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尚,没人知道祖籍何方。十六岁时,他到五台山出家为僧。因在十大金刚中排行第六,人们都叫他六和尚。他武艺高强,聪慧过人,但喜欢我行我素,不听约束。时间长了,师傅便以违犯寺规为由,把他开除了。
从此,六和尚开始云游四方。来到塔耳堡山时,看到这里庙宇香火旺盛,风景秀丽,便留了下来。他在塔耳堡山上,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被当地人广泛传播。
有一年,适逢风调雨顺,塔耳堡山一百多亩庙地喜获丰收。山上的和尚与几位师弟用毛驴驮着去赶高阳集粜卖。来到大集一个店铺门前,六和尚见人越来越挤,无法通行,就卸下大豆,把驴拴在店门口旁的柱子上,背起大豆往粮食市赶去。谁知,叫卖声、喧哗声惊动了毛驴。毛驴一边呱呱叫,一边尥蹶子。店主出门一看,顿时火冒三丈,没好气地解开缰绳,吆喝着找毛驴的主人。六和尚没走多远,听见店主的叫骂声,赶紧返回求告店主:“掌柜的,打扰您了,我暂且把驴拴在这里,等粜了豆子马上来牵走,好吗?”店主那肯依得,执意要他马上牵走,气冲冲地说:“出家之人一向讲究行善,我们开店的,难逢山会这样的好机会,您把驴拴在这里,又是乱叫又是撂脚,一来影响买卖,二来一旦踢着顾客,岂不惹祸!”两人各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看热闹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家也都向着店主,说六和尚不该随便拴驴。六和尚不但不听,而且反唇相讥:“集上人这么多,挤都挤不动,哪有拴驴的地方?也罢,不拴在柱子上,叫牠到院墙里去吧!”于是,他把缰绳缠在驴脖子上,从屁股上用力一推,只听“呱呱”两声,驴头穿过院墙,两条前腿在院里,身子夹在墙里,两条后腿伸在墙外,一条长长的尾巴甩来甩去,他搓了搓手,整了整袈裟,背起大豆,没吭一声,扬长而去……赶集的人来来往往,人声鼎沸,毛驴仰起头,扒着前蹄“呱呱”直叫,后腿更是直尥蹶子,欲前不能,欲后不得。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赶集的人纷纷赶来看稀罕,小孩从大人腋下钻过去看,把店门口围了个水泄不通。店家无法营业,店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东奔西走满街找六和尚。他来到粮食市,终于找到了,忙上前哀求说:“师傅,您开开恩吧,我有眼不识泰山,冒犯了您。我一家老小以此小店为生,您就高抬贵手,把驴牵出来,拴到我家牲口棚里吧。”六和尚听吧,心想,店主说的也是,都是穷人,开店糊口也不容易。再说出家人应以行善为本,何必跟人家过不去呢。“他迟疑片刻,说:“好吧,您先回去,待我把粮食粜了,就去把驴牵走。老人家,实在对不起了!”店主虽不情愿,也无可奈何,悻悻地回到店里,一看,那毛驴早已无踪无影了。
不足半斤
一次,六和尚在一个山会上玩戏法化缘,在布好阵势还未开始的时候,和旁边一个卖烤地瓜的说:“我先赊你一斤地瓜吃,玩开了还有劲,等着玩下场来,再给你钱。”卖烤地瓜的说:“好,就照你的话办。”等到他收场的时候,卖地瓜的去要钱了。六和尚说:“我没吃你的地瓜,你大概是认差人了吧?”卖烤地瓜的说:“刚才的事,你还能忘了吗?大家有许多见的,光我说了不算。”
六和尚说:“我吃了你多少地瓜?”卖烤地瓜的说一斤。六和尚说:“我自己还不足半斤重,怎么会吃上你一斤地瓜呢?不信你称称我试试。”顺手借过卖花生的一杆秤来,让卖烤地瓜的称。卖烤地瓜的说:“这秤那能行呢,太小了。”
六和尚说:“你不用管,尽管称。”就用一根小绳把自己拴起来,卖地瓜的搭上秤钩一提,随手起来了,看了看,秤星才够六两(旧制十六两一斤),也直了眼。急的说,你可是吃我的地瓜来!六和尚笑了,如数开发了钱,然后说:“你再称称我。”卖烤地瓜的又如法一试,怎么也提不动了。这时,卖烤地瓜的和围观的人明白了,是六和尚又耍了一手。
惩 恶
在师傅的教诲下,六和尚收敛了许多,不再恃才放勇,卖弄本事了,但碰到不公的事,他还是挺身而出,以维护平民百姓的利益。一次,他在山会上溜达到了木货市,看到一人在跟一位卖主就一架木梁讲价钱,那粱是榆木的,挺拔溜直,上下一般粗,是上等的粱材料。谈好了价钱,买木材的人又煞有介事的细看了看,说:“刚才我看走眼了,你这架木梁朽烂了,如卖,只能半价。”卖主说:“这是年初砍伐的,才晒干了性,怎么就腐烂了?”买木头的人伸出食指,向木头戳去,只见一戳一个窟窿。他一边戳一边说:“你看,不烂了,能戳上窟窿吗?”卖主傻眼了,知道碰上茬了。正无可奈何时,六和尚走到跟前,伸出手,将那架榆木梁一抓一把碎木屑,道那位买主说:“你讲的就是这木头,依不得你不买!”那人一看遇到高人了,忙说:“我买,我买。”一边说着,一边忙不迭的付了钱,扛起木梁灰溜溜地走了。
赵凤虎 于峡山潍水佳苑
赵凤虎,又名赵风虎,网名潍风。生于1955年2月,昌邑市石牛庙村人,曾为《昌邑日报》《潍坊日报》通讯员。系昌邑文山诗书社、潍坊市民间文艺家、山东历史学会会员,引领者文艺网诗词版、山东老干部之家网版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在各级报刋杂志发表新闻、通讯、散文、故事、诗歌百余篇,网络文章、诗词歌赋千余篇,有十几篇作品获国家省市奖项。结集印刷出版200余万字,《昌邑乡村志略》《峽山村庄纪略》《潍风对韵》为其代表作。
昌邑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