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很穷,但是却永远充满着希望!
小时候很穷,却永远有一种精神激励着你!
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〇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实现四个现代化,走向共产主义,那时的小小每天都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小小村的村民跟跟孩子们每天都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村里的农田建设也都呈现着一排欣欣向荣、热火朝天的景象。
“大干快上,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小小她们放假麦假跟秋假挂在嘴边的口号!
麦收是一年中最紧张的季节!,也是最短的季节!
小小村的老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几句古语:“三秋不如一麦忙,三麦不如一秋长。”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麦收有五忙,割拉碾晒藏”
麦熟一晌,得抓紧抢收,要不遭遇连阴大雨大风天气,麦子就得减产。
天刚蒙蒙亮,小小这些放麦假的孩子们,跟着自带镰刀的大姐姐大哥哥们就出发了。早活一般是不用排工的,都是在前一天晚间放工,队长提前安排。到了田间的地头上,大哥哥大姐姐们根据平时干活的速度,自觉的排起了头趟,二趟,三趟依次排序着……
那时候都是人工收割,大哥哥大姐姐挥舞着镰刀,你追我赶的奋起直追着,镰刀跟小麦合拍的刷、刷、刷的响声,掩盖了外界的所有声音。大哥哥、大姐姐们割麦子的姿势也非常优美,都是蹲着的,左腿前一步,右腿在后面,右手挥舞着镰刀割着麦子,左手把割下的麦子攥在手里,每人都是把守六趟小麦,三镰刀就是一大把,他们会把小麦放在自己的左腿上,左右腿各前进一步时,就会把腿上的小麦,拿两束小麦,打一个腰子,把腿上的麦子挷成了捆。
小小他们这些孩子们也都自然的依次分配,跟在那些大姐姐、大哥哥身后,拾着他们落下的麦穗。基本都是一个孩子尾随两个大人,打头趟二趟的是一位大哥哥跟大姐姐,他们割的好快,不一会功夫,就会拉下第三名一段距离,小小就喜欢跟在她俩的身后,他们飞快跟遥遥领先,让小小脸上也增添不少光彩,小小还喜欢看她们那挥舞镰刀,魔术师一般的那种闪电似的动作。中间休息时,那大姐姐还会给小小讲笑话听:“一个瞎子骑车带结巴,结巴看路,忽见深沟,结巴惊呼:沟沟沟!!!瞎子回唱道:“噢勒噢 勒噢勒!”于是二人坠入沟中。
“一个消化不良的病人向医生抱怨:我近来很不正常,吃什么拉什么,吃黄瓜拉黄瓜,吃西瓜拉西瓜,怎样才能恢复正常呢?医生沉默片刻,那你只能吃屎了。”
还跟小小说她的笑话好多好多,“前肋插,后肋插,后面还有一背搭”那样多的笑话。由于被他们吸引,小小每次拾麦穗时,都要跟在这位大姐姐跟大哥哥身后。那时也没有手套,每次的这段拾麦穗的时间,小小的手都会被麦芒扎的红红肿肿,还经常扎上麦芒扎进肉里面,不过跟在大哥哥跟大姐姐身后,恐怕被她们拉下,紧跟身后的也不敢怠慢,小小也就忘记了疼痛。那热火朝天的场面,真能激发人的积极向上,争先恐后的热情。
马车、牛车也随后到来,跟车的人,用叉挑着麦捆子,感觉就像在空中飞舞,不一会,有角有棱高高的麦捆车就装满了,绳子刹车也是技术活,不然车一走,滑滑的麦捆就会滑落,看他们长长的绳子在空中飞舞几下,牢牢棒棒的捆好了,送入到了打麦场上。
场院的地面是提前碾压好的。压场院是慢工细活,要用牛拉着耕地的犁一点点划开,再挑水灌透,撒上麦草,用二齿把麦草划入泥中,晾晒差不多时,用牛拉辘轳每天碾压多次,直到压的光滑无比,干透彻,场院所需要的地面才算是完成。
麦季早饭都是在地里吃,队里管饭,饭基本就是白面的单饼,菜是用队里菜园种的黄瓜跟西红柿做的汤。早起在生产队做饭的人,都是队里妇女中出类拔萃的,干活麻利,干净利落,小小娘基本就是负责做饭送饭这活。
吃饭特细的小小,只要是队里管饭,她的胃口就会大开,特能吃,吃啥都觉得特香,还跟一起的孩子们比赛,看谁吃的多,比谁吃的快。
每次的早饭也都是急匆匆的,把饭吃完。割麦子的大姐姐跟大哥哥,有自备的镰刀三把的,那些带镰刀少的,怕早上用过的镰刀不够锋利了,吃饭吃的要比带镰刀多的更要快点,他们要把用过的镰刀再用磨刀石重新磨一遍,接着又快速投入到割麦子这场抢收的战斗中。
中午队里是不管饭的,不过上午跟下午,做饭的都还要给收割小麦的送绿豆熬制的汤,大人们说不光是为了解渴,还是为了防暑。
麦季,最怕的就是遇到下雨。老天爷说也奇怪,明明是艳阳高照着的天,一会功夫,乌云翻滚,风气云涌,闷雷滚动,不一会功夫,雨就来了……
哗啦啦,雨落下来,整个田野迷蒙蒙的一片,风雨席卷着田野的气息……
还没回过神来在收割的小小他们,急匆匆的跑着把打起捆来的麦子头朝上的橦起来。每次遇到这状态时的雨,小小他们好像都忘了雨也会把自己浇透,就想着麦子一定不能在地里发芽,到手的口粮一定不能让雨给损坏了。落汤鸡的人们,把小麦捆刚刚橦好,云层中又透出了阳光,天忽然就晴朗起来,雨停了,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六月天,孩儿面,说变就变”。
被雨淋透的小小跟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穿着湿漉漉的衣服,又了各就各位,又继续投入战斗中……
小麦场院都是专用场地,地里是熟一块割一块,几辆车子来回运送跑个不停。麦子到场后,那些平时忙场院的妇女们,现在都排上了用场,用钢叉摊开凉晒,也都忙个不停,趁天好来回挑翻着麦子。一天运回来的麦子,经过一天了不停地翻晒后,晚上正好脱粒。
晚饭后,脱粒机开启了运转。
幸亏小小那时农业已经逐步机械化了,使用脱粒机脱麦粒,早先农民们用的是连枷。脱粒机后面站着几个人,不停地往脱粒机递送解开的麦捆,脱粒机的动力很强,大家都叫它老虎机。“轰,轰隆隆”麦杆从老虎机前面飞出来。麦子从老虎机下面流出来。老虎机前面的几个社员,在尘土飞扬中,戴芦帽,捂着围巾,手拿竹耙,整理麦子杆,小小他们是负责用抬网圈抬麦草的。
整个打麦场,有序和谐。橦麦把的,送麦把的,轧麦把的,装麦粒的,脱粒的,堆麦草堆的,各司其职,环环相扣。劳动场景就象剧场的交响乐场景。
脱好的麦粒,运到另一个位置,有技术的妇女,用木锨顺风扬场(就是用木锨把麦子的麦糠杂质去掉),清除杂质后的小麦像一天长长的半栋墙,饱满的麦粒,看着这丰收的果实,那份不由自主的喜悦,人们都忘却了一天的疲惫。
麦季,那真是一个挣字,争分夺秒着……
小小小时候,无知与单纯是快乐的源泉。物资匮乏,社会没有开放,精神文明建设却搞的很好,无私奉献着爱心,都有着大无畏精神,那无私的奉献让人称赞!
(撰文:张素梅 原东冢后柳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