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我有幸参加了省委组织的社教运动。随昌潍地区昌邑社教大队赴胶县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地点是胶县龙山公社二十五里夼爱国大队。1966年5月13日,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同地转为正式党员的是同在一个分队工作,后任过山东省副省长的陈延明。当时无比激动的心情,发自肺腹的誓言,在我的脑海中定位。时时事事鞭策鼓励我进步,努力工作争当模范,做合格的共产党员是我的人生路标。
冬去春来五十秋,皱纹爬满脸,白发染双鬓,有些经历已淡忘,唯有入党时的情景却铭记心中,是我美好的回忆。
1965年8月26日,我到昌邑党校参加培训班,9月18日早上,县委领导王灿德、李汉三带队,工作队员分乘大解放拖挂车,前载人后斗装行李,向胶县进发,六十年代路是沙石的,汽车直到下午才到达胶县党校,工作队员都成了泥人,嘴唇上的泥沙,伴我们一路欢笑一路歌。第二天召开了胶县全体工作队员大会,省领导张新村任胶县社教工作团团长,他讲了这次运动、党的方针、政策 、纪律、规则、目的。实行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依靠群众搞好运动。胶县县委书记孙一民介绍了胶县情况,各小组回驻地进行讨论。爱国组组长张汉广是昌邑公安局干部,组员有海军、有大学生、有当地干部。他很严肃的对我们讲一切按党的政策办事,严格组织纪律,严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不搞特殊,不称职务,坚持“三同”,每月生活费最多12元。并发了工作队员守则,讲了一些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事宜。
10月4日入村时,群众用小推车热情地接回我们的行李,办公室是村中两间土屋,破木门、土地面、漆黑墙、几张桌子,几个木凳子,1口水缸,担杖、水桶、黑燎壶、小凳子就是我组的全部家当。尽管这样,我们也很知足,因为群众生活也如此。于是我们打扫卫生、挑水、劈柴、烧开水,干的很高兴,村干部按排吃住户,组长按排工作。我和女学生乔玉玲负责一个生产队和妇女工作,我还负责写材料。两人同住在贫农法文福大爷家。大爷有哮喘病干不了活,大娘是小脚,没有儿女,养女荷花才12岁,我俩的到来给家庭带来了生机,小乔给他们缝补衣服、看病,我挑水担土,到生产队领东西,烧火做饭都行。龙山是丘陵地,多产地瓜花生,主食是地瓜,花生榨油后的渣饼做菜就是油水了。也吃玉米面做的锅贴子,改善生活是白菜南瓜包子(当地叫角子)。同吃同住没问题,倒是大娘感到内疚,因为我们提议从生活费中给大爷买药。大娘把小地瓜煮熟晒成半干,称瓜枣,叫我们当零食吃。我说工作队有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大娘叫我小八路。然后,按照运动要求,有步骤的开展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调查研究,访贫问苦,动员群众揭发当地干部的“四不清”问题,转变干部作风,和谐干群关系,群策群力,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
曾记得,初入村时,深秋霜降,我与群众上山盖地瓜墩,麦收时麦子很矮,长在沙石上,不能割,是用手拔出来在光脚上砸掉沙石,当地人常光脚没有伤,而我的脚又肿又痛。春天与社员一起翻山越岭挑水抗旱浇小麦,冬天下雪与群众扫雪清路。曾记得,早上拾粪,中午把日常生活农活中常用的字编成快板,晚上为同龄妇女(没结婚称识字班)上扫盲课,连夜编写歌颂王杰、焦裕禄、麦贤德的节目,供队友第二天演出。
曾记得,访贫问苦时,给五保户魏保瑞大爷抓虱子,拆洗被褥。为病中的郑大爷亲手擦洗眼泪、鼻涕和呕吐物,大娘感动的泪水是对我无言的表扬。曾记得,1965年底,1966年3月两次被评为“五好工作队员”,有了成绩后,我写了入党申请书,与队友付凤霞、孙森志一块背诵“论共产党员修养”。5月13日走进党的大门,20岁的我,成了先锋队员,实现了终身愿望。
回顾人生路,工作时默默耕耘,收获了点赞。退休返聘,又为老年服务工作发挥余热。我做了有限的工作,党给了我无限的荣誉。先后被评为昌邑市“道德模范”,潍坊市“敬老模范”“身边好人”,潍坊市“模范共产党员”,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
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我初心依旧。
作者:姜丽芳,女,1946年12月生
原任柳疃镇文化站长
现任柳疃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柳疃镇敬老院院长
电话:7818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