以及幼时跟随老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如同放电影般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去年岁末,家乡村志主编约我写写关于祖父的往事拟编入村志。进入农历庚子鼠年,巧逢祖父百年寿辰,赶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多日居家休假,于是沉下心来断断续续写下了这些文字。

祖父母生前住过的宅院

祖父卢天俊(1920年6月18日——2008年12月4日),潍坊峡山(原昌邑)岞山籍颜家庄村人,1920年农历五月初三出生在一个较为殷实的农民家庭,初级中学毕业,基督教徒,其祖父、曾祖父及上辈均为清末秀才,被人们誉为“一门三秀才”。
幼年时期,祖父在本村读私塾,他好学上进,后考取民办昌南县北孟初级中学(当时全县仅有两处初级中学)。求学期间,他热爱祖国,追求进步,边读书边随父耕作,经受了艰苦生活的磨砺。
时值兵荒马乱、国难当头的战争年代,由于家庭缺少劳动力,不久就失去学业。随后,在昌南县北孟区的一家私营药店的中药房做过司药,较熟练掌握了多种中药的成份、性状和功能主治。

初涉革命道路,当好领导助手

西海专署(1940年11月成立,机关驻掖县,今莱州,辖掖县、平度、莱阳、招远、昌邑、潍县等)下辖的昌南县,山东腹地通向胶东半岛的重要枢纽。岞山区地处昌南县南部,胶济铁路横穿其境,岞山火车站是当地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周边昌邑、掖县、平度、莱阳、招远、潍县、高密、安丘、诸城等地的货物在此中转,有“九县通衢”之称,据说建国前后就有德国、日本、葡萄牙等5个国家的人在此经商,至今这里还有一栋外国的小洋楼,传说是日本当年的领事馆遗址,由此战略地位重要,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时期,日、伪、顽一直盘踞在这里。岞山区还是国民党山东挺进军“四纵队”的发源地,反动势力基础较强。“小战三六九,大战月月有。”这是对解放战争时期岞山局势的真实概括。

岞山站旧址
解放战争初期,祖父在昌南县第八区(即岞山区,驻地在今牟家庄子村)政府、金台区政府担任文书,协助区长兼武工队队长马立平(1926年5月——2013年8月,原名张增华,曾用名马骏驹 ,山东莱州人,1941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8月入党,解放战争时期的南下干部,曾任江苏省镇江专署冶金局局长、镇江发动机厂厂长、宜兴市工矿局局长等职)和继任区长杨钧合,深入发动群众与敌人展开斗争。在区委的统一领导,他与战友们一道深入进行减租减息,使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翻身;开展拥军、参军和优抚支前工作,组建基层武装力量区中队;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物色培养干部,发展基层组织,开展对敌斗争,保卫胜利果实。
文书是一项严肃的政策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仔细地起草各种文件,尽心尽力地当好领导的助手,认真做好机要收发、文件归档、数据分析以及枪支弹药保管等工作。特别是对待拥军支前工作,他更是精益求精,唯恐出现半点差错的闪失,由于工作耐心细致,避免出现任何差错,多次受到区委领导的表扬和肯定。

组织人员转移,保存革命力量

1947年8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失败后,企图尽快占领胶东,切断华东野战军与东北、华北的联系,将其主力部队消灭于胶东地区,以便抽调兵力回援中原。为此,调集了六个整编师20余万的兵力,组成了“胶东兵团”,兵分多路组织重点进攻胶东解放区的“九月攻势”。同年8月下旬,国民党第四十五师沿胶济铁路北侵,占领了昌南县全境。此时,昌南逃亡青岛、潍县等地的地主、恶霸、反革命分子组成还乡团,尾随国民党军队杀气腾腾扑回“老家”,对共产党员、革命干部和土改积极分子疯狂进行血腥报复。尽管中共昌南县委早已做出部署,各区组织军属、烈属、干部家属及革命积极分子转移平度大泽山以东地区,但正值秋收,有的人惦记家里的庄稼,擅自返回家乡。
同年9月3日,国民党军第四十五师一部及昌南地方保安队、还乡团,自山阳村一带向流河村方向进犯,在区委、区政府的组织下,当地干部、群众迅速向流河以东转移。
祖父受区委委派,担负起本乡几个自然村村干部和家属、土改积极分子和先进群众向东转移的协调组织工作,他耐心细致地逐一登门,深入进行说服工作,反复宣讲这次组织集体转移的重要意义,促使其打消思想顾虑,积极响应政府统一行动,迅速加入转移行列。组织上还为祖父配发了用以保护人身安全的手枪。
此次向东转移的路线由本村东出发,途经昌南的盘马埠村、东章村、饮马村、流河村,迎着三合山方向,一直向莱州、平度、招远等地昼夜行进……队伍中,男子汉们挑着存放生活日用品担子,妇女们挎着一个个布包袱,孩子们牵着耕牛牲口,年迈的老人柱着拐棍艰难行走,大家沿着乡间羊肠小道,扶老携幼,依靠两条腿昼夜兼程,常常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将麦粒煮熟带在路上充饥。转移途中,有一个整天哭哭啼啼的小女孩被大人绑在牛背上,一头大骡子背上居然驮了四个孩子,还有几名年迈的老人只好用毛驴驮着行进,大家一路吃糠咽菜,历尽艰辛。因长期过度劳累,在途经位于大泽山的平度店子镇二甲村时,祖父突发肺痈病,高热、咳嗽,伴胸痛等,幸亏该村村民王培俊一家的精心照料,使其病情得以尽快缓解,一家人驻在这家人的南屋豆腐房里半个多月。由于背井离乡、缺医少药,他年幼的长女在转移途中患病,返乡几日后即亡。经过百余天的长途跋涉,参加转移的人员辗转数百里,终于摆脱了国民党地方保安队和还乡团的尾随追击,胜利到达招远解放区。
由于祖父组织协调得力,全体转移人员几无伤亡。据统计,此次参加转移的本村干部和家属及其他群众多达10余家40余人。
昌南县解放区成为还乡团屠戮的重灾区。还乡团进村后,首先纠集被清算过的地主分子成立“自卫团”,然后以“自卫团”为骨干,笼络一批地痞流氓建立“自卫队”,向翻身农民反攻倒算,血腥屠杀。从9月3日到9月28日,国民党地方保安部队和还乡团制造的“昌南惨案”,杀害昌南干部、烈属、军属、农民积极分子、外地支前民工3467人,其中包括小孩404人,孕妇27人。
还乡团在昌南地区制造的血案,罪恶滔天。上世纪80年代初,中共昌邑县委党史办公室组织人员,在昌邑南部胶济铁路两侧的村庄进行调查,记下了匪徒的笔笔血债。被调查者耳闻目睹,匪徒们对手无寸铁的村民疯狂杀戮的手段残忍无道,骇人听闻。
“点天灯、看八路”、“五牛分尸”、“穷小子翻身”、 “倒苦水”、“香火烧”“狼狗撕”“推活人磨”“活扒人心” “拖高粱茬” “灌辣椒水”“锥扎指尖”……在这群疯狂的匪徒身上,人性之恶暴露到了极至,令人发指。
同年农历八月十三,还乡团一个土窝子竟然将本村干部黄京亮的近亲属5人“活埋”,其中最小的被害人年龄仅16岁。由于体弱多病,曾祖母未跟随转移人员一道出发,她原以为“一个大字不识几个整天围锅台转的小脚妇女,别人不会对俺怎么着……”谁曾想,还乡团的帮手硬是将老人用绳子绑起来,呆在屋梁上轮番毒打,老人的一条腿被打断。更有甚者,村民卢兴民在集市上的人流中冷不防被还乡团头子开枪打死;村民黄京通被还乡团成员枪击后顿时血流不止,连夜被好心的村民们合力抬到潍县,经“乐道院”医务人员多方医治,虽保住了性命,但从此失去了一条胳膊……据说,后来本村村民从伪村长倒塌的一间屋子的废墟中发现了一本 “变天账”,里面密密麻麻记下了当年还乡团逐一列出的下步拟杀害的村干部、群众名单,人数竟然多达80余人。可以设想,假如不是组织有关人员迅速向东转移,假如县委、区委未及时派出武工队返回袭击还乡团,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同年11月13日,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在谭震林、许世友的指挥下,一举围歼侵犯昌南的国民党军,挫败了蒋介石亲手策划的“九月攻势”,扭转了胶东战局,至此昌南重获解放。据史料记载,嚣张一时的国民党地方保安队、还乡团头子被政府枪决,其他杀人帮凶以及煽风点火乱说“风凉话”的人也一并受到国法的严惩,这伙人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随后,祖父拖着病体,与同志们一道,走街串巷,走访安抚死难者家属,协助区政府领导同志健全基层组织,整顿社会秩序,安定民心,尽快恢复产生。

甘做支前模范,办事两袖清风

著名的“潍县战役”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华东战场上的第一场城市攻坚战。1947年12月,华东野战军经过浴血奋战,取得胶东保卫战的胜利后,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1948年3月,在周村、张店战役切断与济南顽敌的联系后,党中央、中央军委命令山东兵团出敌不意,挥师东进,直取潍县。
祖父被组织抽调担任潍县战役支前组织的会计,负责为我军筹集粮秣。整个潍县战役从1948年初春准备开始,至4月2日全面发起,在几个月的紧张工作中,他发挥自己文化程度较高和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优势,与同事们一道进村入户,深入发动群众,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大规模的支前募捐活动。
十分注意遵守政策纪律,对在社会上募捐和征收的款物,大到成千上万斤的粮秣,小到一枚枚铜板,一笔笔账目记得清清楚楚,实现了款物和账目无差错,圆满完成了各项后期保障工作,为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集结54个团参战历时36天几乎动用了全山东兵力的潍县攻坚战的全胜做出了贡献。 

识字班里做教员,家中围炉讲三国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扫盲班一时遍布全国城乡的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学习中。解放初期,我村成年人仅有区区几个人识字。合作社找到其中3人作为记账员,由于他们识字不多,对社员的名字、农具、肥料名称都写不正确,只好用画圈、画杠代替,时间久了,圈圈、杠杠一大片,成了一笔笔糊涂账。1951年初秋,祖父承担了本村扫盲班文化教员的任务。
祖父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本着“做什么,学什么,学用结合,相互促进”的原则,启发社员们首先从学会书写自己的姓名开始,然后再学习各种农活、农具、庄稼的名称。于是,学员先从会练习写自己的姓名学起,然后逐步学习土地、农活和各种农具及农作物的名称。为了防止遗忘,他晚上把社员们集中起来学习,并利用白天劳动间隙,把识字班还办到了田间地头。由于他施教有方,经过三个多月的学习,参加学习班的青年人,有的能当记分员,更多的人能看懂会记自己的工分账。

岞山公社田间学习(拍摄于1976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夏天的晚上,左邻右舍围坐在一起乘凉,老人身边总是围着一帮小青年,听他讲“三国”、说“聊斋”、话人生,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一些中老年人遇到不会识的字,一时不能理解的典故,总会在这里找到较为准确的答案。
每年的冬季,老人家中生着煤炉子,一天到晚敞着大门,邻居们笑哈哈地在这里谈天说地,可谓乡村“俱乐部”……

样样农活都会干,扎根农村当社员

在长年累月的农村生活中,祖父默默地扎根生产一线,犁地、播种、施肥、浇水、收割—-样样农活都会干,盘火坑、钉锅盖(盖垫)、捻绳子也是他的“拿手活”。虽然算不是什么“能工巧匠”,但自上世纪70年代,他就用当地生产的水泥制作存放粮食用的大缸,而且用手工打造的蒜臼也是十分精细考究。
“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恨,千头万绪、千头万绪涌上了我的心,止不住的辛酸泪挂在胸,不忘那一年……”在那深秋的田野里,祖父一手扶着犁耙,一手扬鞭赶着耕牛,仰望着那湛蓝的天空,有板有眼地低声吟唱《不忘阶级苦》这首歌曲。在生产队集体劳动时,每当工间休息时间,在沟沟坎坎的避风处大家围坐在一起,听祖父讲那战争年代的感人故事……

岞山公社运肥到田间(1976年拍摄)
在那些年间,祖父总是随身带着一支简陋的钢笔,承担义务记分员。村里谁家买卖房屋和大件物品时,他经常自带笔墨应邀去写上一份契约文书,对此他乐此不疲,免费提供服务。
生性朴实,不事张扬,说话慢条斯理,做事情有条不紊,对工作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生活俭朴,凡事忍耐,乐观向上,总是给人文质彬彬的感觉。祖父一生一身正气,家教严慈,膝下三子一女,为人正直、用心做事,社会口碑良好——长子系公立医院副主任医师;次子、三子均为潍坊国企职工。孙辈七男两女,人人事业有成。
每当提及晚辈的成长和进步,老人总是高兴而虔诚地说:“我这一辈子虽说没有作为,但看到你们各有所长、各得其所,都很有出息,真是心满意足了……”

爱神爱人伴终身,祈祷耶稣赐永生

记得祖父曾经对我说:“我是6岁那年,跟着我的爷爷入了基督教……”据老人说,当年盛行在昌邑周边的基督教是在德国修建的胶济铁路通车后,由葡萄牙传教士传播引入。
骑上那辆旧自行车,去邻村代家官庄的基督教堂做礼拜,与教友们研读经文,齐唱“赞美诗”,这是他自1980年代初每逢周日的一堂“必修课”。
每日三餐前,老人都是虔诚的默念,俗称“谢饭”:感谢主赐我吃和穿……
在晚年,祖父更是《圣经》不离手,整日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默读吟诵。耄耋之年,在潍坊、昌邑随儿居住期间,每逢周末他都让晚辈开车送至基督教堂做礼拜,其心诚可见一斑。学用结合,经常用《圣经》的理念启发教育孙辈,严守做人做事的准则,比如“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子孙”“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聪明人的心得知识,智慧人的耳求知识。” “愚蒙人是话都信,通达人处处谨慎。”“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信仰就是生活的见证,儿女就是父母的镜子……”
正是由于笃信基督教,所以一生坦荡豁达、为人随和、与人为善。“大爷在俺记忆中就是话语柔和,自己能够办到的从不麻烦他人,包括子女……” 老人的生前教友黄云曾经这样说,“大爷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一生敬虔爱主,并且在真道上教养儿孙后代走当走的路。”
2008年农历冬月初七,追随他信奉了一辈子的耶稣,带着对生活的眷恋和对儿女子孙的牵挂,祖父投奔去了主的怀抱,去实现他生前时常提及的“上天堂”的美好愿望。
按照基督教的葬礼,孝男孝女们不披麻戴孝只穿素衣带白花,不哭泣,不上香,不烧纸钱。而家里儿女孙子们没有信教的,丧事过程中难免就教会规程和当地传统老风俗“两结合”了。
12年前的那个隆冬,寒风凛冽、滴水成冰,按照祖父生前愿望举行的基督教徒特有的葬礼仪式,众多教友闻讯赶来,齐声吟唱“圣歌”,让农村的丧葬事融进了西方的文明。
伴着催人泪下的哀乐声,昌邑基督教教会的王云南牧师在演讲中这样评价:卢天俊一生勤俭朴素,含辛茹苦,先后拉扯孩子们成人成家。他平时亲近邻里,与人和睦,凡事忍让,在信仰上,他持守独一真神的认信,舍己奉献,真正活出了爱神爱人的美好见证。他在生活的实践中越发认识到上帝的伟大和奇妙、慈爱和圣洁,在社会之中践行离恶行善,与世无争,平易待人,谦逊恭敬,他的一生写满“大爱”…… 
今天,借用这首《圣曲》的歌词结束本文,以寄托对祖父的无限思念之情。
空就是空,虚就是虚,空虚揭开人生梦。
梦似真,真亦梦,换来一场空。
生就是空,死就是虚,生死带来人生戏。
来也匆,去也匆,问生命为何。
系生命于永恒,这才是真意义。
在基督里他是新的人,一切都改变。
生不是空,死也不是虚,生命不是一场空。
只要信靠主耶稣,他必赐永生…… 
(2020年2月写于济南颐馨苑)

【作者简介】卢金增,潍坊市峡山区岞山街道颜家庄村人,著有言论作品集《仗义执言》、法制新闻作品集《检察官对您说》《激情颂歌》《创新亮点》,主编《人民检察官礼仪教育读本》《从检察日报看山东检察新貌》等专著。曾获“优秀检察官”、“十佳政法干警”、检察日报社“十佳”记者、全国检察宣传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现任山东省人民检察院新闻宣传办公室副主任(正处级)、《检察日报》社驻山东记者站站长。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