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酷爱读书。据说人家新生婴儿刚会坐,父母就将几本特制“书”放在他面前,页面处抹上蜜糖,让“书是甜的”之思想深入骨髓。
咱们汉人大多无此早教,我最初接触“书”是在四五岁的时候。那时父亲是社办教师,经常捧着一本学校自行印刷装订的《毛主席诗词》反复吟咏,有时我也依葫芦画瓢地跟着捣乱,时间长了,竟然也背过了几首,不过并不知是何意思。印象特别深刻的有两句话:一句是“不须放屁”;一句是“春风杨柳万千条”。村东小龙河边有几棵高大的垂柳,一到春天,千条万条细软的柳条儿便瀑布般垂了下来,抛着黄绿的媚眼,煞是好看!
上小学了,第一天发了两本书,一本语文,一本算术,除此再没别的。记得语文课本第一页是“毛主席语录: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第二页才是a o e……那时我们的兴趣并不在学习上,有空儿就看“小人书”,什么《大闹天宫》《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等等等等多的是。有的小画册已经破损的无头无尾了,我们仍是爱不释手,看得津津有味。同学姜建立家有一套《三国演义》连环画,一共五十四本,这小子视若珍宝,轻易不肯借给别人。由于我俩是“老铁”,我又许他看一本给一块地瓜干儿,他才勉强答应借给我看,不过一次最多三本,看完了再去换。若是给人家污损了,再想借可就不能够了。那些小人书都是彩色封面,里面虽配的是黑白插图,却也生动传神,尽管许多字儿不认识,大体意思还是能看明白的。看完了就议论,谁的武功高,谁的兵器厉害……
遗憾的是从初中到师范,直至《汉语言文学》的专科本科函授,再也没如此投入地看过书。即便看,也不过是囫囵吞枣,看热闹而已。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曾有过读遍天下名著的冲动,买了好几十本的中外名著,摆满了床头。结果一看书就犯困,特别是外国作品,读不了三两页,书一抛,头一歪,竟呼呼地睡过去了。哈哈,这倒不失为一个治疗失眠的好办法!三四十本书,真正完整地读一遍的几乎没有,大多是粗略地翻了翻,有的甚至从来没有打开过。
近些年名利之心渐淡,倒是静下心来读过一些书。先是读了莫言的几部作品,觉得他的语言风格非常符合我的阅读口味儿。前年莫言又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干脆把他早先的作品一块儿搜出来,通读一边算了,总不能“墙内开花墙外香”吧,咱也多少沾沾潍坊老乡的“香气”。后来又读了江苏中年作家顾坚的《青春三部曲》——《元红》《青果》《情窦开》,顿觉眼前一亮,给人以“本色、乡野、原生态”的感觉。为了了解的更多,我又顺藤摸瓜登陆了他的博客,阅读了他部分散文、随笔、评论等。也记不清是他的哪篇博文了,顾坚列举了当今中国超一流的五六位文学大家,只记得张贤亮排第一,其中并没有莫言的名字。当时我感到非常吃惊,大名鼎鼎的诺奖获得者竟然榜上无名,开什么国际玩笑!张贤亮何许人也?为什么顾坚对其评价如此之高?赶紧上网搜索阅读。这一读不要紧,不由得被作品深深地吸引住了,小说中人物的悲欢离合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欲罢不能。紧接着又一连读了十几部,部部上佳,似乎张贤亮就是专为写小说而生的,其水准确实不在莫言之下。
我读书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求甚解,草草而过,凭兴趣,凭感觉,只求一知半解,极少精读深思。不过有一部作品除外,那就是《红楼梦》。《红楼梦》应该说是中国小说乃至世界小说的巅峰之作,前八十回我已读了十几遍,最近脂批本的又读了两遍,好多地方仍是弄不明白。查阅资料,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不知道谁说的对谁说的错。看来要真正读懂一部作品,绝非易事!
不过读书总比不读书强,用心思考比主观臆断说瞎话强。读什么书怎么读,因人而异,这要看读者的兴趣与需要,还真勉强不得。不然的话,读书如同遭罪,倒不如不读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