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载风雨铸辉煌
——撤县设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简析
二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二十年前的今天,昌邑撤县设市,迎来了新的里程碑,也揭开了发展的新篇章。短短20年间,我市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经济总量迅速膨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年间,我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张,高速发展。1993年底,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3.8亿元,2013年底则跃升到326.50亿元,20年间增长了12.7倍(不考虑物价因素)。由于在2007年有3个镇8万人划归潍坊市峡山区管辖,我市辖区面积、人口减少,使人均数据更具有说服力。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方面,1993年为3549元,2013年则为56036元,增长近15倍。同时,我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1993年,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为34.1:40.1:25.8。到2013年,这个比例变为10.7:56.8:32.5。第一产业占比降低了2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则分别提高了16.7和6.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明显改善,日趋合理。我市由原来的传统产业第一、二产业为主,逐步转化为由第二、三产业拉动为主的格局。经济的发展,使我市具有了与全国其他强市抗衡的资本。近几年连续入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等荣誉称号,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1993年,我市财政收入为1.21亿元,财政支出为0.84亿元。2013年,我市财政收入达39.18亿元,增长32.4倍;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8.3亿元,增长33.7倍。雄厚的财力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保障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20年来,全市建成区面积扩展了1倍,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8.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0.93平方米,城市和小城镇的承载聚集功能、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交通取得大发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由1993年的不足700公里提高到1695公里,形成了以国、省、市道为骨架,县、乡、村道广泛辐射的公路交通大网络。20年来,我市的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科学等各项事业日益繁荣,人口、资源、环境等工作也取得较大成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三、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
年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实现了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同步增长。
1993
年,城镇职工人均工资为
2503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1556
元。
2013
年,我市城镇职工人均工资为
41103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13331
元。分别增长
15.4
倍和
7.6
倍。城乡居民的钱包鼓起来,把更多的钱投放到银行进行储蓄和理财。
2013
年,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
210.7
亿元,人均储蓄
36175
元,比
1993
年的
10.64
亿元和
1590
元分别增长了
19
倍和22倍。全市居民总体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正在向着更美好的富裕型社会阔步迈进。目前,全市上下社会和谐,生活稳定,群众安居乐业,幸福感不断增强正在为开创昌邑更加美好的未来、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