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倾尽一生读你

倾尽一生读你

       倾尽一生读你

      ——励志经典《沉思录》读后

日子总是在忙忙碌碌中悄然而逝,悠悠的书香似乎离我们越来越遥远,网络给人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造就了浮躁,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了,感谢昌邑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的读书活动让我有幸读到《沉思录》这样一本经久不衰的传世经典。我一向对哲学类的书籍不太感兴趣,总觉得太高深,那天,拿起《沉思录》随便翻翻,竟然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这部《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鞍马劳顿中写给自己的书,涉及了人生的很多问题,它不仅是对自我存在的更深层次的探索,同时也充满着对人类道德的深刻思考,是我们重新找回“逝去的文明”的金钥匙,虽然历经一千八百年风雨洗礼,我们仍然可以从字里行间想见其为人,窥察其内心,感受其超凡脱俗的智慧,领悟为人处世之道。它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独特魅力征服世人,让人感受到一种恬淡、忧郁、高贵和庄严不屈的精神,正如这本书前言中所讲,“一本书和一本好书的区别就是:好书让你读得越多,得到的越多,通过阅读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沉思录》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它为我们净化了心灵,洗去了灰尘。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这本书的上卷主要是作者对自己一生中从别人身上所学到的精神及生活方式进行的一系列归纳,它告诉我们人并非是完美无缺的,要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这本《沉思录》里,我们更多接受的是一种灵魂的洗礼, 马可·奥勒留从各个角度阐述自己对世间万物的看法,它告诉人们要好好做人,要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真诚待人,一辈子做有德之人,处处考虑别人的感受,处处替别人着想……在当今这样一个喧嚣浮燥的年代,要想保持这样一些难能可贵的品质是多么地不容易啊!

《沉思录》还从认识自我、道德良心、理智行动、积极生活等方面引领人们正确对待自身,走出阴影,走向美好的生活。“你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你不用以照耀你的心灵,那时间就会飞速流逝,而你也将离开人世,良机一去不复回。”有的人遭受失败的打击,对一切心灰意冷,有的人觉得年事已高,对一切已经麻木和无所谓,丧失了进取的信心,书中告诫我们人生可以随时开始,没有年龄限制和性别之分,只要有决心、信心和梦想,就一定能获得新生。

马可·奥勒留告诫我们不要害怕挫折,如果将幸福、快乐比作太阳,那么,不幸、挫折就可以比作月亮,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阳光下,挫折是人成功的入场券,它能使人走向成熟,也能让人丧失斗志,关键在于对于挫折的看法。不要害怕挫折,不要因一时挫折就停止尝试,有时候,多做一次努力,就能反败为胜。在书的最后,马可·奥勒留提倡要积极地生活,这一点我觉得特别有现实意义,比如好好把握现在,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放弃。生活原本是纯朴简单的,因为不懂得放弃才会徒增许多的痛苦,如同电脑里的垃圾过多,会将空间占满,最终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只有舍弃才能释放更多的空间,天地才会豁然开朗,放弃是一种大智慧,明白了放弃,你就懂得了人生。

社会在发展,生活节奏在加快,人们每天忙忙碌碌,甚至忙得没有时间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这样下去那些焦头烂额的事情最终会超过我们所能承受的极限,出师未捷身先死,多么可悲的现实啊!所以,要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去凝望远处的山峦,欣赏天边的云霞,去看看年迈的父母,去留意爱人温柔的眼神,倾听孩子欢快的童真稚语……要学会放慢一下匆匆的脚步,学会欣赏一下旅途中的风景,而不是只顾闷头赶路,人如果失去愉快的心情和爽朗的精神,那么,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我思故我在,越是经典的东西,越需要我们耐心地品读,《沉思录》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书中的许多思想,历经千载岁月洗礼,在两千年后今天同样也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多年前乍一读到,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现在,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有所顿悟。

      《沉思录》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冗长的说教,却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引领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它的精髓似乎永远汲取不尽,是一部伴随人一生的经典之作。这位一千八百年前的旷世奇人,最终没能抵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废,却在无意间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人间至宝。

“想想那宇宙中的万物,你不过是其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想想那宇宙中的时间,你拥有的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瞬间;再想想那命运的安排,属于你的那一份又是多么微不足道!”这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厚重,直抵人心,它启迪智慧、发人深省。

《沉思录》的确有一种夺人魂魄的魅力,读罢,还沉浸在其中,让我们在浮沉的人世、在滚滚红尘中静静思考,再思考……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