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是在城郊的一处村子度过的。在自行车还是奢侈品的年代,下营也离我很远,总觉得那是“他乡”。那时唯一和海有关联的,就是大人们从柳疃集上买回家的蛤蜊和一些鱼类了,只知道那些鱼类都是海边的渔民从海里打上来的。
随着交通工具的变迁,去下营的次数越来越多,下营朋友也越来越多。逐渐的就知道了昌邑的梭子蟹、虾酱、大对虾,都是有名的地方海产。尽管我们没有金灿灿的沙滩,但我们也有自己的特产。
曾经,我们羡慕好多滨海城市的和煦阳光,因为我们的海滩上总是多风气候。而昌邑集风生电的新举措把整个滩涂变成了风电场,这是昌邑滨海的第二个环保贡献——生态能源。
当风电产业与晒盐业和谐共存,我们就构建起了昌邑滨海的立体经济。
同时,矗立于北部滩涂的风车群成了昌邑独特的工业雕塑文化,引得周边地区的驴友和摄影团纷纷前来采风观光。
把生态能源产业进行到底,让立体化经济根植滩涂。近年,“渔光互补”光伏发电产业落户昌邑,让光伏产业与海产养殖业有机结合,开创了集约利用土地的新典范。
昌邑的沿海经济开发,实现了昌邑人生态经济之担当的同时,也撑起了人们的钱袋子。
富足了的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又有了新的愿景。于是,从沿海生态林带到潍水生态林带,从滨海湿地到潍水湿地,一条生态旅游长廊从滨海逆流而上,打造起了新的市民休闲场所。足不出市,人们有了假日好去处。一条鸟类迁徙昌邑大通道也应运而生。
下营祭海节
昌邑滨海,在我儿时曾经是“他乡的海”;后来走上了社会,每当出差在外,就习惯了说“我家乡有一片海”;而因为摄影,近年去得多了,凌晨去,半夜去,整晚上地拍星星,拍潮汐,于是,她成了我心中的一片海。
每每空闲时,总想去守候着她,看她日出时的霞光绽放,看她风起时的天际云涌,看她日落时的壮丽暮色,看她半夜里的浩瀚星河。
(图文:潍伕)
昌邑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