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乡愁入画后

乡愁入画后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仿募者众多。至今国内研究者论文有400多篇,为了研究这幅画开了三次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出了三本论文集。在学界,再没有第二件中国古画受到如此密切的关注。但是人们对画的认识几乎全是错误的,倒是有不少聪明人对画作提出许多疑问和不解之谜才是真的。此画暗含许多用意,的确令人费解,尤其你若不把皇帝赵佶当成一个平常人来看待就更不容易理解画中的诗情画意。

这幅画,至今为止,我认为只有康熙和乾隆皇帝不但能认出画的真伪,而且能全部理解画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意思。这里面有许多原因,学识的深浅,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民俗,再就是他们唐宋明清的帝王是一脉相承,共同孝忠于共祖炎黄,虽然不是一种姓氏,但是他们都通过口口相传,史书、小说、家谱知道自己的祖是谁,根在那里,老家在哪里,他们是心知肚明的,而外人所不知,这就是清末代皇帝薄仪为什么在怆惶逃命的时候,都要把这幅巜清明上河图》带在身上的原因,不是因为这画价值贵,艺术水准高,而是他们帝王的一种责任。那是表达他们时刻把江山社稷放在心上,那是他们为之奋斗的旗帜,为之守护的灵魂,也是帝王们的乡愁⋯⋯。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的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在快速发展的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中,人们担心乡愁无处安放。在宋朝时候,那个有着最好文采最高艺术修养的赵佶皇帝就重视自己的乡愁,让人画了一幅他的太祖赵太丞家的山水画卷,以寄托想思。这是一种多么玄妙的文化情感,又是一种精神追求,还是一种对家乡的记忆、怀念、同感的向往,是内心深处一种对家乡最亲切,最柔软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随着时光的流失而愈加强烈,并倍增珍贵,进而变成一种人的精神寄托与心灵的支撑。

当初赵佶帝请这位熟悉博陆山、山阳山水人文情况的人,张择端来完成这幅画,是多么有意义而又俭朴的一件事,只是劳一人之神,动一点点笔墨丹青之资,但是人往往是贪心不足,他赵佶帝也是得寸进尺,在国力"今泉币所积赢五千万"之盛世时,如是宋朝始"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大兴土木。为了实现赵佶帝王的乡愁梦,在张择端画了这幅家乡画卷的几年后,以蔡京为首的官员,不治卫国军师,特举全国之力,搜太湖等天下奇石,移全国奇花珍木,珍禽宝兽,仿照赵佶帝祖先家乡博陆山、青龙山、青山,建了一座华阳山,意思是唐朝太宗时代在山阳玉华宫那里的山,称艮岳的人造山,气势恢弘,规模宏大,场面震撼,结果丧失了天下民心,被外敌乘机而入,结果落下了个因石头而亡国的下场。这种圆乡愁之梦的成本也太昂贵了,当然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乡愁对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山阳、博陆山、青龙山、青山、潍河、铃铛沟的响石,山上的石英石、草木、花朵、珍禽动物等构成的神圣世界是一个多么令世人向往的地方……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