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昌邑一中:一份来自北大的“特别贺礼”

昌邑一中:一份来自北大的“特别贺礼”

适逢昌邑一中建校75周年,学校收到了一份来自北大的特别贺礼,该校同学四人同时收到了北大的录取通知。

(下图为部分录取学生,据不完全统计)

这是一份惊艳的成绩单,

四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

两名同学被世界排名前五十高校录取,

多名学生被中央美院等艺术院校录取,

双一流等其他高校录取正在进行中,

老师们用辛勤的汗水

浇灌着一棵棵茁壮的青苗

让他们从这所校园

放飞梦想

展翅翱翔

这一成绩
足以告慰学校的创立者
那么一中
究竟做对了什么?
 
巨变

 

面对新高考的巨变

选课走班、评价制度、

生涯规划等都成为新生事物,

没有任何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鉴,

只能在探索中前行。

在这样的劣势条件下
一中
该如何应对?

“先驱者”们

将在接下来的三年里

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探索

尽管当时并没人知道

究竟在何方

 
江山
  第三党支部书记朱玉勇说,
管理定江山。
教育教学的精细化管理是一门科学:
誓夺第一的精神风貌;
潜力无穷的坚定信念;
一丝不苟的全面管理;
没有任何借口的执行能力。
正是它的内涵所在。

       “要想锅里水烫,必须灶里火旺”。

第三党支部支委成员身先士卒,

朱玉勇、岳绪富、朱立宏、王鹏、张兴颂,
在教学区教学与管理的整体设计上,
特别是学生培养与组合选择,
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
不因小失大、不急功近利,不顾此失彼。
终于筑成牢固的战斗堡垒。
(2021年1月,荣获中共潍坊市委组织部颁发的潍坊市“过硬党支部”荣誉称号!)

 03 
青檀
75年的一中文化传统
让师生们深知

不发扬青檀风骨,无以仰望星空

非振兴科学,不足以安邦立国

 

语文学科带头人尹绍玲老师,

记不清有多少次,学生来找尹老师问题,

有时正好碰上值班,尹老师还没吃饭,

她先给孩子们解决问题,

不厌其烦,耐心讲解,

直到所有学生满意离开,

她再默默地去吃早已冷掉的饭菜。

 

数学学科王晓玲老师,

从教23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仅在过去的一年里,

王老师做的试题一张张摞起来就有三十多厘米高。

 

尹老师、王老师是昌邑一中人的一个个缩影,

他们都用行动为孩子们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他们从骨子里相信
个人需要服从集体利益
以党员先锋岗带动大多数。
夜读中的昌邑一中
构成了潍河边最亮丽的风景
(昌邑一中晚自习)

 04 
阵地

战士的阵地在战场,教师的阵地就在课堂。

课堂是质量的前线,寸土不可丢,寸步不可让。

随着新高考的来临和新课程的实施,

学校对国家课程进行重构并进行二次开发,

实现课程校本化;

并致力于研究新学科课程标准下,

各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的路径和方法;

探索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形成基于学校实际的高效课堂模式

(下图为参加全国青教赛的张兴颂老师)

每周举行集体备课,学习借鉴提升。

积极引进高考备考学习培训研讨。

因时制宜,推行不同类别公开课

积极参加各级公开课,优质课。

(下图为王健涛老师公开课现场)

历史证明,英雄往往以集体的形式出现。

国家级课堂比赛:张兴颂,并在教研网授课一次;

山东省课堂教学大赛:王吉强、王静静、魏鹏程;

九大文化课兼职教研员:共计11人,EF教学区入围6人,

沈云振、付春苗、张兴颂、王吉强、赵晓丽、魏鹏程;

潍坊市“青年教师教改先锋”:2015年张兴颂、

2018年郑洪娟、2019年王吉强、2020年魏鹏程、2021年代逢祥……

 

如此力度的培养
为学校储备了大量高端人才
人才储备又转化为人才红利
他们善于团队合作
具有极强的科研意识
这让学校得以在新高考的巨变中
最终实现弯道超车

 

 05 
战略
为尽量满足同学们的选课需求,
达到允德允能,各美其美的目标,
一个班里最多的有6种选课组合,
为了尽量减少走班人数、缩短走班距离,
魏鹏程老师和张兴颂主任,
模拟了无数种走班方案,
最终确定了最优的走班模式。
试行一段时间后,
发现有些走班班级班额太大、
学生差异太大,成绩不理想,
魏鹏程老师又提出AB小走班模式,
这种走班模式更复杂,
课表需要重新编排、走班班级需要重新组建,
经过近一年的磨合,走班问题不断优化,
学生的成绩也得到了稳固提升。
(学情会商)

这些选课走班制度和模式上的不断优化
成为决战胜利的星星之火
最后的结果
不是你胜我败
而是纷纷坐大
就这样
用排兵布阵增强战斗力
推动了如火如荼的竞争与合作
它将为高考制造出
独一无二的战略优势
 06
树人

   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促进核心素养落地。

落实主题班会制度
组织学生活动,
带动教学区的激情活力
坚持“全员育人导师制
开展学情会商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走好人生最为关键的一步。

(下图为生涯与成长公开课)

 

2019年秋,魏效光老师接到一个

选课走班有着5种以上组合的班级。

班级难管理,学生情况也最复杂。

他组织和管理学生,与家长建立铁杆同盟军,

协调好与各任课老师的工作,

形成了和谐有序、乐学会学、学风浓厚的班级氛围。

教育学生先学做人,再学知识。

“战争”愈演愈烈
居然点燃了
教学质量腾飞的又一大引擎。

 07 
致敬
站在2021
回望1946
75年弹指一挥间
一中的传承与发展
让我们逐渐接近一个梦想
它是一代又一代一中人的梦想
一代又一代一中人从公元1946年起
就没有停止过的梦想
一代又一代一中人
愿意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梦想
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
(上世纪50年代的一中课堂)

 

作为高三年级的班主任
魏效光老师每天全程陪伴在学生身边
早上上班的时候,孩子还没醒,
晚上下班回家,孩子早已熟睡,
周末的一天,儿子见到爸爸说了句:
“爸爸,好久不见!”
谁不想岁月静好,
但班里还有几十个孩子也在等待自己,
他们选择坚守工作一线,

突围“小我”的狭隘,靠近“大我”的豁达。

他们不需要刻意的赞美,却足以让我们仰望。

因为他们的梦想是
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

很多中年老师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

卢桂贞老师即便两方老人生病住院,

也从来没有因事因假耽误一节课。

沈云振老师“两点一线”,
两年没能回过一次老家。
当老师们感觉没有很好地尽孝,心存愧疚时,
家里的老人却一致说:“工作重要,不用惦记我。
当尘埃落定之时
我们反思
“打赢这场战役,我们需要什么?”
我们需要所有同学肩负使命、追求卓越
需要学校领导的教学总动员
需要教师的全员参与
需要相关处室的通力配合
需要学生家长的合作共育
更需要所有教师家属的支持和牺牲
因为他们共同的梦想是
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

 

一群人,一条心,向着一个目标,

做好一件事,

这就是一中人的初心使命。

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

他们的梦想是

愿以吾辈之星火,点燃昌邑之教育;

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

 

75年弹指一挥间
我们经历过无数风雨
终于在逆境中崛起
实现了为国家培育英才的重任
致敬
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中人
致敬
一代代一中人
披荆斩棘创造出来的奇迹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