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谨以此文献给母校75周年华诞——忆恩师

谨以此文献给母校75周年华诞——忆恩师

今年10月5日是高中母校–昌邑一中75周年华诞。40年前我们考入昌邑一中,跟着各位老师们学习了两年。这短短的两年在人生的经历中时间不算很长,但在每位同学的记忆里肯定会留下难忘的印记。也时常听到同学和校友们谈起高中生活趣事和难以忘怀的往事,脑海里也偶尔浮现出老师们的音容笑貌。今年因疫情防控原因,母校将举行线上云校庆来庆祝母校75年华诞,使得我们脑海里又浮现出了我们的各位老师们。我们有些任课老师已驾鹤西去,祈祷他们在天堂一切安好。健在的老师们也都进入古稀耄耋之年,衷心祝福他们健康长寿。凭着零星的记忆拙笔写下对任课老师们的回忆…..

当年的校园

1981年8月份我们被分配到24级3班。数学老师孙凤岐老师是我们班主任,教3班和4班的同学,还有一位朱福栋老师,他负责教5班和6班同学。记得那时老师们大都四五十岁,年轻的老师也已经三十多岁了(用当时流行的话恰恰是知识分子青黄不接的时候)。印象中孙老师课上课下都不苟言笑,平常讲课时很少看课本,他让我们一定要学会解题方法、步骤和因果关系。更要把数学基本公式烂熟于心并养成细心的习惯,对几何题脑海里一定要有立体空间。
毕业后才知道孙老师是改革开放后从平度兰村中学调回一中的。家里孩子年纪尚小,师母也是小学老师。他着装简单而普通,家住县城东边离学校挺远,春夏秋冬风雨无阻的骑着一辆旧自行车早上6点前就来到学校和教室,督促住校同学们早操和早自习。晚上同学们下晚自习回宿舍后,他有时也要去男生宿舍看看同学们是否又再调皮不睡觉了,然后不紧不慢地骑着自行车伴着夜色回家。我家离学校不远,也就400多米,所以不必住校。那时县城的路况还不是很好,有些路坑坑洼洼甚至是土路,冬雪路滑雨天泥泞,路灯也不多。有时早上下大雪,即使我们离学校距离很近,我们步行的同学这一路滑倒磕倒也是常有的事情。而有些老师离校比较远,甚至有些怀孕的女老师们也是风里来雨里去的每天按时到校授课。老师们的这种敬业精神至今难以忘怀。

县府街西首一中老大门前合影
左二朱校长 左三胡校长 右三崔校长 右二孙凤岐老师
感觉那时候几位老师包括崔校长,胡校长和刘主任等校领导们对各位同学一视同仁的。同学们一旦调皮做了出格的事情,或者偷懒,他们发现后会毫不留情的给指出来,即使这个学生是所谓的班干部,即使是教工子弟也会让你马上改正所犯的错误。那时住校同学们的生活是艰苦的,天暖时同学们从家里拿来粮食送食堂换成粮票,天冷时从家里自带干粮放在宿舍每天集中送到学生食堂热一下,一日三餐就着咸菜喝着玉米粥或菜汤。我们走读的同学偶尔因为大雨天中午或晚上无法回家就和同学们一起吃饭,同学们拿出自带咸菜,甚至是用盐、面糊合在一起油炸的咸豆当菜下饭。师姐姚凤霄20年前写了一部纪实小说也真实的反映了一中学子和复读的同学们当时求学之路的生活是何等的艰辛。 
记得教务处刘主任年龄大些,每次开学生大会,除了强调学习方面的重要性和注意问题,特别是夏天,他总是在大会上强调自带干粮的同学们每天一定要让值班同学一起把干粮拿到食堂里热了再吃。他有时会说:有些同学从家里带来或者街上买的水果一定要洗干净了再吃,注意卫生。现在看来刘老师本意实际上是怕同学们吃了变质和不干净的食物而吃坏了肚子影响学习。总务处梁主任是我们班明俊同学的父亲。因为教室和老师办公区有点儿距离,偶尔在食堂或老师办公时门前碰到他,感觉夏天他的上衣总是湿漉漉的,后勤老师们的辛苦程度也可想而知。毕业已经近四十年了,偶尔逢年过节和其他年级校友们小聚时,常常听到校友们谈起崔校长、胡校长、朱校长、姜校长等几位老校长和老师们。感觉老师们外表是严肃认真的,可内心就像一团火温暖照料着学生们。胡校长的女儿也是我们22级的师姐。胡校长退休后,有位师兄的女儿借读一中因宿舍不好安排,胡校长二话没说就让孩子住在自己家里照料女儿的生活起居。我想这样的事情在一中老师们那里数不胜数。记得85年秉坤同学在朝鲜留学时暑假回国探亲,学校请他给在校同学们做个报告,让我陪着一起回去。会上秉坤发言后,崔校长说大勇你也讲几句吧。我引用了柳青先生小说中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这句话与同学共勉,台上一紧张我把柳青说成峻青先生了。临走时崔校长纠正道是柳青说的。他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道:除了那要紧几步,你们作为学生还不能放松,每一步都很要紧。现在想起来老校长的教诲一点儿没错…….
当时在一中读书时感觉自上而下在抓紧学习的时间时间上非常有紧迫感,老师们比我们学生更着急。有时每周下午或者晚上偶尔有一两堂学生自由复习课,不同科目的老师们不约而同的来到教室给我们解疑答惑。有时男同学们好玩,偷偷的跑到学校操场上打球(排球或篮球有时是向体育班同学借的,有时是有的同学偷偷从家里拿到学校的),常常会被突然出现的孙老师等老师们抓住,被赶回教室。我们一路小跑往教室赶,孙老师在后面不紧不慢地边走边说:都什么时候了,真没个数……

学校操场赛道上的同学们

其实学校和老师们是很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住校同学们早上必须跑早操,即使高二毕业班时体育课一直没停,课间休息时老师们会把所有同学喊到户外活动一下。我们入校时高一在比较高大宽敞的苏式教室上课,教室前有一排宽宽的走廊,前面不远处就是学校体育场和操场。晚自习中间老师也要求我们利用课间时间去跑步活动,下雨下雪就在走廊上简单活动一下。每逢学校田径运动会召开前,我们走读的同学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也早早起床或来到学校跟住校同学一起跑早操或故意围着学校多跑点儿路再进校门上早自习……
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明白各位老师包括校领导们为何对同学们在时间上甚至对同学衣着行为方面都看管得很严。现在看来可能是因为不少老师们的经历坎坷一路走来很是艰苦和不易,当时社会上所有人都感觉80年代初国家开始步入正轨了,我们6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算是幸运的一代了;同时城乡差别依然存在。所以老师希望我们不要浪费太多时间,同学们应该为了自己的未来而抓紧学习。所以要求同学们主要精力就是要安心并集中注意力的来学习读书而少在其它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
教我们物理的是李宗孟老师,也是4班的班主任。他黝黑的脸庞,讲课时感觉他那两只大大的眼睛一直在看着所有的同学使我们不敢走神。他和孙老师一样,一只粉笔一个三角板就在黑板上划出漂亮的图形和图案。他会顺序渐进的把每个物理原理物理公式给我们讲清楚。据4班同学们讲,他对每位同学在学习上要求是严格的但对在学习和生活上对需要帮助的同学又是尽心尽力的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王宝琴老师是我们的化学老师,讲课时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她在黑板上书写的化学分子式和公式是那么的工整就像印刷体一样。她可以把一些枯燥的化学符号栩栩如生的展现在同学面前,在教我们必须记住元素周期表和基本化学分子式的同时,又教我们如何了解、应用并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王老师课堂课下和蔼可亲,即使我们有些同学上课不专心听讲或者考试中、平常答题时翻了低级错误,她也是故作生气的把眼睛一瞪,再耐心细致的讲解一遍。她常常跟我们讲大学的趣事,鼓励我们咬紧牙关跟上学习进程。有些同学感觉化学课是枯燥无味的,但王老师的课深深的感染了同学们以至于很多同学从此喜欢上化学这门专业了….
李兴华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平常带着一副眼镜,走起路来风风火火非常干练,但上起课来严肃认真。对课本中的每个生僻字、重点词句都要一字一句的给我们讲清楚并要求我们学生现场学会理解并实际应用在作业中。他平常对同学们和蔼可亲,一旦我们在学习和考试中犯了不该犯的粗心和低级错误,不管男女同学他会毫不留情的予以指出来。他对我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们来一中干什么?就是要好好念书准备参加高考。高考路是独木桥,成绩差一分可能就差出来几百名几千名来…..
秦菊生老师是我们英语老师。她教我们时应该也就三十多岁,两个女儿岁数都还小,她丈夫在淄博教学,夫妻分居两地,为了不影响教学,她住在学校教室宿舍由她老人来帮忙照看一对女儿。有时同学和校友们谈起秦老师,共同的评价就是她的耐心。同时她又和王老师一样对所有同学们和蔼可亲,很少当众对同学发火,最多是将同学叫到教室门口指出我们错在哪里。因为当时初中时有些同学不太重视英语学习,学习基础良莠不齐,秦老师从每一个字母,每一个音标,每一个单词发音不厌其烦的纠正同学们的错误。她英文书写非常规整和漂亮,写在黑板上的英文几乎是从课本上印刷下来的一样,更不要说英文语法、单词形态等基本知识她也是一字一句的给我们讲清楚让我们了解句子的基本结构和要素。她一直跟同学讲等你们踏入社会,外语特别是英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英语如果偏科,将来高考时会很吃亏的。可能当时表面上我还算个比较爱学习的孩子(实际也喜好玩)同学们选我当学习委员,秦老师让我当英语课代表(王老师也让我当过化学课代表)。记得晚自习后课代表有时要把同学们的作业送老师办公室。下晚自习应该是晚上9点至9点半了,可两个孩子的年轻母亲秦老师还要批改完我们的作业才回家……

当年的教室

我们的政治老师董兰琴,也是一位女老师。她那时应该也是三十五六岁的样子,孩子也不大。董老师虽然个子不太高但讲起课来铿锵有力如数家珍,她一直告诫我们政治课理解和记忆并存同时又与社会各历史阶段密不可分,一定要用心专注听讲才能融会贯通。她和其他老师们一样对每位同学都一视同仁,她上课期间一旦发现同学们有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或交头接耳现象,小小的粉笔头就飞过来了。即使政治考高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
金思堂是我们的生物老师,胶东人。上课时常常用标准的胶东腔给我们讲课。为了让我们听懂弄通一些动植物基本构造和基本原理,他自己绘制图片给我们仔细讲解。有时怕我们一时理解不过来,在一些重点和难点部分,他尽量放慢授课速度,一字一句拖着长长的强调反复讲解给我们听。他一直跟我们讲:虽然高考生物考试成绩只占30分(我们83年高考生物满分是30分),可能就是这30分就决定了你的高考成绩。记得金老师的年龄在我们任课老师当中算比较大的了,但上课时他总是提前来到教室,下课后尽量晚走一会儿给我们解疑答惑。有时晚间或下午自由复习时他也不紧不慢跺着步子提前来到教室站在讲台上给我们解答生物书上的问题。他对课堂纪律抓得比较严特别注意同学们的听讲,他带一副金丝边眼睛,衣服总是那么干干净净,微微变白的黑发一尘不染,两只眼睛通过厚厚的镜片似乎有穿透力感染着我们每个同学瞪大了眼睛竖起来耳朵全身贯注的听他讲课。课堂上曾经偶尔有同学分神或交头接耳,马上会被他发现并让调皮的同学站起来清醒5分钟再坐下。有时他会用鼓励认真听讲的同学们来提醒个别脑子开小差的同学。有件事情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对不住金老师。记得一天下午,另外两位同学上课时趁着金老师转身画图时说话被他发现了,他生气的对两位同学说道:你们看郭大勇同学瞪着大眼睛盯着黑板专心听讲,你们就不能集中注意力?说良心话,当时我也走神了,幸亏当时左手托着下巴,右手拿着笔,眼睛看着黑板,似专心致志听课样。听到金老师这句话,我自己感觉脸在发烧变红了,赶紧认真开始听讲起来。从今往后,上金老师的课再没敢走神….
一中也是非常重视体育课的,操场上体育锻炼和田、径赛设施也比较齐全,大家打篮排球的积极性也比较高。有时课间或周六放假前自由活动时间,接近退休年龄的张兴堂老师(事后知道张老师也是孙老师和我母亲等不少老师们的体育老师)马老师和刚大学毕业不久的一位女体育老师一起打场篮球或排球。马老师是北京体院毕业的,有时听马老师讲穆铁柱身高的趣事,引得同学们发出阵阵的笑声。记得10年前母校65周年校庆时见到了那位女体育老师,说起我们上学打篮球时被她盖帽的情景彷佛就在眼前……
学校1983年运动会旧照
记得当时5班和6班等其他班级的老师们还有数学朱福栋老师、物理吴老师、化学姜亦文老师、语文尹惠灵老师和李乃清老师、政治课齐宝礼老师、英语王长生老师等。偶尔几位老师们也会给我们班代课,一开始感觉是其他班级的老师,我们心里也稍微松懈一下,没想到各位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一样严格。有时我们也两个班一起上课,所以各班同学彼此也不陌生。听同学们讲,朱老师和姜老师讲课时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活泼,吴老师和王老师讲课有板有眼非常严谨认真,尹老师讲语文谈古论金非常优雅,齐老师跟我们董老师一样,对每位学生的要求同样是严格认真的。据说尹老师也是因为家庭有海外关系背景生活工作倍受影响,但他凭着坚毅的性格和扎实的功底成为一中多才多艺的先生,改革开放后他焕发青春教书育人,成为咱们省人大代表。李老师平常穿一双带鞋钉的皮鞋,他一踏上教室前长长的走廊,就会听到那清脆的鞋掌接触地面的声音了,同学们会悄悄地说到:李老师来了,都别闹了。因时间比较久了,请原谅不能一一说出起各位老师……
请原谅我这笨拙的笔无法真实和完全描述各位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们的尽职尽责的大爱之心。只能片面的定格了过去的时空的极少的一段段零星的记忆。新的形势下,或许高考已经不是学子们唯一的选择,同学们选择越来越多,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改革开放初期直到今天,高考应该算是一个非常公平的竞争手段,它改变了许多学子的命运…..
记得毕业后十年甚至二十年后,谈起母校生活,谈起我们的老师,回忆起那段艰辛而又难忘的岁月,想起老师的严格要求甚至对我们恨铁不成钢的那种心情,我们还是历历在目。甚至有些同学心中不免有些委屈和小小的失落。这也不难理解,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对于我们这些尚未开窍懵懵懂懂的少年们,有时老师也只能用像父母管教我们的方式来应对我们的调皮了。我的一位初中语文刘老师,初中也在昌邑一中读的。我们初中毕业时曾经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他说日本统治期间从昌邑县城去昌邑东北面过潍河要坐木船摇橹过去。当时县城是日本人把守着,昌邑南面是国军和地方土顽多一些,昌邑东北是许世友将军的八路军和敌后武工队为主。从河西过河时,有些当地土顽或伪军会在登船点盘查借机搜刮点儿民脂民膏。有位老先生过河时恰巧被一位土顽小头目也是他私塾里曾经教过的学生拦住了。估计当时私塾先生要求孩子们确实挺严,如果书背不上来手掌和屁股上挨戒尺打是难免的,估计这位当兵的学生过去挨过老师的揍。发现老师后,他把老师叫到跟前不由分说的就给了老师一枪托子。边打边问:知道我是谁吗?老师惊魂未定地说道:你可是我的学生?那位兵匪又踹了老师一脚说:我上学时你凭什么打我?要不看在你是我先生的份上,我早一枪崩了你。听了这个似真似假的故事,我们都低头不语。刘老师意味深长地说:你们就要初中毕业了。我们老师们对你们确实要求比较严。希望将来可不要记我们的仇,等你们长大成人了才知道老师们的苦口婆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越来越能感觉到老师们和学校的良苦用心。随着毕业近40年来对母校和对老师们的深层次的了解,更感觉到当时各位老师生活的不易和工作的辛苦。同时也把了解到的各位老师们的生活和工作点滴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时间那么久了,而且40年前的我毕竟还是个孩子,如果有表述不清楚或不对的地方请海涵见谅。
自己感觉我们六十年出生的人们是幸运的。虽然六十年代初出生的学长学姐们有过饿肚子的经历,但我们也经历和获得了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红利,更没有父辈和老师们在战乱年代的苦难和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有些刻骨铭心的人生阅历和特殊经历。特别是老师们作为一个知识群体,每个人的家庭身份和背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或多或少的都会留下社会的烙印。记得十年前倾听几位德高望重的青岛高中老师们谈他们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某些日子里在精神和物质甚至人身方面所遭受的痛苦和磨难让人唏嘘不已。我们也问过他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我不能倒下更不能走极端。因为家里的父母还要我伺候,老婆孩子还指望我照料,而且我的职业就是老师,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过去的….

当年的苏式校舍
班主任孙老师、朱老师和我母亲和亚成同学的舅舅应该都是54年初8级(或初10级)的同学。当时全县招收了8个班。母亲和朱老师是完小同学也是初中同学,她和孙老师、亚成舅舅初中6班,朱老师在初8班。(另外旭东同学的父亲和孙老师是一中高中同学)可能在班里学习比较好,母亲做了学习委员。听别人讲孙老师和亚成舅舅学习也非常好。他们初中学制三年,母亲有一年数学成绩平均99.7分,主要是因为其中一次测试写答案时数字写错了,随手划掉重新在旁边写上正确答案,因为卷面涂改被扣了一分。可见当时的一中老师们是多么的严格。母亲是外祖父祖母家中唯一的女儿。上世纪30年代聘请少林武僧在昌邑夏店建了一个武馆。据说是42年因同情八路武工队又好打抱不平被匪顽暗杀了。从此家道中落。外祖母含辛茹苦靠变卖家产和亲朋好友接济将母亲和她的四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养大。幸亏昌北抗日胜利后徐世友将军的部队就建立起红色政权了,所以抗战解放前后和抗美援朝期间,五位舅舅分别经商、参军和求学离开了家乡,家中只剩下母亲和外祖母。建国三年后几位在外地的舅舅们才回到家乡相聚。他们劝外祖母跟他们去外地一同居住,但外祖母在老家待惯了出门时间不长就想回老家。为了照顾外祖母和让我母亲安心完成学业,随军多年的四舅妈又带着大表哥回老家照料外祖母。外祖父和外祖母他们都比较重视孩子学习,即使女孩子愿意上学也给她们上学的机会。前提是要学会如缝补浆洗、炒菜做饭等日常家务。(母亲的一位堂姐,她的父亲曾做过民国的县长。日本占领济南后就辞官了。母亲的堂姐考入了老北大后,解放战争期间与丈夫一起在四川做隐蔽战线统战工作,建国后一直在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工作)。所以外祖父去世后,外祖母也是坚持让她的儿女们去读书。解放后母亲的学费也是几位舅舅按时寄回家里的。母亲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和方便照顾老人,所以我母亲初中毕业后没再继续读高中而是报考了中专益都卫校。)
大学期间和毕业后和同学们去看老师们时,在孙老师的家里和其他同学的家里发现了他们上中学时踢足球的照片,为照片上身穿足球队服年轻英俊的老师和其他长辈们所吸引和震撼。这才知道那个时候孙老师他们读高中时,学习、劳动和体育三不误。孙老师也曾去过济南打山东省的比赛,亚成的舅舅学生时代在咱们校篮球队,旭东的父亲也在校足球队。记得孙老师生我们学生气时常说一句:你们干什么就得像什么。但从来不向我们提他们高中时比赛骄人战绩和优异的学习成绩。后来听别人讲孙老师和亚成舅舅高考成绩都非常好,都超过了重点大学的录取线。可是因为当时的家庭成分问题,迟迟等不到录取通知书,最后还是曲阜师范学院的招生老师慧眼识才被幸运录取了。老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平度蓝村中学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教学能手,赶上改革开放政策落叶归根调入咱们昌邑一中。我曾在孙老师家见过他在平度教过的学生,这些学长们已经满头白发了还定期来看孙老师,足见孙老师对学生们的关爱之心。但他在我们上学期间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只是让我们珍惜学习机会和时间。可见那个年代老师和父辈们承担了多少精神和生活压力。但他们无怨无悔乐观开朗的性格感染了我们,也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记得2000年出差和回家探亲时听母亲讲孙老师体检查出心脏不太好,想去青岛医院复查一下。忙完工作后,我让公司的车接上孙老师和师母陪他到青岛市立医院做了检查和简单手术。又请司机师傅拉着他回蓝村中学看了他的同事旧友和学生。在青期间,宏图师兄和24级在青同学和其他校友们陪老师吃了便饭。83年昌邑高考理科昌邑状元秉坤同学也在我们班。其中一位校友开玩笑说:83年您教的学生是咱们县高考状元,老师们有奖金吗?孙老师微笑着不紧不慢地说:有。同学问他多少?老师意味深长的说,老师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但没有比班里多考出去几个学生更高兴的事情了。他自豪地说你们3班60多个学生,经过第二第三年复习,将近40多个学生考上大学这才是我最高兴的事情。(当然现在看来高考不是学生唯一选择,但在那个年代人们似乎看得稍微重一些。今天我们班包括24级其他班级没有上大学的同学们,同样在各行各业勤恳务实取得了优异成绩而硕果累累)….
李兴华老师快人快语,他有时会结合语文课中的一些节点指出我们的缺点,对社会上某些不好的现象点评一下。但对每个同学特别是生活困难和调皮的学生格外关注,费心费力晓以利害督促同学的学习。直到今天我们同学和有些他教过的师兄师姐们无不对他怀有感激之情。印象最深的是高考体检时,他对所有同学千嘱咐万叮咛体检前身体是否有不适症状,家长和本人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并让感觉有问题的同学如何积极预防。体检完毕后他又会在讲台上仔细问我们体检大夫是否告诉我们体检结果?哪项指标有问题?是否色弱或色盲…….
李宗孟老师是外冷内热的人。据四班同学们讲高考填写志愿前他会找每个同学交流问同学们个人的想法。我们那一年是先报志愿后公布高考成绩,所以给填写报考志愿增加了难度。记得考试完毕填报志愿前,各科老师将正确答案反复讲解让我们仔细回忆高考时答题情况以便评估出每个人的准确分数。逢年过节去看老师时,他会和师母亲自下厨把我们同学们留下在家里吃一顿饭。那年高考同学们发挥比较好,有不少同学高考志愿报的可能有些保守,借着酒劲有的同学可能也发点儿小牢骚。李老师总是那句话: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你们上完大学后的路还长来。你看我们这些教书匠当时高考成绩也不错但是连报名机会都没有。我们这不也挺好吗?在老师们的鼓励下不少同学继续攻读国外留学生,清华等重点高校博士后工作站。有的还成为长江学者等知名专家,在各自专业领域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当然更有一大批像老师们一样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同学们在默默无闻地工作生活着,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王宝琴老师是山大毕业的。不少同学后来进入大学学习化学化工专业我想也是源于王老师精湛的教学方式方法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学习和探索知识的心灵之窗。王老师大学毕业时正好也是国内不太重视知识的年代,她先被分配到一所离县城比较远的中学,深处异地的她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成为一位教学能手。是金子永远会发亮的,我们高中毕业不久她就被提拔为潍坊电子技术学院院长。记得去潍坊出差时跟着姜伟、佰成。鲁东等同学们也时常去看看王老师。每次见到她,同学们总会被老师的乐观开朗的精神所鼓励。11年母校65周年校庆,跟正峰、云龙等同学们有幸再一次见到王老师和他的高中同学(也是清华毕业的老学长)仍然被老师们老学长的精神所感动和鼓励着…..
秦菊生老师和王老师一样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关心着不懂事的同学们(虽然秦老师年龄比王老师和同学的母亲们年龄稍小一些),毕业多年后同学们每当谈起她来都对老师充满了敬仰之情。记得上高二时有一天临近中午,隔壁班级的英语课代表通知我说让我把同学们的英语作业送到秦老师的办公室。等作业收好也临近中午了,我到了办公室,只有王长生老师和另外一位老师在。王老师跟我说秦老师刚走,她的孩子病了,让我把作业直接送她家里吧。当时一中校舍全部是平房。教室在学校的南边,男生宿舍在教室的西面,老师办公室在学校的中间,教工宿舍在办公室北面。我穿过办公室来到秦老师的宿舍门口,见到秦老师正在点煤油炉,煤油炉点着前冒着浓浓黑烟,感觉把老师的眼泪也给呛出来了。那时住校同学们的生活很艰苦,老师们的生活条件也很一般。她生病的小女儿在她奶奶怀里哭哭啼啼应该是挺难受。老师让我把同学们的作业放在房间里的茶几上,进屋后发现秦老师宿舍是不大的两间房,应该也是过去学校老的办公室改建的。外间吃饭会客,里间休息睡觉。两个女儿还有她们奶奶四个人挤在一间房里。秦老师说你赶紧回家吃饭吧别耽误下午上课。她是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我们批改作业。
当时自己还小,少年不知愁滋味,更不知家长和老师们生活的艰辛。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秦老师以柔弱的身体拉扯着两个女儿却从来没有耽误我们英语课和晚自习辅导。上大学期间放暑假回母校看望过秦老师,几年后秦老师终于从昌邑一中调到淄博七中一家人团聚了,我们同学也由衷地为她高兴。2000年因业务常去淄博博山淄川和周村出差,有一次路过淄博七中也曾去打听过秦老师是否在此办公。因门卫不太清楚,正好有点事情就急匆匆的离开了,很是遗憾再也没见到秦老师。真诚祝福秦老师和家人一切安好。

张兴堂老师在运动会开幕式上讲话

张兴堂老师是一中体育老师,也是我母亲和我们不少老师们的老师。他对母校、昌邑县的体育发展和体育老师和体育人才的培养乃至对潍坊地区的体育建设都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入校时他应该年龄很老了,但一直在一线上课和几位体育老师抓紧培训体育特长生的同学。在几位老师的努力下,我们年级也有几位同学考上了体育学院并成为了优秀的体育老师。印象最深的一次,课间操期间,我们看到学校体育训练队已经架起了跳高架也铺好垫子准备训练了。因为跟他们比较熟,我也跑过去跳着玩,不想被张老师看到了。他很生气的把我叫到一边批评道:你是哪个班的?怎么能穿高跟鞋踩垫子?把垫子划破了咋办?我当时确实没穿平底鞋。我转身看了一下体育班的校友们,人家确实都穿着平底球鞋,甚至有的同学在光脚训练。可见当时老师们的那份责任心。从此后跳高时我也脱下鞋或穿平底球鞋……
上学时政治老师齐宝礼老师给我们班教课不多,他是另外一个班的班主任。事后听同学们讲他是对同学在学习和纪律方面要求非常严格认真的,对同学们日常生活和个人习惯又非常关心的。我们毕业前他调到其它中学了。记得他临走时向同学们道别时,我们正在操场上自由活动。同学们围拢在一起与他道别,他还是语重心长的指出一些同学应该注意的事情,让我们一定要珍惜学习时间。毕业十几年后因去坊子出差也时常和振东、明俊和波涛等同学去看看齐老师(齐老师那时已在坊子区委和区政协工作了)。从坊子区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他继续在关工委工作,他的精神为同学们所感动。
等毕业后才知道其他老师年复一年帮助和资助贫困学生的例子数不胜数。长大后知道我父亲和金思堂老师也是多年的老同事,他们年轻时一起在昌北学校教过书。听父亲讲饥荒年代时老师们也吃不饱,改善生活时食堂给每位老师做一碗卤子面(打卤面),卤子是银鱼,老师们都尽量多吃点没有油花的银鱼卤子,多匀出一点儿面条给饭量大的同事(那个时候昌北鱼多虾多螃蟹多,可就是缺油少粮)金老师后来调入一中(柳疃中学)他和其他老师们有时拿出自己的工资来替个别有困难的同学交学费。一些老学长们每每念叨起此事还是感激不已。诸位老师们的言行也潜移默化的激励着我们从此为社会多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
离开母校近四十年了,与老师和母校的联络也从未断过。也时常得到母校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挂念勉励和关怀。我们有几位任课老师后来也走上了学校的领导岗位,每次见面都对我们关怀有加。我们有些任课老师已驾鹤西去,祈祷他们在天堂安好。衷心祝福健在的老师们身体健康。也问一声同桌的你—亲爱的同学们一切安康……
有时回昌邑探亲,孙洪儒校长也召集部分一中校友们,听一下校友们的心声,也非常关心校友们的工作和发展。朱平校长有时来青开会或走访校友时也召集在青校友们一起交流畅谈母校发展前景而令校友们非常振奋。
2011年7月至8月间,张景和校长带领朱世恩副校长、史祥义主任等其他校领导们,请咱们朱福栋老师、孙洪儒老师两位老校长一起不辞辛劳,连续走访北京、济南、青岛、东营和潍坊等地,后来远赴上海和广州等地帮助各地建立起来了昌邑一中校友分会。2011年10月份国庆节期间有幸参加了咱们一中65周年校庆活动,见到了许多久未谋面的老师和校友们倍感激动。更为新建母校的宏伟和时尚的校园所震撼。所有的一切无一不凝聚各位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付出和心血。2016年10月母校70周年校庆有幸返校参加校庆活动,见到了董兰芹老师。她也是65岁的老人了。张校长和伊广胜书记邀请我们一起参观咱们的校史馆,董老师拉着我的手还能一一叫出我们班不少同学的名字。这几年偶尔陪大学招生办老师们去一中给将要毕业的同学们做一下宣讲,或者班级同学们一起相约去母校看看,在学校食堂餐桌旁坐坐,在一中新的办公楼前驻足,在一中老校门下合个影,在一中老校址景观下看着苏式教室模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纯真而又难忘的学生岁月…….

两年前国庆同学们重游母校时留影
时光荏苒,转眼间母校75周年华诞的日子就要到了,此时此刻为母校几年来的发展和变化而倍感自豪。75年来母校为国家培养培育了成千上万的学子,他们在各行各业像老师们一样默默无闻的为社会发光发热贡献着自己青春和力量。特别是近10年来母校在教书育人等各方面有了更大的飞跃和发展。万语千言无法表达对母校的祝福和期盼。衷心祝福老师们万事如意身体康健,祝福年轻的学子们遥望星空脚踏实地,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去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祝福母校生日快乐。
不忘初心也是感恩之心。感恩老师们的教诲,感谢学校培育。让我们热切期盼母校更加灿烂和辉煌的明天。
24级校友 郭大勇
2021年10月4日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