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绍兴印象

绍兴印象

绍兴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会让人印象深刻的古城。但于我来说,很长一段时间,之于绍兴的记忆却比较零散,因为六年前第一次来到绍兴,仅是匆匆路过,唯一的印象就是听说:绍兴出师爷,名人有鲁迅。仅此,无他!等到再来绍兴,确是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真正说来,绍兴的历史沿革,可上溯至远古时代,它在历史上就是个海内外名流云集的地方。夏禹会盟,勾践建国,西施郑旦,王充论衡,王谢风流。先有李杜元白刘,后来文范苏辛岳。到了宋室南迁定都绍兴时,百官云集,素有沉东京而兴绍兴之说。绍兴一度成为土族文化荟萃地、佛教高僧佛经堂、道教高士的修行乐土,真可谓多诸豪右,民物殷阜,王公妃主,邸舍相望。在此地,雅尚风流而多翰墨之士,俗好吟咏而多风骚之才,真真正正地可以称之为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第一大都会。

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就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的诞生地。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 18819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七岁启蒙,十二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贿赂案下狱,父亲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从此家道中落,家人饱受世态炎凉之洗礼。

鲁迅十八岁那年,就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1909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193610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五十六岁。鲁迅一生有三分之一以上时间是在绍兴度过的,他不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我是从故里广场来到鲁迅的出生地——鲁迅故居的。

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江南特有风格的那种深宅大院。在1918年,缘由各种家族难以言表的因素,经周氏族人共议,决定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一同卖给了姓朱的东邻居。房屋易主后,原来房屋大部分被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部分幸得保存。

进得鲁迅故居大门,是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是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都知道,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沿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在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座在桂树下的小板凳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是摇着芭蕉扇,一边驱打着蚊虫,一边给小鲁迅讲“猫是老虎的师傅”、“水漫金山”等传说和神话故事,听得小鲁迅如醉如痴,就连白日里上蹿下跳的大花猫也安静地卧在祖母的旁边,仿佛自己还真的就是老虎的师傅,与白天相比,矜持了不少。

继祖母蒋氏性情开朗,讲话幽默风趣,经常给侄孙辈小孩子们讲故事、猜谜语,特别疼爱鲁迅,鲁迅也对这位继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朴素的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基础素材。后来,他在《狗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回忆。

继续向后面走,有三间屋是鲁迅家存放稻谷、农具的地方,右边一间是章福庆的住所,中间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通过这条窄窄的过道,来到的这个园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园”。 

百草园的名称非常雅致,其实呢,就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子,是当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就像我老家旧时的场院,夏收、秋收季节用来晒粮食,其他时节则是种植一些时令菜蔬。童年的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扑蝉,秋天在泥墙根逮蚂蚱、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地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这次来到百草园,已经是十二月份,没有了在树叶里长吟的鸣蝉、伏在菜花上那肥胖的黄蜂,也没见到叫天子直窜向云霄。但是,我所看到的百草园与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不差分毫。仍然是笔直的菜畦,绿油油的蔬菜,虽没有赶上桑葚熟透的季节,皂荚树却依然挺直高大,矮墙边爬满了覆盆子的枝蔓,偶尔有几个点缀在枝丫间的果实,红红的,看到这些果子,自己的嘴里仿佛就感觉到了酸酸的甜,矮墙边还有一丛一丛的月月红,或红色,或粉色,偶有白色、黄色,团团簇簇,朵朵争艳。整个百草园还是那样的鸟语花香,叫人留恋。唯一让我感觉与这雅园不协调的就是如今的人来人往,打破了本来的静谧和谐。

带着这仅有的遗憾,继续探寻童年鲁迅的另一个“天堂”——三味书屋。

自鲁迅故居出来,东行百余步,往南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东朝西,原是寿家书房,是绍兴全城最严厉的私塾。鲁迅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求学,不得不与他的蟋蟀们、覆盆子和木莲们告别,来三味书屋开始了五年之多的求学生涯。在这段岁月里的苦读与磨练,更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三味书屋的先生名叫寿镜吾,鲁迅评价他是个“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他的为人和治学态度给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对鲁迅的性格产生了很大影响。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都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何为“三味”,寿镜吾先生有他独到的解释:“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yáo zhuàn),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凡在这里读书的学生们,每天上课前都要先来对着匾额和挂图行礼顶拜,然后才开始颂课读书。

当时私塾的教学先生是坐在中间的这张方桌边上的高背椅子上,两旁的椅子则是供来宾歇坐。学生的课桌都是自备的,所以看上去参差不齐,高矮不一。现在看到的是鲁迅在书屋的东北角,其实,鲁迅刚来书屋的时候,先生安排他坐在比较透光的南边靠窗户的位置,不长时间,他就感觉偶尔的飞鸟,间或地风吹树动,同学的进进出出都会影响到自己的注意力,就向先生请求要到室内比较阴暗僻静的东北角,以便能使自己安静地读书学习。先生看到这个孩子非常用心,就答应了他的请求。现在看到的这张硬木书桌和椅子就是当年鲁迅使用过的原物。还可以看到当年鲁迅在桌子右下角亲手刻下的“早”字。说到这个“早”字,里面还有一段小故事呢。有一次鲁迅因家中有事,上学迟到了,受到先生的严厉批评,他为了提醒自己,就在自家带来的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勉励和告诫自己今后不可以再迟到,要惜时如金,刻苦学习。鲁迅的 钱求知欲非常强,除了完成塾师规定的《四书》、《五经》功课外,还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像《尔雅音图》、《癸巳类稿》等等,他都拿来认真研读。鲁迅读书并不死记硬背,而是注重理解和掌握,他制作了精美小巧的书签,在书签中间写上“读书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正因如此,所以就比别人学的快、学的好,倍受师赞!鲁迅也不是死读书,做到学娱结合。在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子,园内有两株桂花和一株腊梅。课余,当年鲁迅和小伙伴常在这一方小天地里抓蟋蟀、找脱壳的蝉蜕,看蚂蚁背苍蝇,开心的玩着伙伴们自创的游戏,留下了少年紧张学习之余的最为快乐的时光。

就在鲁迅故居这条街的西首,不到一里路的北侧有一家酒店,这家酒店就是因鲁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扬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咸亨酒店创建于清朝光绪甲午年间(1894年),原本是周家人开的一个名为“咸亨”的小酒馆,“咸亨”二字出自《易经坤卦》“品物咸亨”一句,意思是“万物得以皆美”, “咸亨”是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万事亨通,财源顺达”。鲁迅百年诞辰之际,重新开张,继承传统,发扬特色,成为集名城、名士、名酒等江南风情于一身的名店。

我是慕名而来“拜访”一下孔乙己孔老夫子的。来到咸亨酒店门口,就看到“孔乙己”已经斜靠在酒缸旁边,侧目嘻笑,似是笑迎客官进店饮酒嚼豆取乐。盛情难却,信步进得酒店,店内早已是宾客满堂。听完了导引员的介绍,按照酒店的规矩兑换了“铜钱”,然后就可以点菜沽酒了。于是,也就学着孔乙己的样子,在案板上排出几文铜钱,叫上一壶上好的绍兴黄酒,来一碟茴香豆。安然落座,品一品酒,嚼一嚼茴香豆,还摇头晃脑地沉吟着“多乎哉,不多也!”其实,充其量算是仿其形、模其音,自我陶醉罢了,也没有顽童过来眼瞅着那碟茴香豆要豆吃啊!所以,我也就没有用手遮着这碟茴香豆,因为确确实实的是“多哉,多也!”于是,我突然萌发奇想,老板完全可以拉几个学徒扮作顽童,当成“豆托儿”,拉客人“吃豆”,岂不是可以多赚些零花钱?又何必直到如今还在给孔乙己记着那笔“三月六日孔乙己欠十九钱”的老账?

呜呼,在这座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古城,领略鲁迅先生笔下的绍兴风情,陶醉于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更能感悟鲁迅先生的民族精神实质,“越中故地孕文豪,胜迹千秋启后人。”足哉?足矣!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