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山阴村逸闻趣事

山阴村逸闻趣事

山阴村逸闻趣事

王沛盛

市编办在帮扶饮马镇山阴村过程中办了许多实事好事,使这个古老的村庄出现了空前活跃的景象,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相继以《市编办包村帮扶行动迅速》《古村描绘新篇章》《山阴古镇展新姿》为题连续报道了村里的各种变化。在挖掘整理村历史文化的时候,“古槐树”“古码头”“古梨园”等一些脍炙人口的老故事也被重新提了起来。

古槐树逸闻

山阴许多老年人都记得,村西边的河岸原来是个集市,集市的西北角有一颗古老的槐树,树高 4米 多,树头有6个粗杈,粗细树枝组成了一个硕大的树冠,春夏秋三季枝叶茂密,远远望去就像一把巨型大伞撑向蓝天,人们常常在树下避雨乘凉玩耍。

村里有一个盲人,说话幽默风趣,想量量老槐树到底有多粗。有一个媳妇就和他说:“我站在这里当个记号,你搂搂树有多粗。”盲人说:“好。”然后就认真地量了起来,盲人一边量,媳妇一边围着树转,逗得人们开怀大笑。当他搂到不到八搂的时候碰到了媳妇。他又用手了八,这时大声说:“这棵树七楼八。”媳妇说:“还有我呢?”盲人说:“我拃拃你。”媳妇笑着跑了。于是他高声说:“这棵树可真粗,七搂八一媳妇。”从此“山阴古槐有多粗七搂八一媳妇”便传了出去。

据说这棵树唐朝栽种,树龄一千多年,村子里有人搂过,三搂多粗。1948年为支援淮海战役,山阴村把古槐树贡献了出来,造了两只木船,依托古码头向河西运兵运粮运担架队。

古码头趣事

潍河是山东境内七大河流之一,从山阴村西向北流入渤海入海口。早在秦汉时期,这里便是连接东西的水上渡口。到了唐朝,以九街十八巷七十二条透胡同闻名四方,古码头已很繁华。这里车水马龙,群帆竞渡,东连胶东半岛,西达齐鲁内地。至明清时期,随着商贸繁荣,遂成为远近闻名的山阴重镇。古码头水波浩淼,白帆游弋,商船迎着朝阳北去到下营,带着彩云回归至山阴。入夜,水上人家,桨声灯影,渔火通明。各地客商川流不息,两岸货物堆积如山。东西过往潍河的民众车马各种物资在此用船只摆渡过河。南北每天都有潍河上游的河鲜鱼船和来自渤海海产的鱼船经过停留,这里天天都是海河鲜贝和山阴梨的交易市场。据说常在山阴码头停泊的帆船就有40余艘。这种繁华热闹的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峡山水库建成和潍河桥通车,古渡口才完成了历史使命。

当前,古码头处常年河水清澈鱼虾丰盈,潍河鲤鱼、银鱼、鲜虾很受游客青睐。勤劳聪慧的山阴人正在借天然景观和宝通街从村北通过之优势,打造水上乐园和垂钓场。 

古梨园传说

据传说和史载,在很久以前,博陆山周围便自然生长着野生的梨、杏、桃等果树。唐宋时期,山阴人在村西沙窝里种植的梨树已成规模。明隆庆三年(1569) 八月十三日 ,暴雨滂沱。渤海大潮南侵,上游洪水北下,两水在山阴村西相遇,潍河水暴涨,陆山顶上挂浮柴。

大水过后,土地淹没,村庄被毁。古镇山阴九街十八巷七十二条透胡同毁于一旦,仅剩东南一隅。此次劫难,部分王氏后人因生活所迫迁居山阳、兴会、前赶、敖头等邻村。其他留居者发现许多树木都被潮水淹死,而村西的梨树却依然活着,就把栽种梨树作为灾后兴家之道。来年春天,王家在村西广植梨树,当年就卖出了好价钱。此后,梨树越栽越多,面积越来越大,至清朝末年梨园面积达1500亩。由于品质上乘,成为昌邑水果中的珍品,马蹄黄由于个大脆甜誉为梨中之王,并冠以“山阴大贡梨”名号。新中国成立后,县果品公司在此设点,山阴梨销往全国各地。1956年,王法昌携带单果5斤重的山阴大贡梨进京参展,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好评,山阴梨闻名全国。

现在山阴村以1300多亩梨园为依托,精心打造“百果园”和“采摘园”,园中若干古梨树在村民的精心管理下枝繁叶茂,春天一树花,秋天一树果,成为旅游观光的亮点。

2017817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