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感觉缺了些油水的“拔节期”,直至那年参军到了军营之后,才总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
那时节,老家的农村刚刚实行了“分田到户”,粮食猛然间丰足起来。然而亲历过饥馑的老人们,仍然心有余悸地将“丰年当成歉年过”——沙缸里存了些麦子呢是不差,却又总有些心惊肉跳。手上明明白白就攥着个面瓢,还得期期艾艾地观望着左邻右舍,究竟做如何举动。只在年节或人来客去之际,才不得不动用些“来之不易”的白面,日子过得相当算计。
参军之后第一顿正餐,乃是晚间以班为单位抬出来的一大笸箩喷香的白米饭。一个车皮集中过来的新战友,多为农家子弟,“出家”之前,此物大抵一般罕见。举箸之初,食相大多算得矜持。然而几碗下肚,“食饱咽不饱”的毛病就止不住集体发作,势如风卷残云,一笸箩米饭顷刻见底,面面相觑中互相传递出来的表情信号,似乎都是深感有些尚未过瘾。
那时就想起在老家的县武装部聆听训导时,听到过的一则警示意味十足的笑话。说是早年间有位农家子弟,参军之后,第一顿饭见到炊事班抬上了雪白的大馒头,心花怒放之际,情不自禁地抓起一个,热泪盈眶之下喃喃自语到道:馒头啊馒头,俺就是为了你才来的云云,因而犯了政治错误,最终不幸被遣送回原籍的故事,便一下子觉得毛骨悚然起来,寻思着再添些饭食的念头,顿时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好在数日之后,就发现了一些用餐方面的技巧:譬如米饭,头一碗须得装浅些,这样才便于快速吞咽完毕之后,再恶狠狠地“扣”上满满当当的一大碗。馒头呢并不禁止一筷子穿插两三个,如此这般,方才能避免许多不可言传的遗憾。
饭堂中的这种尴尬局面,直到一周之后终于接近尾声,原因是初出茅庐的庄户子弟们至此才恍然大悟:原来其时,军营当中早就实现了“四菜一汤”,主食总是管够的。而且每到周末,尚有一次改善生活的“会餐”,餐桌上鸡鸭鱼肉之充盈,即便是在老家过年时都没有见过呢!
不过,首次见识火腿,记忆可谓刻骨铭心。
那是一年老兵退伍前夕,驻地一家食品生产厂家派专车送到码头上两大筐,只见一根一根圆滚滚地以麻绳捆扎着,每个沉甸甸的大约足有二斤,透过包装,可见油囔囔的色泽鲜红,知道必然乃是美食无疑——然而谁也叫不上名堂。
“新兵蛋子”初来乍到,多数时间里只是一个胆怯小心。而资历深厚的老兵们却相当“放得开”——分派勤务往舰艇伙房冷库中搬运之际,就有“食胆包天”的“老兵油子”趁机“顺”起一根,大腹便便地揣在水兵服内,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住舱。
不意早被其他眼尖的“前辈”瞅见,架不住逼问,只得交出来共享。晚间熄灯号响过,全班数人悄悄溜进一处位置隐僻的仓位,猴急猴急地扯出电炉,墩上一个脸盆清煮。
大约“咕嘟”了数个时辰,觉得熟了,方敢捞起来热腾腾地切段分食。“啯啅”良久,皆曰其味之美,世所罕见。不意翌日开饭,见此物被切做一片一片装盘上桌,才得知火腿原本就是熟的,即刻就意识到,昨夜的亏心之事,无异于画蛇添足,当与“刘姥姥”有的一拼,相互之间很是面红耳赤了一段时间。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现如今的日子,不惟饱食无虞,老话所谓“赶集上店,问着肚子吃饭”,曾一度使人憧憬到“好吃莫过”的饺子,亦如“旧时王谢堂前燕”,成为寻常百姓家一道平常不过的饭食。兴之所至,挑剔着店家来上一大碗酸辣、劲道的牛肉拉面,这种热气腾腾的“过瘾”也不再算作奢侈。
一路吃来,数十年的日子也竟如逝水一般流淌过去了。近年来话及饮食,不止一次地意识到,其实平日里经常惦念在心的,除去这些渐行渐远却历久弥新的片段,便是已做仙游的老祖母尚健在时,于老屋厅堂中日复一日、不辞劳苦地腌渍蒸煮之后,慈祥无比地端到我们眼前的那几样淡泊朴实,却又教人老是念念不忘的家常饭菜了。至于时下诸多宾馆酒楼中那些花样繁多、标新立异的珍馐美味,偶尔搜索头脑,为何总似过眼云烟呢?
譬如某日,赴一应酬,夜晚归家,小女信口戏问道:爹啊,这回又吃了些啥?
只此一句,竟令我这头脑尚且清醒的为人父者一时间瞠目结舌:啊呀,四时八节,亲眷老友们聚会,大多为“做东”者亲自操刀掌勺,其乐融融的气氛之中,心无旁骛,品尝些可口的饭食,印象还是相当深刻的。至于事务应酬,无非围绕“功利”二字打转转,眼下却也不能效佛家作“出世”之想,只得“蟹子过河随大流”——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时,光顾着说些云苫雾罩、动人心弦,过后连自己也深感脸红心跳的假话了。
诸如此类的饭局,至于曾经吃过些什么东西——谁还记得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