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山东昌邑迁陕移民后裔,我的家乡在阎良区关山街道复合村,是关山境内十个山东村之一,居石川河东岸。复合村最早叫王四庄子。王四是村民王永忠的爷爷,在山东老家安丘王氏家中排行为四,他先来到这里安家,为了家里安全,他家还打了城墙。他有一手打牛鞭的本领,据老人讲,有人在土路上包十几个土堆,他看一下,便背过身轮鞭,很快将土堆打散,就凭这鞭,保护了村民,震慑了坏人。随着户数和人员的增加,人们遂改名复和村。到1949年10月建国,已有张,王,李,戴,邓,陈,韩。刘,邢,许等10姓人家在此落户 。另外,有两户河南人,他们是逃荒落难,在此扛活留了下来的。复合村昌邑移民是我们张家(共两支,其中一支是安丘谢戈庄人)和戴家(原籍昌邑县饮马镇戴家官庄),有人口100余人。
我们张家的祖籍是山东省昌邑县岞山镇大行营村,祖辈们听说王家在陕落脚,日子过的较好,于是决定来陕,清光绪末年,约1906年春天,我爷爷领着我爹兄弟四人及家属,推着小车,担着铺盖,徒步踏上征途。当时,我大伯10岁,爹8岁,四叔刚会走。一路讨要,一路露宿,要水讨饭时,大爷端碗,爹爹叩首跪拜讨要。嫲嫲小脚,还要抱领孩子,路上的艰难,令人痛心。经过一个半月的长途爬涉,才来到王四庄子,来后不久,老家又有同族另支来此,还有几家到关山的山陕村和武屯镇的三合村居住。祖辈来到后,便挖地屋子,开荒种地。收种季节,给本地人家打工。随着父辈成人及山东人的勤劳,土地有所增加,日子逐渐好起来。我家老人还在离家近的地里栽了一百多棵枣树,分家时我家就分了二十多棵,入社后,生产队全伐了。我家祖辈来陕后,常思念老家的亲人,在民国时期,父亲还回过山东老家,族人们热情接待。家里的草房不漏,农机家具,锅碗瓢盆都在,爹爹給他们说,我们在陕一切都好,请放心。房子你们住,家具随便用。约在1940年前后,父辈们先后成家,娶妻生子,虽然一大家子几十口人同住一院,南屋北屋,男主外女管内,爷爷管全家。到解放前夕,国民党按家里人口抓壮丁,派人送军粮,爷爷才决定分家。盖房盘灶分开居住。
我家排行五叔曾被抓过壮丁,到本省华阴县,他们三人被关在一间小屋子,夜里,三人商议逃跑,于是就搬开窗户,逃了出来,由于几天未吃饭,走路头昏腿软。他们便爬,吃地里野菜,五叔爬到一家牛圈里,在牛槽里发现一个鸡蛋,便打开喝了,解了饥饿。他们不敢走村子,抓壮丁的到处找人。一天,遇见一位善良老人,他问明情况,烧了面糊給他们喝了。还让有文化人写了纸条,托人传到田市镇,爹爹知到后,推着车子把五叔接回家,爷爷和家人看见五叔蓬头垢面,骨瘦如柴,痛哭流泪。五叔的命运是悲惨的,解放前夕,与人做生意,在三原火车站被合伙坏人从火车上推下身亡。爹爹听说后,与家人搬回埋葬。
俺爹在家是顶梁柱子。各种农活样样都精,在春夏秋收种后,冬季卖豆腐,由于我们张家的豆腐过罗细,压的实,忒好吃。爹爹便得了个豆腐张的好名声。一次,爹爹到邻村卖豆腐,一大户人家要了一个。其家人装了应給的豆子。爹爹把豆子倒到豆仓里。后来,爷爷和爹爹舀豆时,发现一个黑布袋,里面有一些大袁头。因时间长了,到底是那家的,爷俩都不清楚。后来,爷爷給爹说,你卖豆腐时,可到几家大户家里闲聊。总会聊出名堂。有一天去卖豆腐,爹到邻村一大户家里喝水,在与年长老人闲谈中,果然问出情况,把豆腐卖完后,与老人回到家里,经爷爷详细查问证实后,将布袋里的银元如数归还,并让爹和四叔护送老人回家。老者回村后,见人就说,逢人就赞。
我们张家从清末来陕至今已有130多年,育至六代,我们为三代,九男八女,女中我最小,现有四个大姐仙逝,七位大哥去世。我们虽在西安和临潼生活多年。但我每年都和儿女孙辈回娘家,与大哥大嫂及族人说亲情,道家常。我的侄子侄孙待我及家人都很热情。我们张家在复和村为大户,据初步计算,我们的户数和人口约占全村的一半。我们村虽有十姓人家,但都相互关爱,和睦相处。各家如打墙盖房,红白喜事,都去帮忙。也由于我们张家户大人多,所以,村干部我们张家人当的时间相对长一些,但都能处于公心,为民办事。记得在1990年前后,我在华清池上班,我有个山东老家的侄子来陕,复和村我侄张结实和张建康到西安火车站去接。还到华清池和兵马俑参观。我有一位侄子在山东打工,也曾回老家看望族人。
今年正月,是父亲去世五十周年祭,又是农历牛年,我和老伴都属牛。我经常嘱咐儿女和孙辈,一定要努力工作,好好学习,在这大好年月了,缅怀先辈,不忘乡情。祝愿我们的国家蒸蒸日上,牛气冲天,我的家乡及山东老家的父老乡亲前程锦绣,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