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斗处新郭村
鲁迅在《故乡》中 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想村庄也是一样,世上原本是没有村庄的。经过先人们的考察选址,再历经几代人的筚路褴褛和强宗固族才逐渐传承下来。这样才有了一代代人们生于斯长于斯并魂牵梦绕的故乡。我那寄托着无限乡愁的故土刘辛村以及村名的由来及变迁,也演绎着一个遥远而又带着时代烙印的传奇。
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我刘姓先人被移民大迁徙的浪潮裹挟着,从济南府利津县凤凰窝,辗转数载几易其地后又来到莱州府昌邑县。智慧的古人都是逐水岸而居,择高地而栖。刘氏先祖就是在昌邑古城之西,古潍水东岸,依城傍水建庄而居。此处川野沃衍桑梓森茂,注定了后来的丁口兴旺进而人杰地灵。
相传当时刘姓始祖效先、效辉兄弟二人,背负一些简单的生活生产用具,沿着潍水东岸向北踟蹰走来。二人边走边向四处巡睃着,寻找着适于安身立命的地方。忽然他们看到离河岸不远处的一块土丘上,一团尘土在盘旋飞扬。近前才看清,原来是一只猫与一条蛇在打斗。猫先用爪子突然挠一下地挑逗着蛇,蛇不停的做着防御式的攻击。看到来人,蛇和猫立即停止争斗各自跑掉。他们经过长途跋涉早已疲惫不堪,并且口干舌燥。难道是上天有意安排,让他们遇见龙虎两相争斗。据祖上口口相传龙虎争斗之地定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他们放下肩背上的东西,决定就在这里安营扎寨。第一件事就是挖灶做饭,把背来的一个新铁锅蹲在土丘上。老大望着正在拾掇锅灶的二弟说,我们的庄名就叫“刘家新锅”吧。自此以后,我村刘氏始祖就在这里扎根发芽,世上也多了一个刘姓村庄。
洪水泛滥决口频繁的古潍水,在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遭遇最后一次大改道,河流决口后东移另择新径入海。潍水下游原在昌邑、潍县之间穿过并摇摆不定,因河床泥沙淤积增高后,就会改弦易辙。河流的这种改道,犹如巨龙摆尾,它会给老百姓带来灭顶之灾。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被无情的洪水冲毁或淹没。灾民流离失所,甚至尸横遍野。怪不得过去村里的老百姓把潍河叫成淮河,原是“坏河”之意。我的故土地处昌邑城西,原在潍水东岸。潍水的这次改道让县城连同我那村子一起变到了潍河西边,真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记得当年在生产队劳动时,村里有一块地,名字叫下河,意即古时的河下。昌邑地震台曾在这块地里选择了几个点安装仪器,以获取来自故河道的地质变化的信息。这块地薄薄的黄土下面,全是很深的黄色的细沙。记得小时候,在村西北有一处大队里的砖窑,人工扣坯用的细沙,就是从老河底下挖出来的。
“刘家新锅”这个村名,先是由某代通文墨的传人把不是太雅的“锅”字改为城郭的郭,是为刘家新郭。解放后受到汉字简化风潮的影响,又写成刘家辛戈,后来干脆简称刘辛戈、刘辛。记得文革期间时兴改村名改人名,刘辛大队曾一度被村革委会改为具有革命色彩的向阳大队。
从族谱上看到,刘辛村建村历史达六百余年。她历尽千磨万击痴心不已,刘姓族人生息繁衍在这块祖先开拓的土地上。一路走来生生不息,并开枝散叶。后来族人又有徙居他处者,几乎遍布四海。各地子孙昌盛,硕果累累,事业发达,并名士贤达层出不穷。过去既有秀才进士,今时又有将军高知。如今欣逢盛世,国泰民安河清海晏。刘辛村人及宗亲同天下炎黄子孙一样,定会尽享新时代带来的福祉,血脉延续并源远流长。(刘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