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记者节。一早就收到很多祝福的短信,让我这个混迹媒体多年的“老人”很开心。我大学读的是新闻学,记得老师曾讲过记者节的来历,好像是这天左翼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后来就定为中国的记者节了。
前些年是对记者节是无感的,只是觉得这数字比较吉利。这两年记者节为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也给我们这些做记者的陡增了一份职业的自豪感。全社会给了记者这个行业太多的光环,也让我们备受很多的压力和责任。
要我自己说,进入这个行业,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刚入行的时候,其时也正是市场化媒体高歌猛进的黄金时期。我们有幸成为经历者和见证者。在这个节日,我想写写三位带我入行的老师。在表达感恩和致敬的同时,也让大家感受一下真正的媒体人(现在很多假记者,大家注意甄别哈)的真性情。
一早给陈老师发了一个节日祝福的短信,半天他回我:谢谢,你是?我说,靠,你竟然没备注我?他发来了一个摸摸头的表情。哈,我的陈老师就是这么耍宝。
陈老师,其实也并不是什么老师,他是我原来老经济部的同事,比我大不了几岁。我刚进报社的时候,领导安排他带我这个实习生,我尊称他为老师。其时带我的除了陈老师,还有程老师,杨老师,等一众老师。
我最先见到的不是陈老师,是程老师。报到那天下午,我去晚了,坐在沙发上等领导。傍晚时分,一名头发整齐,西装革履的男子,推门而入。我慌忙站起来:主任,我是刚来的……他先是一愣,然后红了脸:嘿嘿,我不是主任呀……然后就径直走到最大的那个桌子后面,涮茶杯去了……后来,我发现,办公室最爱干净的就是程老师,我每天都要看他在走廊里来回几次,涮茶杯,洗抹布,倒水。他的办公桌上总是很整齐地摆着书,还插着一面小国旗,派头十足,难怪我把他当领导了。
程老师旁边坐的是杨老师。杨老师给我最初的印象是,浓眉大眼,沉默寡言。不过杨老师也有调皮的时候。当时负责经济部的是返聘的老李主任。李主任60多岁了,不会用电脑,每天下午,他都会戴上老花镜,把记者挨个叫到他的桌前,修改稿子。他的经典动作是,一手拿笔,一手拿着稿子,大声问记者:点在哪?点在哪?意即写稿子要学会找“点”。有次杨老师一时兴起,李主任前脚刚走,他后脚就跑到李主任的座位上,戴上了老花镜:小程,你过来来;程老师点头哈腰地凑过去,于是杨老师学着李主任的语气大声训问:点在哪?点在哪?办公室里霎时一阵哄笑。从此,每天下午李主任离开的时候,这个节目就要准时上演。
陈老师常被程老师笑话“长得丑”,不过我觉得他俩都挺帅,各有千秋,他们身边都不缺漂亮的女孩子。呆长了,我发现陈老师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每当他打电话采访的时候,不挨着话筒的那半边脸,总是不自觉地一抽一抽;另一个是,他写稿子的时候,总是对着电脑屏幕,嘴里嘟嘟囔囔的,程老师取笑他是“猫念经”……
玩归玩,闹归闹,几位老师的业务水平都是杠杠的。我所在的媒体在青岛是影响力最大的,人才济济,而他们三位又是其中的佼佼者。程老师因为有一次深夜还在报社加班写稿子,恰好被领导碰到而大表扬特表扬,从此被其他同事誉为报社“唯一研究业务的记者”;杨老师善于从小切口写纵深大经济稿,深入浅出,浅出而又深入,在青岛小有名气;而陈老师,最擅长暗访,他总是西装革履扮老板,让我提包跟后面。有次下午经济部临时缺粮,陈老师一声令下,我提包跟他到报社楼下一个典当行,走了一趟。回来我正愁怎么下笔。“你不用管了,”陈老师稳坐电脑前,嘴里一阵嘟嘟囔囔,键盘啪啪作响,第二天一篇财经头条《房虫傍上典当行》,跃然纸上。我拿着报纸拍他马屁,他很享受:年轻人啊,学着点。
也有闹大了不识玩的时候。陈老师和程老师,两位就经常互相拉黑,倒是我这个学生,在中间辗转调和。记得我们四个人之前建了一个老记扶犁的群,因为他俩吵架就解散了。今天一早,我还问陈老师:最近和老程联系了吗?他发来一张截图:他写诗骂我,还和我玩诗!语气中有气愤,但更多的是得意。我们都知道陈老师,大学时候是著名的校园诗人,笔名陈潇雨。这是他每次酒酣时必讲的陈芝麻烂谷子。晚上我不出意外地收到程老师的信息:我靠,老陈把我拉黑了!我没再去劝,我知道,哪天高兴了他们还会彼此加回来的。
人生就是缘聚缘散。随着报社发展壮大,我们也是各奔东西,奔波在报社的各个平台,聚少离多。那天回报社,餐厅偶遇杨老师,攀谈间他无意提到:今天是我女儿生日啊。我说,好快,记得我第一天到报社的时候,她刚出生你还在办公室分鸡蛋呢。他说,可不是,一眨眼,已经是高三的大姑娘了。真的,时间过得好快,18年攸忽一瞬间的事。
青岛的深秋和我的老家昌邑不同,往往天气未冷,风就大了。每到这个时候,中山路后海的大风就刮过来,吹到后背透来阵阵的凉意。这是我刚到青岛,初做记者最深的记忆。
如今我已经不做一线记者很多年,报社也从中山路的小破楼,搬进了市中心繁华地段的传媒大厦。但我永远忘不了18年前秋天的那个下午:从济南坐了5个小时火车的毛头小伙,满头大汗地闯进了办公室……老主任要去开编前会了,身后,调皮的小程和小杨,又蹑手蹑脚演起了双簧……
作者:继评,媒体人,老家龙池,现居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