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儿、他仨又来了
一九六五年,我在当时的柳疃人民公社当通讯报导员,“五一节”刚过,一天早饭后,公社党委徐书记推出自行车喊我们;“小姜、小孙、咱一块下东北,把昨天布置的工作落实。”东北—是指柳疃东北方向边沿村辛安庄、渔尔堡一带,落实的工作是改洼治碱种水稻。
于是,三辆自行车先后蹬上潍河大堤,向目的地进发。小雨初晴,堤面土路少了尘土,多了湿润。堤外果园花红树绿,风景优美,我们心情愉快、车轮生风,二十五里路很快就抛在了身后,不到一小时就来到辛安庄村头。有几个带柳条编织帽的男孩子,正用光脚踩水玩。回头发现了我们,齐声说“俺儿、他仨又来了!”,“俺儿”是当地群众的口头语,走在前头的小孙有点不高兴了,低声说;“徐书记,咱给这里的大人孩子当过多少次儿啦?”徐书记乐了;“怎么,你和小姜都不满20岁,正是当儿女的好年华,尤其给群众当儿,那才叫幸福呢!”说话间来到了大队部,大队长、各生产队长、妇女主任、民兵连长迎了出来,齐声说;“俺估计你们一定会回来的。”他们接过自行车,顺手用树枝刮车轮上的泥,院门口坐着小板凳的老大娘,忙起身喊我“闺女、快坐下歇歇、路太远准累了。”我刚谢过大娘,团支部书记递过了好人好事记录本,他是为我们写稿提供素材的。我们一起进了屋子,徐书记接过大队长递来的毛巾,边擦汗边贯彻上级精神,布置落实措施。村干部分工合作,奔走相告,不一会大功告成。我也写好了稿件,准备小孙晚上用喇叭广播。一大白碗飘着碱沫带着咸味的开水,我们轮流喝,真有归来的儿女回家的感觉,确实也享受到了幸福。
到了中午十点半,村干部让我们留下吃饭,徐书记说要到渔尔堡村去,给那里的工作收收尾。于是我们告别这里的家人,蹬车前往,不一会就到了村口,在渔尔堡村大队部,同样的深受欢迎,同样的落实工作。中午饭安排在一个老大娘家,我抱来干黄须棵帮大娘烧火,泛着白碱、带着海腥味的浓烟充满了草屋。大娘用玉米面、地瓜干面、白面三和一,搀上鲜黄须菜做的饼,虽然四周裂着口,但也十分香甜。每人还有一大碗蛤蜊肉,只是青菜少了点,我发现是用四大棵韭菜切碎的。大娘说她的儿子叫“顺”,在船上打鱼。蛤蜊是“顺”在海边随便用脚踩出来的没花钱。韭菜是她十天前到五里外的辛安庄集上花一角钱买的,已吃了好几顿,就剩下这几棵了。我说;“大娘、下次我来给你买一捆。”大娘笑了;“咱这里菜金贵、鱼虾不值钱,再回来我给你做银鱼吃。”饭后,我们每人留下两角钱饭费,大娘高低不要,趁她不备,我把钱放在炕上用瓢扣住,三人走出门外。大娘站在门口,手搭凉棚,目送我们很远,真有母亲送儿女外出的情景。后来我托人给大娘捎去一捆韭菜,据说大娘感动的热泪盈眶,逢人就说共产党的八路干部,不管官大官小,不管年老年少,大事小情就是说话算数。
转眼四十八年过去了,当时机关干部与村干部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那种鱼水相连的情景,都铭刻在我的脑海中,我想,如果党员干部当好群众的儿女,群众以父母之心拥戴党员干部,中国梦,不是梦!
作者:姜丽芳,女,1946年12月生,老干部党总支书记
退休前任柳疃镇文化站长,现在昌邑市柳疃镇敬老院工作
2013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