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荣获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
获奖者董琦简介
董琦采访实录
此次获奖的的研究成果取得了哪些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和技术突破?
我主要从事群体智能无人系统的相关研究工作,如无人机的群体行为控制,侧重于应用,但一直以来重视群体智能无人系统理论的研究。
在理论探索方面,我本人主要聚焦无人机集群多智能体的自主协同控制研究。美国国防部发布的《无人机系统路线图2005-2030》将无人机的自主控制等级分为10级。其中,将“全自主集群”定为无人机自主控制的最高等级,我的研究就是解决如何使无人机实现全自主集群控制的问题。最近,在无人机集群的精确编队控制方面做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首次提出基于有限时间理论的无人机集群精确编队控制算法,该算法在理论层面,将有效提升无人机集群的编队精确度和重构能力。
在工程应用方面,主要是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立足现在承研的重大项目,目标是实现无人机集群的自主与智能。先后参与了我国最大规模的固定翼无人机集群飞行试验,成功验证了无人机集群的空中集结、编队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完成了国内首个折叠翼无人机的空中时序投放与模态转换试验,突破了无人机负迎角模态转换与控制技术,奠定了我国无人机集群空投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为我国两位军委副主席现场试验演示了该技术的创新成果。
研究成果目前有哪些实际应用?
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军事领域,致力于为打造最先进的智能无人作战装备。在民用领域也有所涉及,比如我们承担的国家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首批重大项目,是关于“蜂群”多智能体的群智激发与汇聚研究,“蜂群”是一种物理形态的表征,可以是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等,我们的研究成果将应用于城市安防、应急救援等领域。
技术在与消费者需求、与市场需求对接方面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技术是我们搞研究的“看家本领”。
首先,与消费者、市场需求对接的前提,是技术过硬。
我们科研工作者,必须认清技术的本质,这个技术能解决什么问题,我们是否具备期望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能力,定位要清晰准确,对接要实事求是。
其次,还是需求导向的问题,既要解决眼下国家之所需,也要坐的住“冷板凳”。
基础的理论与共性的技术才是科研的主旋律,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也是重大科技成果的根基,注重共性技术的研究,对接不能浮于表面,泛泛而谈。
目前国内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方面是否缺乏?他们需要何种知识结构?
人才一直都是稀缺的,不管在哪个领域。人工智能作为新兴技术,我国起步和发展相对较晚,人才肯定是稀缺的,我们需要高校培养更多的人工智能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我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典型的“交叉专业”,需要多学科互补,突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涵盖信息、电子、控制等,应用于大数据、视觉、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所以,要有非常广的知识储备,但要在某一点上精确发力。
获奖者寄语
人工智能,大有可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希望人工智能的发展能造福于整个人类,造福于广袤的宇宙空间!
信息来源:中国电科电子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