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邑的西南部,座落着都昌街道的申明亭、南候章、王候章三个自然村。
路过王候章村口,有一块村名石碑,上书“王候章”三个字,其初认为谁这么不小心、没文化怎么将“王侯将相”的“侯”画蛇添足多写了一笔,后来仔细琢磨一下,地名不是谁都可以随意更改乱写的,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
申明亭,是一亭子的名字,是明初各地各乡设立的民间调解之所——是我国最早的民间民事调解中心,调解员由本乡人推举公直老人担任,并报官备案。民间纠纷小事由老人主持,在申明亭调解。调解不能和息的,再向官府起诉。后来,逐渐演变成读法、明理、彰善抑恶、剖决争讼小事、辅弼刑治之所。
设申明亭处﹐也必设旌善亭﹐亭上书写善人善事﹑恶人恶事﹐以示惩劝。为规范乡民的言行,褒扬好人善事,贬抑恶人坏事,必然制定和发布相应的规章制度,俗称“章程”,一般每月的朔、望日(即农历的初一、十五)乡民们在申明亭候听官府讲“章程”,于是产生“候章”一词。
经过一番调研,终于弄懂了“王候章”村名的来历。可见,初次见人见事,不可以貌取人、敷衍了事,更需严肃、认真地对待,多做些调查研究,切不可随意武断、轻易作出结论。
(图文:鲁潍河)
昌邑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