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名的作家,昌邑人最熟知的当数峻青。峻青先生生于1923年,原籍山东海阳,现居上海,任中国作协荣誉委员,上海分管副主席。峻青曾三次来过昌邑,离最近2005年的一次,已近十年,想峻青老人已92岁高龄了。他还好吗?散步潍河边,凝望峻青塑像,听着潍河流淌的声响,不由思想开来。
三次生死经历是峻青昌邑情结的根基
1946年,峻青第一次来到昌邑。他担任昌邑敌后武工队小队长,在昌南县(现在的昌邑市)潍河岸边李家埠村,日夜与敌人拼死战斗。
这年8月的深夜,峻青在李家埠村与当地著名战斗英雄李成万召集群众在一家院子里开会,由于叛徒告密,他们被敌人包围。在突围过程中,李成万壮烈牺牲。峻青则被一位叫李元兴的老百姓藏在麦草堆里。李家埠村被占领后,包括李元兴在内的许多村民都遭到了反动派的严刑拷打,但他们始终没有说出峻青的藏身之处,峻青幸免于难。
像这样的突然袭击,峻青在昌南县那段时间就先后遭遇了三次,每一次都是乡亲们舍命掩护他成功脱险。在昌邑血与火的历练中,让他对此刻骨铭心。2005年83岁高龄的峻青还动情地说:“昌邑是块英雄的土地,昌邑人民曾三次救过我的生命,我早已把自己当成了昌邑人了。”
是潍河给了峻青创作的激情和灵感
潍河是昌邑的母亲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峻青第二次来到昌邑。他从岞山下火车,望着滔滔北去的潍河,曾感慨道:“啊!潍河,这阔别了多年的潍河,现在我又看到它了,它像一条灰色的带子,在灿烂的阳光下闪着宝石般的光。”他激动地回忆起七年前在昌邑潍河两岸的密井中出没,在汹涌的河流里战斗的情景。可以说是昌邑这块土地丰实了他创作的源泉,潍河给予了他创作的激情与灵感。
《黎明的河边》是峻青的代表作,他因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在全国一举成名。《黎明的河边》就是以峻青先生在昌邑潍河边亲身经历的一件相类似的事实为基础写成的。有一次作者同五、六个同志夜间通过敌占区,部队上派了一个通讯员护送他们,拂晓的时候,遭遇上了敌人,通讯员挥着手叫作者他们赶快撤退,自己一个人留下来伏在一条长满青草的沟沿上狙击敌人。后来,作者他们安全撤退,这位通讯员却英勇牺牲了,他在那条长满青草的沟沿上,死还是紧紧握着枪杆,面向敌人。
这次来昌邑,峻青先生已是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代理党组书记。他故地重游,遍访老友,踏遍潍河岸边十几个村庄,终于找到了那个通讯员的坟墓。也就在寻到英雄墓的那天,他住在果园主人的屋子里,点着油灯,伏在一张小凳上,开始了《黎明的河边》的创作,一边写,眼泪也不住地滴落在稿纸上……
峻青先生著作甚丰,长、中、短篇小说多部(篇),另著有论文集、散文集等。其中《黎明的河边》、《潍河上的春天》及长篇小说《海啸》等,写的都是发生在潍河边的故事,反映的是昌潍人民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故事。
峻青与昌邑人民永远在一起
从首次战斗在昌邑,到第二次创作来到昌邑,2005年5月,峻青老人和他的夫人于康应昌邑之邀再次来到昌邑续缘。
一踏上潍河两岸,面对滔滔的潍水,83岁的峻青老人,泪水一度夺眶而出。那几天,不论他去到哪里,人民都扭着秧歌,敲着锣打着鼓,以最隆重的礼节来欢迎这位人民的作家。
小住几日,峻青先生即将返程,5月13日这天,他在众人的搀扶下,又一次来到了潍河岸边。面对难以离别的潍河,他抓起一把泥土装在兜里,对随同的乡亲们说:“有机会,我还会回来的。”
其实老人没有走,他永远在昌邑。
也就是2005年5月11日峻青从时任昌邑市市长马跃启手中接过了大红的证书和精致的荣誉牌,成为了昌邑有史以来第一位“昌邑市荣誉市民”。时任市委书记陈白峰说:“峻青先生对昌邑历史性的贡献不可估量,峻青先生永远是昌邑人民的骄傲!”
为纪念峻青先生和昌邑的这段情缘,昌邑市广刘村村中大道命名为“峻青大道”,他写作时住过的小屋,加以修缮,永远保存。当年创作《黎明的河边》时,峻青用过的油灯还在,小凳子还在……
潍河岸边峻青先生一直端坐着。看他的塑像,戴一副眼镜,中山装及上衣口袋的钢笔,无不显示着先生儒雅谦逊的气度和丰实的才学;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湍流不息的潍河水,看着昌邑的发展变化;他穿着紧口鞋,也许就出自昌邑乡亲的手工,这双鞋伴随先生走过昌邑大街小巷,走进了每一个昌邑人心中。
二零一四年五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