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邑市南北纵贯100多公里的土地上,密集分布着大量的孙姓族人,他们分别于不同朝代,来源于广饶草桥的乐安堂。在潍河两岸是孙氏,主要居住村庄,曾立有多座孙膑庙。其主要原因是昌邑中、北部地区,曾是孙膑食邑,正宗子孙在此繁衍生息。
说起孙氏乐安堂,这是史学界公认的堂号,在草桥乐安古城址已立有孙武兵圣的纪念标志。然而,最令人惋惜的是,现如今的草桥村竟无一户孙姓族人,其实,早先也曾仅剩一户人家,在文革时遭受迫害,已迁居别处。
全国的孙氏名人,有孙中山、孙权等人都有家谱记载的乐安堂。尤其福建、江浙一带孙氏多与孙中山连宗。唯我们昌邑孙氏坚守供奉孙膑为祖先。历史上的孙膑大智大谋,但应列于一个悲剧色彩的人物,后世子孙不附庸于权贵,注重历史和真实,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报纸曾登载《历史不忍细看》,揭秘古代历史上十四次人口大灭杀。详查着十四次古代战役,三国时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后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明崇祯年间,张献忠灭蜀人。《温江县志》上说“人类几灭”。张献忠死去13年后(1659年),县里清查户口,全县仅存32户,男31丁、女23口。之后又有清兵入侵,四川人口有600多万减至50万,只剩下10%。这个问题说明,无论怎样的残酷灭绝的杀害,人类总是杀不尽的。唯有缺乏的是历史的记载。有历史学家做出过研究,我们山东人口除自山西、河北、四川等地迁来,仍有本地人自西向东向南迁徙。昌邑孙氏就是山东乐安堂的本地孙氏自草桥沿北海向东迁徙而来。若自孙膑食邑时算起,也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这一古老姓氏的子孙人才辈出,在我们昌邑,如若自明清算起,不管是在古代宫廷,还是在解放战争到建设新中国时期,能记载入昌邑县志的人物他们跃居第一位。他们当中又有兵家良将,孙家道照的孙洪是清末期兵部职方司主事,门八村孙梦豸是明嘉靖年间监察御史,孙家道照孙恕是永乐年间工部虞衙清吏司主事,督造盔甲兵器,孙昂武进士,曾任正德年间叙泸兵备佥事。孙含中是乾隆年间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浙江宁绍海防兵备道,江南河库道江苏松太海防兵备道等职。以上几位还共有一特点,就像孙武、孙膑一样善于著书立说,都有名书留世。
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人物中有“一门六英”的孙阁田,有英勇就义的孙广喜、孙秀英、孙义德等人。他们都用勇敢献身写就了光荣史诗,是令后世敬仰的民族英雄。
在建国前后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孙朋乐,到延安参加了抗大并投入革命,孙希寿历任武汉军政治部主任,许昌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北京军政学院领导。孙继凯曾毕业于黄埔军校,任过辎重营长,师部参谋,在成都军区主管军队装备,率部起义后,任解放军62军团参谋。像这样的军事人才数不胜数。
当你步入这些军事天才的家乡,孙家道照、龙池瓦城、卜庄孙家等村,他们不是种姜就是种蒜。到处是耕读传家的寻常人家,怎么晓得这些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的确,是昌邑的正宗乐安堂孙氏,诞生过孙膑兵法的地方,让我们认真调研这支孙姓族人的历史,对研究影响世界和国家的人物像孙武、孙膑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