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昌邑俗称“芙蓉城”考

昌邑俗称“芙蓉城”考

        近睹都昌街道西侯富庄村一村民家藏清同治十年编修的《刘氏祖谱》(木刻影印本),见其中有一句:”蓉城西,侯富庄钜族也”。“蓉城”说的是昌邑县城吗?故址何处?
        名声何处寻,寻入竹简里。回到家中,一时手忙脚乱,查百度,翻史料,最后在原任昌邑市文化馆副馆长姜在亮编写的《昌邑历史沿革》一文中,找到了答案:昌邑其地一名芙蓉,本周纪国之鄑邑。

  据乾隆本《昌邑县志》载:“鄑城,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海滨,土人呼瓦城,半为水渐。”据考,故址在今山东昌邑市龙池镇利渔村东南方约2公里处。

        又乾隆本《昌邑县志》载:“芙蓉池,在县西二十里之永安。土人呼为西白池,中有废台故迹。多红白之莲,又产菱、芡、慈菇,多鱼虾,今花无存。池东有小岭,传云古芙蓉郡地,然不可考。”
        历史上的都昌街道永安村(古名蓉岸)一带地势低洼,虞河、浞河在此积水为湖,因盛产莲藕,故名“芙蓉池”。荷花,属睡莲科,是莲属二种植物的通称,又名莲花、芙蕖、芙蓉、水华、水芙、草芙蓉、 水芙蓉等。唐武德初年,在此设华池县。“华”是“花”的古体,华池,即莲花池,与“芙蓉池”同义。
      又有资料显示:唐朝初置訾亭、华池、胶东、平城和下密,寻省入北海。
华池,“在县城西二十里,武德二年置,属潍州,俗曰“芙蓉郡”地,六年省。”其处时有芙蓉池,池中盛产红、白二莲,县治与池相近,由此得名。

芙蓉池已定格在清光绪年间的地图上
        芙蓉池(即荷花池)故址即今都昌街道双台社区西永安南。“因村址座落在芙蓉池北岸,故取村名为“蓉岸”。后人因受水患兵乱之苦,取吉祥嘉言谐音为”永安”,位西者称西永安,位中者称中永安(即今日东永安),位东者称东永安(即今日远东庄)。
        侯富庄村位于今远东庄之南,是芙蓉池的近邻。据清同治十年《刘氏祖谱》载“由江苏徐州府沛县九曲巷老槐树下迁来”,时村有侯、傅两姓,均为明代移民,故以姓氏取村名为“侯傅庄”,后傅姓迁出,沿革为“侯富庄”。又因三村呈东西向一线并列,故位东者称东侯富庄,位西者称西侯富庄,中间者称中侯富庄。
         综上可见,上述有两处提到“芙蓉郡” 一处用了“传云”,另一处用了“俗曰”,均为非官方的记述,事实上在昌邑四千多年的历史中并没有“芙蓉郡”的记载,“芙蓉城”、“蓉城”作为昌邑之曾用名更不可考,官方只认“华池”为治所。但“芙蓉城”、“蓉城”作为昌邑的民间称谓现于村人编修的《刘氏祖谱》上,则未尝不可。
        问题来了:芙蓉池究竟有多美,才会让一方百姓津津乐道,值得这方百姓写入奉若神明的祖谱中?
        其一,明代在此设立“芙蓉书院”,是昌邑历史上最早的书院,“芙蓉”由此成为昌邑的别称。
        其二,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衡王就藩青州,这一带被赐为衡府藩田。衡王曾在池中台地建设亭榭别墅,成为昌邑名胜。
        其三,清代乾隆年间学者孙乾元(昌邑县孙家道昭人)著有《芙蓉池赋》一文,辞藻华美,意境优雅,堪称昌邑历史上第一美文。文称芙蓉池“北通渤海,南挹浮塘,虞河萦回而奔注,瀑沙喷欲而汪洋。一碧万顷,水色天光,地远胜夫印渚,味岂侔乎濠梁”。

惟有芦花岸摇落西风明月中
        “歌舞归何处?台榭已成空。”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的昌邑,沧海已变桑田,哪里还有红 、白相间芙蓉池的影子,只有“年年惟有芦花岸,摇落西风明月中”的景致罢了。
        明•董其昌在《画旨》中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幸遇《刘氏祖谱》,偶得昌邑的俗称——芙蓉城、蓉城,也算“亦有学得处”,在此鸣谢《刘氏祖谱》的执笔人。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