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民间传说故事 秦姑庵与昌邑马疃村的一段往事

秦姑庵与昌邑马疃村的一段往事

在昌邑的东方,平度境内有一座名山,山势险峻,怪石嶙峋,有飞泉流瀑,苍松翠柏,庙宇巍峨壮观,石刻远自宋明,是胶东地区的一座名山,称为大泽。在山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庙,名叫秦姑庵,是善男信女聚集修行的道场。北宋熙宁年间,有秦姓尼姑在此山岙结庵修行,終成正果,为念其恩惠,以人名为庵名,被后人为秦姑庵。秦姑庵香火盛极一时,其名望一直延续到抗战时期。明嘉靖年间,掖县黄花村王虎、王豹兄弟携家迁来傍庵定居建村,因是傍庙居住定村名为秦姑庵村。此庙规模不大,但在明清时期香火极盛,其信士多来自昌邑石埠以北广大地区,究其原委,相传秦姑是昌邑瓦城村人,一方神灵护一方水土,一个信仰崇一个神灵,可能是秦姑是昌邑人的缘故,所以人们不惧路途之遥,长途跋涉远赴大泽山去顶礼膜拜,烧香许愿,以期心想事成免灾消难。她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尊崇,还得从一场大的灾难说起。

相传在历史上不知那个年月,山东大地旱魃为虐,齐地辜深,一时蝗蝻交集瘟疫盛行,潍胶滨岸,野无青草,树木皆枯,荒野村舍,十室九空,老弱转死沟壑,无人掩埋,鬼神为之夜哭,病妇喘息哀鸣,命若游丝,何堪风雨,生死一线,怎禁火塗。昌邑秦姑修行于大泽山地,采药熬汤,抗疾疗病,救活人命无算,人感其恩,为她修庙建祠,作为神灵,以作供奉,这就是秦姑庵的由来。

在中国北方现存最大的功德碑林就在秦姑庵,现有大小碑刻五十多块,是昌邑人为感谢秦姑灵性而立。以东冢,龙池,夏店,卜庄,柳疃,宋庄,石埠为多。解放以后,秦姑庵遭到空前的破坏,至文革时期有又遇大的浩劫,仅剩断壁残垣,神姑无栖身之所,信徒无香火供奉,只有秦姑庵这个村庄的名字还能在人们脑海中留下残存的记忆。

改革开放后,文明渐开,人们不忘初心,将在秦姑庵村的秦姑庙移大泽山重建,并将留在秦姑庵村的功德碑林也迁移到了大泽山上。现在走在登山的台阶道上,还能看见有的石块上刻有“秦25”等字样。前几年我去大泽山,又见近几年昌邑人竖立的碑碣,并有题记,可见,人们的信仰是根深蒂固的,一旦政治环境适应,定会死灰复燃。

2011年,我应邀参加重修《大泽山志》座谈会,有一老者向我讲述了清代秦姑庵与昌邑马疃村的一段往事,因昌邑与平度两县分治,事关昌邑人文历史,就将此事记在了心上,故事的梗概于下。

清代昌邑马疃村有一诗礼传家的富户,家中老夫人身患痼疾,遍访名医,久治不愈,被逼无奈,她的儿媳就远赴秦姑庵祷告许愿,也是儿媳的孝心感动上苍,回家后婆母身体立转康健,一家人喜不自胜,都认为是秦姑神灵搭救了老夫人的性命,对秦姑神灵的道法深信不移。越二年,老夫人提议要让儿子替己到秦姑庵烧香还愿,其子备好马匹供品,行进在胶东路上。来到了秦姑庵崎岖的山路上,牵马前行,不小心一只脚踩进石缝,脚环扭伤,红肿难行。此时恰遇秦姑庵村的一个木匠从此路过,把他扶上马,忍着庝痛到庙里举办了还愿程序,此时其子已脚面红肿,痛的难以忍受,木匠就把他接到家中,先熬草药疗洗,又用祖传的膏药贴于伤处,在木匠家短留几日,伤势渐愈,为感谢木匠一家的热情款待,临行前就把所骑的马匹赠于木匠,他自己就雇用马车拉着回家。

木匠一家人接受了马匹,总感到心中过意不去,想到昌邑马疃以表谢意,但身在穷家,实在没有能拿出手的礼品,家中老母进言:“昌邑那家人个是个大户,家中富足,咱牛劲八力的花钱买点礼物人家也看不在眼里,他在咱家养伤时,直夸咱家的水好喝,你何不打制两个木桶,装上咱山上最好的泉水送给人个,说不定能引起人家的喜欢!”木匠听后甚觉有理,就遵照母命而行。

大泽山上有一珍珠泉,分上,中,下三个泉眼,上泉的水质最佳,但山路险峻,崖陡难涉,平度县张舍村的大财主长年雇人取此泉水饮用,有养肝明目,开胃提神之功效。待到这年的秋后,大泽山的葡萄熟了,木匠一家为答谢马疃人家赠马厚礼,摘上了一筐葡萄,取上泉的水装满了两个木桶,一路风尘的向马疃村走来。

马疃的老掌柜见秦姑庵来人答谢赠马之举,自是欣喜在心,供给饭食,留宿过夜。待到第二天,老掌柜的命家人打开粮仓,取囤中黍谷,将两个木桶装满,并再三嘱托,十天来送一次,不要间断,每送一次水来都用水桶装满粮食,这样秦姑庵人用泉水换粮食的合约就成为了定律。一年的深冬,天降暴雪,秦姑庵人去上泉取水难以行进,就近取下泉的水送到了马疃,老掌柜的当场取水烹茶,即感到非上泉之水,当即提出疑问,秦姑庵人就说:“山中天降大雪,路途险峻,山路难行,为不失十天之约,就近取下泉的水送来,心中实是有愧!这次俺就不要黍谷了,空桶回去即可!”马疃老掌柜言道:“你远路风程的给我送来泉水,供我饮用,此情此意我当谢你,以后若遇雪天取下泉的水送来就行,免得受那山高路险之苦,咱有约在先,只要你送得水来,我都给你装满两桶粮食!”此次始,不管遇到多么大的风雪天气,木匠都是用小桶取上泉的水,一次次的装满大桶,按时送到马疃村。

秦姑庵村悬挂在大泽山上,地嵴民贫,一年的收成难以糊口,每到农闲的季节,多数人就外出化缘讨饭,木匠家因给马疃村财主家供水,所得到的粮食一家温饱有余,以后成了秦姑庵村的富户。这样子孙相继,往来于大泽山到马疃村的路上,以水换粮近百年之久。

赵仲泉写于昌邑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