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幅古老的画卷,首先闻到了一股味道,大概是仿佛有古老的楼房经岁月的抚摩,散发出的独特气息。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是画的那儿啊?汴河开封段有十三座桥梁,而画中只画一座拱桥。城门又不写牌牑,似有意回避实名。有人把宋本画航拍图的进城、拱桥、城门内外转换,去跟宋元时期开封地图进行对比,结果丝毫对不上。其实张择端的这幅在政和年画的巜清明上河图》是他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赵太丞家村庄的景像,是一篇绘画史诗。宋徽宗是继神宗之后信道教到了迷信的程度的人。张择端是一个潍河之子,他是熟悉潍河山水人情世故的人,宋徽宗让他画了这幅宋太祖老家的情景画卷是用来做纪念品用的。在国家财力富足的宣和年间,他又听信蔡京等人的坏主意,举全国之力建造了艮岳,就是仿造了宋太祖老家的三座道教圣地名山,博陆山、青龙山和青山。名画标题的清明不是说清明节,清指道教三清,明指贡奉祭典之物。河是指潍河,上就是指曾经的涿郡(唐武德六年改为博陆聚),即现在的饮马镇山阳。噢,非常正确,国宝名画画的是山阳的山水风光和盛世贞观之治时,唐太宗修隋唐大运河时的人文景观。是宋朝皇帝的思乡画面。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正赶着五匹驮粮食、中药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两个脚夫是象征的谁人啊?五只驴子有几种用意呢?难道这就吕山又叫驴山的意思吗?是说封建诸侯王为了百姓送给粮食吃吗?还是搞丝绸之路的运输呢?可见古代封建帝王修炼道德,他们也是很低调的。同时驴字为马户,即饮马中原的户主。市郊的白色惊马,是讲述了李渊、李世民不得不顺世事潮流、民情民意而举旗反隋的故事,中段,一幅上河码头的繁忙景象,向你诉说着这里是一处商业交通、漕运枢纽,水陆运输接点,船只往来,首尾相接,逆流而上,这不就是潍河山阳段吗。在仓库的地方,装卸的两个地点,一个是肩扛麻袋,那里边定是粮食,一处是用背背麻袋,那里面准是装着很重的盐。拱桥处定是有大鱼在水中游,船上的人都惊恐的看着水的方向,这也许是在讲述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的故事的。
高大的城楼两边倒处是酒肆、茶房、脚店、肉铺、绫罗店、珠宝店、医药店、大车修理店⋯⋯,街道上满眼是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画进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牛、马、骡等208只动物。然而没有一只狗,一只羊,倒是有一只二人抬着的死鹿。那可都是有道理的,有思想境界的。
徽宗文采风流,他在通往上京的路上,眼望春燕翩飞,梨花正开,触景生情,想起了社谡神坛博陆山上的梨花,是那样轻盈洁白,好景如梦,此时只有悲天长叹,"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问凄凉院落,几番春暮?","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时刻都有这种心态的徽宗,他让张择端作画,怎能不细微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是有活的精神的呢?之所以被称作国宝名画的本质区别也是在这一点上。本来宋朝的开封,在艮岳是饲养着许多鹿的,只画一只被抬着的鹿,是讲了涿鹿之战,逐鹿中原,鹿死谁手的故事。怎么会没有一只狗入村舍、闹市的画中来?是因为宋徽宗的属相吗?不对,是因为这个涿郡曾经发生过一个盘王的故事,歌颂了盘瓠灭敌救国,他是一只神犬的事。没画一只羊,却有一个孙羊正店,正店门前画一个戴乌纱帽的红衣女子,由轿子上下来,这不是说的李渊之孙李治娶了武媚吗,武则天进宫是代表着当时的杨氏家族势力而来。宋徽宗定是知道先祖是赵王李隆业,源出李治一派,怎能不追忆起非凡的武氏。
也许拱桥、亭台、城门,都是唐朝时李世民东征时留下的情景,还有人拿着花枝,那画的梨花、桃花、桂花还是桑枝?应该是代表梨花的燕夫人吧?不管是画的什么花枝,都是用来代表诸如先蚕娘娘之类的神圣仙女的。
看见一个大车上载着盛满大梨的筐了吗?大车旁有一孩童遇到了官人,这个孩童是画的自幼随唐太宗长大的李治吗?反正这是一个秋收的季节。还有许多人在用蒲扇,你怎么也想不到,投骰子的几个人亮出的六个点,就是把名字叫六的皋陶摆进了画中,皋陶是唐人的祖师爷,怎能少他,那个在转的骰子,就能代表着尧和舜,李世民曾说一生致力于尧舜的事业。十千脚店是一个不小的招牌,看名字想象不出这个拉脚人住的客栈怎会又十又千的,这是古人用的一种楷音法,十代表炎帝石年的后代姜太公,千是说齐国把这一个首都迁走了。古文字游戏真是太澳妙了。在商铺云集的河边,有人在看水中的游鱼,人们怎会只把鱼拿来观赏呢?你沒看见孙羊正店门外两边的一排马叉了吗?那就是供旅客、猎鱼人到河中叉鱼的,在山阳一带百姓流传一句老话,"得为一个鳖再打个叉"。那些一排的马叉可是要抓许多许多的河中之物的。
整幅画卷止于柳荫下的一处豪宅,赵太丞家,这家人家是正宗的道家老店,他们是悬壶人家,济世救人,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大理中丸医肠胃冷。治酒伤真方是杀富,医肠胃冷是济困。多么低调的优雅和伟大的高贵。这个赵太丞家的府第大院现在只有在画中有了,你认得他家旁边的那眼大方井井吗?它在山阳人称赵家大井,四方井沿有被绳索磨成的条条深沟,透着从远古走来的沧桑,但它至今尚在。这里就是巜清明上河图》所画场景的现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