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卖不赊
中午,饭后小息,迷迷蒙蒙刚入睡,被一阵吆喝声惊醒,仔细一听,原来是赊小鸡的。乡村的中午,一声声嘹亮、绵软、悠长的唱腔式的吆喝声,使我感到好亲切,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于是,我走出校门顺着吆喝声找去。
不远处,有一辆农用四轮车,上面装着许多带孔的塑料周转筐,隔着几十米就听到“叽、叽、叽”的叫声。有两个农村妇女围在车旁观看。
哦!赊小鸡的也用车了。记得小时候来赊小鸡的都是用破旧的大轮自行车驮着,用两根木棍绑在自行车的后座上,担住几个直径一米多、高二三十公分的圆形竹笼,每一层笼子里装满挨挨挤挤的毛绒绒的小鸡,边走边吆喝:“赊~~·~~`~~·小——–鸡——了啦(lao)——”。“赊~·~·`~~~小———鸡———啦(lao)——这声音说是–吆喝,简直就是有腔有调的在唱,浑厚、圆润,真好听!
不一会,上岁数的老人拄着拐棍,迈着三寸金莲出了门;小媳妇大姑娘拿着竹筛子、簸箕、竹篓等风风火火的出了门,我们一些小孩子也不约而同的冲出家门,学着这有腔有调的吆喝声跟着赊小鸡的车子后面走街串巷。
记得那时我们村中央有一个南北长有四五十米,东西宽宥十几米的水湾,水湾的西岸是种满刺槐的私人院子,南岸上是一口方形的水井,东岸和北岸分别是两条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大道,(说是大道,其实也就是比胡同宽一点的不知带有多少弯的村中路罢了)东、北两岸种着许多的大柳树。所以不管生产队社员派工、开会,还是外来卖东西的都是在这里驻足。
赊小鸡的把车子停在大柳树下,先把装满小鸡的竹笼卸下来,,在地上铺一块破麻袋片子,然后放一个用十几公分宽的薄木板或是竹席片儿圈成的类似于箩圈一样的圆圈,把小鸡一捧一捧的捧到到罗圈里面,再撒上些用水泡过的小米。我们这群孩子不分男女一窝蜂的涌到“罗圈”跟前,弯着腰伸着头几乎要趴到小鸡身上,你挤我拥挣着看,常常因为后面的看不到往前拼命地挤,把前面的得挤到小鸡圈里压死小鸡。这时,孩子们就相互指责甚至动手打起仗来。赊小鸡的这时尽管心疼压死的小鸡,却要假装不在乎的样子,再给孩子们劝架:“不要紧,别打(仗)了!别打(仗)了!离小鸡远一点就行了”
大人们讲好价钱,就开始抓鸡。那时经济条件差,过日子用的油盐酱醋、火柴等都是靠鸡下的蛋换,所以都想要母鸡,人们叽叽喳喳传授者抓母鸡的经验,什么“鼓鼓头”“圆圆腚”“小冠子”等。抓完后,在赊小鸡的账本上记上各家掌柜(男主人)的名字,乐颠颠的各自端回家只管养就行,等到秋后赊小鸡的再来这里,只需吆喝几声“收小鸡钱了”,就只管坐在这里等着,听到消息的人家带上钱一传十,十传百,凡是麦收前赊过小鸡的人家,或是老婆,或是汉子,也或是夫妻俩个就走出家门,尽快的把钱送来,赊小鸡的就按照账本收钱。有时这家嫌抓的小鸡出的母鸡少,那家嫌抓的小鸡成活率太低,赊小鸡的也会或多或少的少算几毛钱。
。
“哎,你这个小鸡怎么赊的?”
“贱卖不赊”
“不赊叫赊小鸡?”
“大爷,都什么年代了,没赊账的了。您没听说赊账的是孙子,欠账的是爷爷吗?”
争吵声打断了我的回忆,不觉我已走到了赊小鸡的跟前,一位老大爷正在和赊小鸡的叨叽着。
“我说你这个人也真是,你现钱卖一块五一只,赊账不会照三块钱一只?”
“五块钱一只也不赊,赊五块说不定连五毛都要不上来,赊不起啊!”
是啊!常常听生意人说“贱卖不赊”“赊不起”“xx把生意赊黄了”“欠账的不讲信用”等。那天在乡下集上看到我在城里做生意的同学,聊了几句才知道,原来他做的风生水起的建材生意,黄了。问其原因:“赊账,要不上钱来,十几年的陈账都有,这世道欠账的是祖宗,没法干了。”
这是怎么了?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电视、广告、媒体等“诚信”天天讲,为什么“老赖”却屡禁不止呢?“贱卖不赊”折射的又是什么现象呢?
真的很想念小时候看“赊小鸡的”时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