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民间传说故事 ​昌邑地理学家卢云升传闻轶事

​昌邑地理学家卢云升传闻轶事


导 读   

卢云升一家是昌邑南乡传承有序的书香门第,是鄑南文脉昌盛的大户,在清代这家人就出了三名秀才、一名“太学生”(明、清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即被称作”太学生”。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卢云升家父、侄子均为秀才。早在20年多前,我与卢兴堂谈起其他们先祖的事,我就许诺,一定要采写一篇记述卢云升光辉事迹的纪念文章。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至今才动笔,真是上愧于先贤、下自责其身。初稿完成后,我专门去了一趟盘马埠村,见到了臧述仪先生之子臧晋奇,打算再寻求一些资料,以充其缺,但终一无所获,扫兴而归,真是当年不努力,老大徏伤悲。

这次颜家庄村委会组织撰写村志,我特意整理记载下了这些文字,以表达对先贤卢云升的缅怀之心和仰慕之情,也算了结了我多年前许诺的心愿。


卢云升,字瑞廷,本名卢长贤,生卒年月不详,清代昌邑颜家庄人,邑庠(xiáng)生。(邑,即县;古代学校称庠,学生称庠生。邑庠生也就是秀才的学名,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

据考证,卢云升是清代同治年间昌邑的一位先贤,出自被人们誉为“一门三秀才”的书香世家,他聪颖凤悟,绍承家风,少年得志,20多岁时就考中秀才。后因家中突发变故,他无力进取,故致力于地理堪舆,倾其一生心血刻绘《古今地舆考古全图》,印拓刊行全国,成为私塾学堂育教学子的教科书,其不凡业绩载入史册,深受后人敬仰。

《古今地舆考古全图》发现经过

上世纪80年代,笔者在昌邑县岞山镇党委工作。那些年里,出于对先贤的敬仰,我在工作之余遍访当地乡贤,对卢云升的事迹进行多方搜集。盘马埠村老学者臧树仪先生受我委托,在颜家庄及周边村庄搜集有关卢云升的传闻和《古今地舆考古全图》的遗存。虽经多方探寻,不得其踪。

卢云升第5代孙、医生出身的卢兴堂回忆说,小时候,在家中的祖宅南屋的瓮上,曾经见过祖上传下来,用于印制地图的那几幅雕刻的木版。他记得,木版是梨木材质,宽约30公分、长约150公分,看起来类似“红酸枝”木料制作的红木家具的颜色,其中雕刻的一面凹凸有致各种花纹的图案呈墨绿色。他还介绍说,传说老祖当年印制地图的方法简便、工艺精湛,就类似如今流传于潍坊市杨家埠的传统民间版画的制作工艺。上世纪50年代末的“大跃进”时期,家人将木版全部无偿捐献给村集体,据说后来被食堂用作柴禾烧了。

清·邑庠生卢云升手绘《古今地舆考古全图》,现为昌邑市博物馆馆藏文物。

1990年初春,我出任昌邑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此年深冬的一天,天降大雪,臧树仪老先生捎信让我去他家一趟,我当即冒雪赶去。落坐后,臧老告知我,听说在饮马镇卢家庄村有一老人收藏有《古今地舆考古全图》的四条屏。天将至午,谢绝了臧老的挽留,我冒雪步行十多里路,急匆匆地赶到了卢家庄村。这家老人从其家中匮子里取出该图,上印刻的“山东昌邑卢云升”大名使我眼前一亮,细看确为真迹无疑,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兴奋之余,我当即与老人谈妥,支付人民币60元,以作谢答。
《古今地舆考古全图》征集到县文物管理所后,工作人员对其登记造册,现保存于昌邑市博物馆。

有了第一手卢云升的资料,自此以后我对《古今地舆考古全图》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发现了几个颇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誉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作者孙武的故里在何方?历史教科书和考古书刊上均未明确的定论,只是在上世纪80年代才被确定为今东营市的广饶县,此说虽有争议,但也得到了许多史学家的认可。

《古今地舆考古全图》(局部)

然而,就在180多年前,卢云升就明确地在巜古今地舆考古全图》中广饶县境内标明“孙武故里”。无独有偶。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天仙配》,后改编为传统经典剧目黄梅戏,其主角董永,也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他是东汉的一个著名孝子,卢云升也在博兴县的页面上明确标注:“汉孝子董永故里”。这也是前人此时尚未得出结论的问题,而在卢云升的《古今地舆考古全图》中却有了明确的标注。记得广饶县、博兴县的文管部门曾经派员前来昌邑共同研讨,客人看到这幅地图后均非常吃惊,对卢云升早年的考察研究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许。这一举动为武圣孙武和孝子董永的故里提供了充分的佐证,也得到了国内史学家的认可。

勤学苦读,崭露头角
云升第6代孙卢金增,现任《检察日报》社驻山东记者站站长、首席记者,他告诉笔者:入伍从军前的学生时光是在祖父母身边度过的,在幼儿时期的记忆中,祖宅子上上下下堆积着各种版本的线装古书。其祖父母说,这些书籍都是祖上的人做倣馆(古时候的一种职业,指挑着纸张、课本、笔墨等文具的木箱子,辗转于乡间学堂,为师生和喜爱“文房四宝”的人提供方便的小书商)时留下来的。文革期间,家人响应“破四旧,立四新”的号召,将众多的线装古书,甚至早年老祖印制的古代地舆图搬上街头,作为“封资修”遗物付之一炬。
据考证,卢云升早年家道殷实,在昌南有土地30亩,虽不算邑内之大户,但也是衣食无忧的人家。云升自幼读书,以聪慧著称。因颜家庄村当年没有像样的学堂,其父就让他去日戈庄村赵秀才开办的私塾从读。因云升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志向远大,尤钟情于《禹贡》地经图志等书,深得塾师钟爱,在少年时即立下了“山川装怀中,双脚走天下”的宽广情怀和豪情壮志。

有一年盛夏,云升与其母夜凉于街头。他躺在草垫上,仰望星空,心中默数天上的星星,其母告知他那颗是牛郎星,那颗是织女星,两人隔着天河相望,不得相聚。云升问,牛郎星和织女星的中间那是一条河吗?天上的河水为何不流下来,其母回言,天河的水不往下淌。云升接着问,那怎么西边潍河的河水整天在向北流淌,河水是从那里来的?又流到那里去了呢?其母言:“河没有头,海没有边!”云升对其母所言生疑。

那一年,塾师因父丧丁忧,学堂放假,云升便约上三名同窗,背着食粮,西去潍河沿河堤逆流而上,目标是查看潍水的源头。三人一路南行,他们经过峡山、景芝、诸城、汪湖,直至莒县的东莞,然后顺水北折。历经6天长途跋涉,他们见水面越来越窄,恰似一条小溪,沿溪水北行数里,走进沂水县一个名叫闵家泉头的村庄。该村东南侧,青石凸露,高低不平,石缝间有水成涓涓细流,流淌不止。见其村舍,地基石缝里也有清泉流淌。经人指点,三人沿街东行,见有一个用四块大青石板砌成的方口水井,井的四边各留有一个碗口大的方孔,井中有泉喷涌,发出汩汩声响,从方口中流出的泉水行成一条溪流,奔流南下而去。三人问及村中老者,言说:“这就是潍河的源头。”卢云升一时兴奋难以言表,仰天高呼:“我们今天找到潍河的源头了!”

三个小孩苦行6天,腿脚难迈,血泡布满脚掌,只得卧地而息。抬头看天,红日西沉,想到这是瞒着父母偷偷远行,家人还不知急成个啥样,三人惧怕之极,便仰天大哭起来。此时当地一闵姓族长从此路过,见到三个学童坐在泉边大哭,问及原委,就把三人领到家中。次日,闵族长顾用一辆二把手木轮车,将三人送回昌邑颜家庄。家人谢答,自不言表。

日戈庄村赵秀才闻听此事,心中暗喜:有此志向高远、遇事寻根求源的学子,后必成大器!由此对云升倍加关爱,促其大器早成,以映师光。
莱府入庠,路遇奇书

大清同治元年,朝廷为策新帝登基,颁旨各个州府,加开恩科。云升由师举荐,赴童科县试。三场过后,云升名列榜首。继而云升被昌邑凤鸣书院主讲荐于府试,成竹在胸,信手拈来,一气呵成,所作三篇文章一首诗,深得主考官的称道。他们在莱州待榜十日,以候佳音。

十年寒窗,铁砚磨穿,总得闲暇,于是与学友游云峰、天柱、大泽诸山,三山岛观海,海神庙看松,南城门观云,北城门听涛,一时好不惬意,乐在其中。待到开榜之日,卢云升考中第27名庠生。

云升高榜得中,一举成名,心中自是春风得意,心劲高昂。是日与同中庠者三人由莱返乡。一日,他们走到莱州府东海神庙,见其神庙坐北朝南,神庙占地40余亩,三进院落。中为大殿,前后庙门,后为寝殿,大门前设有高高的旗杆,三门四柱白石坊上横书正楷“朝宗”二字。布满门钉的朱漆大门,巨大的白理石雕刻的石狮蹲立两侧。神庙的御碑亭内有康熙、乾隆御书匾额及万历碑刻30余通,御碑亭东南建有钟楼,西南有鼓楼,两侧东西各有偏房九间,墙壁绘“海山云龙之像”壁画。御碑亭后面即为大殿,西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覆顶,亮绿紫色剪边,檐下巨匾横悬“万派朝宗”四个楷书大字为乾隆御笔,殿内正中供奉着东海之神——东海龙王像。大殿四壁有彩绘海神龙王“出宫入跸图”,这是有名的“海神画壁”。壁画场面宏大,气势宏伟,栩栩如生,相传出自唐代画圣吴道子手笔。

大殿后院为龙王寝殿,也称为“娘娘庙”。寝殿东南有“风云雷雨祠”,西南为“孙母祠”即为“孙妈妈庙”,内塑孙妈妈手拄拐仗,旁边蹲一只白狗,俗称“打狗孙妈妈”。相传这孙妈妈即为海庙孙家人氏。宋太祖赵匡胤落难至孙家村,遭一只白狗追撵,恰遇一老太手持拐杖将白狗赶跑并施饭给赵匡胤。后来宋太祖得天下后,为报其一饭之恩,访其姓氏,遂造一祠,后世尊称“孙母祠”。

卢云升等三人首见其大规模庙宇,自是心旷神怡,便入庙观瞻。当进入龙王大殿,三人焚香化纸,默默小声许愿,愿文自是期望连续高中,早日出人头地,可望青云。在一旁闭眼打坐的老道听了个一清二白,就捻鬚开言问道:“三位施主可都是恩科生员?”三人同答:“不才是也!”“签筒里有签60支,何不抽一签以求运势?”卢云升就顺手从签筒内抽出一签,只见上写:

喜鹊檐前报好音,知君千里无归心。

双脚踏遍黄土地,寻得芳名世永存。

云升从字面上看签,知为中吉,复交老道解读,老道言:“此签明言,你考中秀才举家得欢,但你得要远行而忘归途,踏破黄土是说你再求功名无望,还是寻求自己的出路,方能世上留名!”云升听后,心中怏怏不乐,复又抽出一签,只见上写:

五湖四海任尔游,孤雁翔天竟自由。

莫管身前身后事,担箱负囊度春秋。

云升看签良久,复交老道解读,老道言:“生员自能明理,何赘贫道多言!”云升三人告别老道,天晚投宿掖县珍珠村,村中有一诗礼传家的大户人家见三人都是考中的生员,热情的留宿并供给饭食,引领至书房,让三人拣选图书,好夜读消闲。云升见书架上有一册《大清国地舆志》,即取出捧阅。一个未出过远门见过世面的学子,初见书中梗概,始知中华地舆之广大,海域之广袤,山川之走势,河流之源头,名人之故里,列国之分布,京都城镇之变迁,大地物产之丰富,一时尽收眼底,好不令其新奇惊叹!

不觉天已放晓,主人去书房叫醒三学子用餐,两学子梦乡未醒,惟云升还聚精会神地在灯下捧书研读。主人问其何时早起,云升回言一夜未眠,并连夸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好书。主人被其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感动,又见云升气宇轩昂,仪表堂堂,非一般学子相与比拟,以后定有所造就,必成大器之才。此时,他对云升言道:“秀才,你对此书如此钟爱,老叟就与之相赠,若今后学业高就,莫辜负老叟一片善心啊!”云升双手捧过赠书,连连叩谢老者,一行沿官路返回乡里。

胸怀凌云志,古庙遇险情

云升自此辞别家人,走向了他以四海为家、跋山涉水、考察山河的行程。早在距今180多年前清代中期,生活条件艰苦,交通很不发达,卢云升游历于广袤的国土,靠的是一双腿板,而他所考察的是苍茫大地、陡峭山峰和急流险滩。不难想象,期间他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从中也可以看到,卢云升践行生命的决心是何等之大,意志是如何的坚强。在他游历考察过程中,遭遇强盗,断炊绝粮。涉水脱险的事时有发生,但他以“青山处处埋忠骨”的精神,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坚定不移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一日,云升辗转来到了狮子山。因路途遥远,山势陡峭,村庄稀少,及至山顶,天将至暮,乌云遮日,闷热心烦,抬望眼,见西北方黑云翻滚,耳边闻到了隐隐的雷声,他急匆匆作好笔记,拖着疲劳的双腿,下山去找村庄投宿。

一霎时头顶上电闪雷鸣,暴雨如注,奔跑中见山下有一座山神小庙,云升便跑进庙中避雨过夜。

这是一座年久失修的古庙,庙有正殿三间,墙裂屋倾,庙门全无,东一间漏雨如筛,滴嗒声响入耳,西一间较为完好,于是云升就在西间铺好油布,暂且栖身。一天的奔波,使他望记了饥饿和疲劳,昏沉沉地进入了梦乡。

此时云升感到腮帮生疼,他用手扶挖,继而疼痒不止;他用手一抓,手又被扎的疼痛难忍。他从昏睡中猛醒,借着闪电之光他见有一只大刺猬在作怪,就双手轻轻捧起,放到了庙门之外,继而倒地便睡。待不多时他感到周身清冷,凉气浸身,借着闪电光一看,见有一条大蛇爬到了他的身上,他当即惊出一身冷汗,睡意全消,为避险跑出门外,只听到身后一声巨响,正个庙宇全部垮塌。此时他方才明白,这是山神显灵,让刺猬和蛇救了他一命。待到天明,他围庙细观,西一间瓦砺中有一空洞,他仔细取出行囊,又开始了一天的行程。

顽石伤脚疼难忍,强梁资助化危机

天地茫茫,一人独闯,凶险难料,自是处处危机,步步艰辛。

一天午后时分,卢云升来到沂州府天蒙山脚下。天蒙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2000余年来,一直为文人骚客、帝王将相所瞩目。《论语》中记载颛臾王曾主祭天蒙山。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留下了儒、道、纵横家代表人物孔子、庄周、老莱子、鬼谷子的足迹。鬼谷子在此修炼授徒,弟子过百,著名者有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汉朝史学家蔡邕等曾隐居此山。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曾结伴去游天蒙山,后者写下”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的佳句。唐玄宗曾率群臣登临蒙山;苏轼游蒙山作诗吟诵蒙山;明代文学家公鼐作《天蒙山赋》来诵叹天蒙山;康熙大帝冬游天蒙山留下”马蹄踏碎琼瑶路,隔断蒙山顶上峰”的诗篇;乾隆皇帝南巡中游历天蒙山则留有”山灵盖不违尧命,示我诗情在玉峰”的优美诗章,以及王心鉴的《东蒙行》”清风过沂水,松涛缦蒙山。天低雾沾履,路险云在肩。苍鹰巡玉宇,耕牛守麦田。回首登临处,浩浩一大千”等诗篇,都对蒙山颂扬备至。

为探求圣人足迹,卢云升自是心想神望,但见山势层峦叠嶂,云雾弥漫,千峰耸峙,万壑争流,常陷人于山重水复、进退无路之境地。山涧中飞瀑流水,奇峰上云雾飘渺,可真是水缠云绕,层峦叠翠,感叹好一座奇山!

云升骑驴慢慢地进入到山中腹地,望着山上的奇峰异树,听山涧中的潺潺流水,鸟在枝头鸣唱,兽在林中窥人,心中自是得意。猛然间,从树上跳下两个蒙面刀客,以极快的动作蒙住了云升的双眼,迅速捆其双手,一人持刀押后,一人牵驴跟行,命其勿有言声。这时,突然从山顶上一块滚石飞跳而下,云升蒙眼不能躲避,滚石砸在了他的脚面。“哎哟——”一声,他瘫坐在地。刀客那里还管他的死活,连推带拉把他押回山寨。

进入寨门,一刀客大声呼叫:“掌柜的,一顿美餐送上门来了!”接着来了几个黑脸大汉,将驴捆了个四蹄并拢,其中一人从驴脖处一刀捅进,鲜血喷涌,这头与卢云升朝夕相伴多年的毛驴就一命呜乎了。

山寨的主人是一个家境富足的落第秀才,因家中时不时的遭到强盗掳掠,好端端的一个富足之家被折腾得难以聊生,心想我被人掳掠还不如我也去抢掠别人,就这样违背家训落草为寇。寨主打开卢云升的行囊,见钱财聊聊,惟笔记书本,看其字迹,落笔生云,端秀灵动,耀眼纸上,顿生敬慕之心。随后,他把卢云升的眼罩摘下,问及原委,知是一个饱读诗书,立志著说的庠生,当场施以大礼,抱拳致歉,并供给饭食,留在寨中疗伤。待不数日,卢云升伤病痊愈恳求寨主放行,去完成未竟的事业。辞别寨主,云升获赠铜钱500,黑骡一头,并被礼送下山。

历经六省成正果,付诸梓梨功业成

“之所以从小喜爱并衷情文字,也许是自己骨子里传承了老辈的一些遗传基因。”卢金增告诉笔者,祖父卢天俊(1919年农历5月3日——2008年农历11月7日)生前曾讲述了这样一件事:那时老祖或挑担、或骑毛驴,象今天的货郎一样,走街串巷兜售图书。有一年他的行程踏上江苏徐州一带,那天午后时分,已错过了就餐的时刻,四处没有饭馆,由于是天色微明吃的早饭,至此已是饥肠辘辘。又行走了半个时辰,当他看到田园里农民正在收获大葱时,便喜出望外,当即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对老农请求说,可否施舍几棵大葱充饥。得到允许后,老祖麻利地剥下大葱皮,一口气让三四棵大葱入肚了。在场的人惊呆了,一问方知客人来自山东,连连惊叹:今天咱们终于领教了山东人是如何爱吃大葱了。

卢云升的一生,前40年云游天下,后40年负担挑囊。在他周游考察祖国河山艰辛旅途中,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以其不屈不挠的精神,一路坎坷,一路风尘,毛驴相伴走天下,雄心壮志在心头。历时十几载,他的足迹踏遍了山东、河南、江苏、山西、河北、陕西等六省,一路风险艰辛莫说,毛驴就累死了6头,可真是甘苦寸心知、志向终不改。

也许是上天的眷顾,在一年的除夕之夜,云升强忍着病体伤痛,披着满身的白雪,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家乡。他一步迈进堂屋,见到家中供奉的列祖列宗的影像,当即跪地声泪俱下。这哭声是十几年付出的艰辛对祖宗的回报;是他历经艰险磨难而不死,对上天的感恩;是一别家乡亲人十载,骨肉分离的愧疚。然而,家人得到团聚,人能平安归里,合族喜不自胜,好大欢喜,其时其情,故不多赘。

新年刚过,云升潜心在家,着手整理所考察记录的资料,他先在墙壁上绘制出《古今地舆考古全图》,依据考察心得,逐一反复修改。待到胸有成竹时,他将墙壁上的图案缩制到宣纸上。图成后邀请牟家庄村姜升溥、东章村吉泮林和夏湾村于学经、于渤等周边文雅秀士共同参阅,大家都赞同他将图付诸梓梨,拓印出版。

上坡村有一韩姓人家,家有祖传的刻兰印花布制版手艺,卢云升邀请至家,将《古今地舆考古全图》刻制在四块梨木板上,功成之日,上墨拓印,然后将拓片装裱成八条屏,悬挂在厅堂,众人围观,文雅气十足,就连那些常说“河没有头,海没有边”的农家村妇也增添了不少的地理知识。是年云升年届五旬,知天命之年,当为一家生计而有所为,因他一生不事稼穑,只得拾起扁担,一头挑着一只木箱,内装着纸、墨、笔、砚及学童常用的石板、石笔、粉笔和他创制的《古今地舆考古全图》四块木版,走街串巷游走于各村庄学堂,边走边拓边卖,以此收入养家糊口。

云升侄卢明伦的笔迹

一天云升走进武定府博兴县,投宿到一家塾馆,这家私塾为一大户人家所办,塾师出于同科庠生间的关爱,说与私塾东家多做一个人的饭,东家听说先生来了客人,就命家人做好上等饭食,特邀至家中备酒待客。云升把行囊放至塾馆,随先生进到东家厅堂。寒喧过后,东家就指着厅房悬挂的《古今地舆考古全图》进行讲说:“这是东府莱州一名秀才用时十年,跑遍中华六省,所绘制出的《古今地舆全图》,国之边沿一看便清,山川地势一目了然,先贤故里都标于纸上,诸侯古国界线分明,河流源头流向历历在目,可真是齐鲁地脉厚,东府有奇才啊!”卢云升在一旁听后,默不作声,待到酒过三循,凭借酒力,云升开言道:“此图正是在下所绘,因我不事稼穑,为一家之生计,只得挑担走奔四方,以卖图来养家糊口。”东家听到此言,惊得呆若木鸡,没想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来到了他的家门,对卢云升深抱歉意,当即把云升奉为上座,命家人加菜换酒,以行古君子之风尚。

至时,东家家族子弟有应考者多人,教书先生忙于学堂教务,无暇顾及,便与塾东力邀卢云升留在私塾内教授待考子弟,云升应诺,留在了博兴教授待考学子,待到大比之年,考中秀才者不乏其人。因他习惯奔走于山川河谷间,考察地理座标,遍访名人故里,后婉言谢绝挽留辞馆归里。综观卢云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留给后人诸多启迪。他少年立志,以其自身的天赋和爱好,不畏艰险,顽强不屈,以全身心的付出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最终实现苦苦追求的目标,这是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

今天的颜家庄村貌

在云升考中秀才后,完全可以找个塾馆教书育人,自身免受苦累,还能长期与家人团聚,上敬父母,下育儿孙,度平安日月,享绕膝之欢,在他人看来这是何等的欢乐之为。但他偏偏选择了把山川搂入怀中,把河流装在腹内,把名人存入脑海,把古迹画卷展现在眼前,沿着徐霞客的足迹,寻根究底,解开了许多历史迷团,其事迹载入光绪版《昌邑县志》,永存史册,广为民众传颂。他绘制的《古今地舆考古全图》历经战乱和运动,能在民间完整的保存下来,足见人们对他辛勤劳动成果的尊重,如今被昌邑市市博物馆永久收藏后,供人瞻仰,为在民众中广泛普及地理知识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他被人们誉为“昌邑版徐霞客”可谓名副其实。

赵仲泉 2019年9月写 于昌邑文景明居

手机:13127186512

地址:昌邑市文景明居小区


作者简介

赵仲泉,昌邑县饮马镇鳌头埠村人,网名潍源,1947年生。15岁入伍,复员后  任小学教师、公社青年团书记、乡镇组织委员、信访主任,1990年出任昌邑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后任市博物馆业务馆长,1998年退居二线,2006年退休。  自幼受家庭的影响,酷爱传统文化,靠自学成才。足迹遍踏潍、胶二水两岸,发现古遗址37处,其中胶河韩村大汶口文化遗址、石佛院龙山文化遗址得到了山东省考古研究所的高度评价,填补了胶河沿岸无史前文化遗址的空缺。在任文物管理所所长期间,征集到商代铭文铜器邓公盉,被国家定为一级文物。

发表的论文有《昌邑出土商代邓公盉暨考》《曹雪芹家世与昌邑》《潍河古河道的变迁与灾异考述》《孙膑采地鄑邑考述》《壬午兵变考辨》《古莱国都城考》《刘墉家族与昌邑刘氏的关联》《古棠乡考辨》《昌邑明清进士传记》《董均伦江源夫妇在昌邑的写作日月》等。先后编写了《山阳志》《张百户屯志》《新虞志》《秦姑庵志》《岳家庄志》《岞山站村志》等。

赵仲泉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发现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世与昌邑姜家的姻亲关系和手抄本《虚白斋尺牍》。这是一本清康熙年间江南织造李煦与曹雪芹的爷爷、父亲及其家人和在职的各地官员的书信集(李煦本昌邑姜氏,是姜士桢子,姜士桢在1642年清兵攻打昌邑城时被清兵掳俘,后跟随正白旗佐领李西泉,被天子赐姓为李,士桢曾历仕至浙江布政使、江西巡抚、广东巡抚。李煦曾任常春园总管,苏州织造代管两淮盐漕,《红楼梦》中宁国府的原形即取材于其家。其母孙氏是康熙帝奶妈,李煦的胞妹是曹雪芹祖母),共有书信、文、启321篇,是建国后《红楼梦》研究最重大的发现,先后得到了国家档案馆张书才教授及冯其庸、周汝昌、胡文彬等红学会长  的高度重视,多次来电话和派人来与其商谈未果,后被反映到曹雪芹研究学会会长胡德平(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之子,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主席)那里,胡德平动员让其贡献给红学会,并给予了奖励。继而在庐山召开了赵仲泉先生发现《虚白  斋尺牍》新闻发布会,并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昌邑之窗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