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当朱由检遭遇和谈

当朱由检遭遇和谈

 

大明帝国的亡国之君朱由检是一个德智全面的人,就是缺少治国能力。半路上杀出的袁崇焕,他是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但是其缺点的搞个人英雄主义,即所谓的盲动爱国。他没有实战经验,不懂战略,只认准了长城和大炮。他不懂人的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把大清的劲敌毛将军给杀了。其实,打仗就是双方智慧的较量,就是战术的比拼。他哪里是以十三副遗甲起誓和心怀“七大恨”,具有灭亡大明的坚强意志、在广袤的大草原上练兵备战多年的那些满蒙铁骑兵将的对手。

大清七次送信给袁崇焕要与他们和解,不舍得打明廷弱将残兵,袁崇焕一心报国,不知道天高地厚,不了解宫廷上下的心态,更不摸皇帝的底子,一个劲的出傻气,他不懂龙斗挤刹鱼的道理。朱由检是一个知古通今的人,他怎么会不知道大清的人与他们是有怎样的冤仇?终是被袁搅得朱由检没迈出和谈的那一步。

想当年朱瞻基听信谗言,误杀了和流放了朱高煦一家十三口人,亲朋部将几千人流放几十万人,就制造了一个“十三副遗甲”的造反理由。朱高煦被害时,继承他汉王位的汉世子朱瞻坦就已是近三十岁的人了,朱洪武给子孙立了规矩,十六岁结婚,那时潜逃出去没有被杀的朱瞻坦的儿子也已是十几岁的人了,即是远逃他乡,怎么也会记得这段蒙难历史。

朱高煦因为扩充队伍,制造武器,被革职查办。他这个家族遗传下了制造武器的技术,还有会挖金冶炼的技术。这就是大清造反的思想和经济基础。

朱高煦被朱瞻基大部队的火炮堵在家门口的那一晚上,为了窝藏子孙,他烧了生死薄家谱。他们虽然没有家谱,但有祖辈的口口相传。那次逃到昌邑沂塘苓芝的朱瞻坦和三个儿子的后代,因朝廷又多次追杀,他们有的又逃到了关外辽宁一带。

首先去的是朱高煦子孙第六代上的铜和锦兄弟俩。在明中叶朝廷无能,常有战乱。而朱高煦子孙家族承朱高煦女儿在广东、苏杭、云南、西藏一带的经商事业,他们也沿青岛、烟台、旅顺等港口大量贩运茶叶、金首饰、盐、布匹、中药、瓷器、钟表、钢刀等贵重物品,赚钱的过程中就熟悉了朝、蒙、藏等多种语言。结识许多生意朋友,当国家乱的时候,他们就用武器保护自己的家业,于是就建造纪念先祖朱重八的八角金殿,八向门城。

为了纪念兄弟俩,在建国时取大金“金”字的意思,是人王的两个支派。后改为天聪,“聪”的意思是天王儿子们集合总到一起的一个组织。最后改为了大清门。因为,他们吃饭讲究“八碟八碗”,组织设置“八旗”,建国后在承德又建有八庙,总忘不了祖先。

这个家族的远祖与一个曾经做皇帝名叫高阳的人有血缘关系,因此比较会用文字游戏。满文是入乡随俗的一种文化,又是便于经商和斗争的一个手段。雍正的“雍”字,是说家乡被烧了。康熙的“康”字里面有朱棣的棣字中的部分熙与朱高煦的煦同意义。乾隆的儿子们的名字永璜、永琏、永璋可认定为纪念朱元璋。永珹、永琪、永瑢、永琮可理解成纪念成祖朱棣。永璇、永瑆、永璂、永璟、永璐、永琰、永璘。这是讲述了朱高煦的故事,朱高煦镇守汉国不停的东走西忙,成了最有能力的明星之人,结果被朱瞻基给囚禁在北京,他在走路时,用脚上的锁链拌皇帝侄子。结果遭受火烤,化成了永远的龙。最令人难过的是顺治皇帝临终前安排了和尚,在他死后要按祖制,进行火化,就真火化了。用这种惨烈的思想纪念效忠先祖朱高煦。

大清的“清”字,也是对失败了的“煦”字的改进完善,把水不再在脚下,让它变成有护拥用途的身边的河流,不再有阳气太重的烈日炎炎的日,出头的大王脚下是阴柔的月光庇护,并且纪念古乐安城的小清河。一块“正大光明”的牌匾包含了大清帝为国为民尽忠,为祖为宗尽孝的思想,当然不会忘记对大明故国的浓浓乡情。

刚进京时,大清的人也曾送给朱由检一个“怀”字,这个字的读音是“坏”,其意是说他们家族没有好心眼,不怀好意。后来的悲悯思想又把这个字给改了。有许多许多的事情是那么的微妙。康熙皇帝六次南巡,五次拜谒明孝陵,很虔诚的行三跪九叩之礼。并且还亲自书写了“治隆唐宋”的碑文。平日里在天坛和地坛按祖规定时举行和明朝一样的祭礼。

乾隆更是六下江南,到大寺庙烧香许愿,还愿尽香,他知道这片圣地天堂,曾经是祖先们为国操劳奋斗的地方,只有在这里探访到他治国治家的宏伟理想。这是信奉道教,实施儒方的真正大汉民族之帮。从来讲究的是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

当朱由检夫妻因李自成起义自杀后,顺治帝为他们进行了依礼安葬,还重用了部分明朝遗臣。顺治的福林名字应当是源于铜的儿子有称尚福的或者是在第十三代时的福字辈。顺治的顺字是源于朱瞻坦三支子孙共同治理的意思。人世间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轮回相报,它以能力论成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的确有时候就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所谓国家是一个专政机器,国家社会的某个阶段的和平安宁,常常需要一个时期的战争来解决。当然,和谈也是战争的一个方式。

这正是朱由检行到水穷处,应安坐在看云起时,又何必杀女灭妻带领朝臣死的那么壮烈。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