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沧桑巨变话“水梦”

沧桑巨变话“水梦”

 

我来自昌邑北部农村,给我印象最深的要说农村吃水的巨大变化了。对于昌邑青乡的广大群众来说,提到饮用水,对过去的情景和状况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傍潍河水而居的青乡人虽有潍河水穿流而过的地理位置,但也是只受其害而未享其福,一直依靠井水、“天落水”生息繁衍,水质达不到最低饮水标准,饮水十分艰难。人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或黎明、或深夜不得不去周边的水井取水、担水、提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水成了生活中稀缺的“圣品”。

上世纪70年代末,刚刚改革开放农村吃水还得从老井或到方塘去挑。那时我们全村人都吃着同一口井的水,每天早晨或傍晚,家家挑水做饭的集中时间,井口边上站满了人。挑水的工具无非是一条扁担,一根用来打水的绳子两个铁皮水桶,那年月老井是农民的生命线,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这样的吃水老井,圆形的井口陡立的井壁,深不见底。那时的我小心翼翼地站在井沿往下看,只觉得心惊肉跳两腿颤抖。特别到了冬天井口周围滴水成冰,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要格外小心。

在农村挑水是件需要技巧和力量的苦差事,一般由家里的青壮劳力承担。到了井台先在井沿上叉脚站稳,扁担钩住水桶送入井中。如果去得晚了因挑水的人很多,水位急剧下降,一根扁担够不着还得接上一条扁担或绳子。然后弯下腰,摆动扁担将漂浮在水面的空桶摆倒在水里。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如果不得要领,做起来并不容易,费半天劲也摆不倒水桶,弄不好水桶脱钩落井,一去不返,然后就是打捞水桶了。记的有一次我们村的大队会计王新生因为早上挑水在井台滑到不慎把门牙磕掉鲜血流了一地,现在我回想起来还记忆犹新!在我眼里,大人们挑水的样子其实是极富有韵律感的,尽管他们自己可能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两桶水一前一后挑在肩上,右手在扁担上或搭或托,左手随着步子自然摆动,扁担也和着节奏颤悠着,这样一鼓作气挑到家。那桶底的水点子也如断线的珍珠般溅落下来,打湿了村里的小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压水井悄然兴起,村子里接二连三,家家户户都安装了压水井。比起挑水,省时、省力不说,还干净、卫生。之后,人们又陆陆续续用水泵送水,较之压水井又快捷、省力。也算是用水半机械化啦!

祖祖辈辈“吃水难”的乡村,啥时候也能跟城里人一样喝上自来水,一拧水龙头,水自己就汨汨流淌出来,那该有多惬意呀,没想到这个“喝水梦”在90年代末就变成了现实,这一年我们村和挑水吃的日子挥手告别了。每户只拿出300元安装费,家家吃上了安全、卫生、放心的自来水。成为昌邑县里首批按上了自来水的村子。农民有了自来水,吃水也象城里人,农民肩上的担子减轻了,人人脸上笑开了花。为了用水方便有的人家干脆安了两个水龙头,院里一个夏天用,屋里一个冬天用。水龙头一直伸到缸里,一缸水抬手之间轻松搞定。如今扁担水桶们成了老古董,已无人问津,老井逐渐被填平,变成一段遥远的记忆。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村里又上了纯净水项目,很多家庭添置了饮水机,要喝热水既卫生又快捷,用它招待客人成为农村的时尚,这和城市已经没有什么两样了。

 “梦里水香”,好梦成真。古老的井塘水到洁净卫生的自来水,人们深刻感受时代的沧桑巨变,真切体会到了党的富民政策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吃水梦中国梦,我们大家共同的梦,我们有信心和决心,让一个个梦想快开花,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美!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