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约有3900余青岛知青插队来到了昌邑,从岞山、饮马、围子到东冢、柳疃、龙池,遍布昌邑各乡镇村庄。其中就包括1975年6月插队到龙池北白塔村的李荣贵和腾顺。
当年和李荣贵、腾顺他们一起来到北白塔村的知青,多为青岛国棉三厂的职工子女。他们来到昌邑后不久,为稳住这帮年轻人的心,三厂的文艺宣传队还专门来到北白塔村进行了慰问演出,并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图中右一为李荣贵,右六为腾顺,照片拍摄于北白塔大队知青组院内。
今天,当年那两位青年又回来了,他们也带了唱歌的设备,这次是他们来为乡亲们演出,找回当年与乡亲们亲上加亲的心。
腾顺为大家唱了一首又一首,这些下乡时的老歌,引得伙伴们跟着一起鼓掌,一起吟唱。随着旋律,他们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光。
再次聚到一起,大家开心得就像孩子,笑容里藏着的又是满满的回忆。
知青兄弟回来了!消息在村子里传开,老伙伴们接踵而至。模样认不得了,说出名字就想了起来,连外号都记得!
酒逢旧友千杯少,举杯又现少时光。感慨光阴如梭逝,唯有乡情两难忘。
下乡知青,经历的是艰辛的岁月,刻下的是无法抹去的记忆。但乡亲们纯朴的亲情,却如北海滩的葱花酱,越嚼越香。
腾顺说,当年我来到我们村子时还不足十六岁,个子还不到一米六,等离开村子时,就一米八多了,咱们白塔村送给了我三十公分的个头,都是乡亲们让我们吃得好,吃白米饭,我才这么高。
曾经的老房子不见了,换来的是平整的街巷,洁净的院落。但那份熟悉的乡音还在,依旧给了他们家的感觉,让他们再次走进了半个世纪前那份暖暖的岁月里。
当年昌邑北乡的稻田里,融着知青们的汗水;当年村子的场院里,藏着知青们的笑声。他们把青春洒在了昌邑,又把乡情带了回去。正是他们,让昌邑和青岛,有了这么多亲情往来,亲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