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俗称“对子”,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古往今来,出现了无数奇联妙对,也留下了一段段令人回味的趣话。
(一) 没人要的对联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大书法家,被誉为“书圣”。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贴春联,王家也不例外。与众不同的是,他家的春联前脚贴上,后脚就被人揭去。王羲之没办法,就写了这么一幅春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这一招果然见效,春联再也没人来揭了,因为谁也不愿把这样的晦气话贴在自家大门上。可第二天人们再看时,个个目瞪口呆,对联变成了:
福无双至今日至
祸不单行昨天行
人们无不佩服王羲之的奇思妙想。
(二) 不对称的对联
绝大多数对联上、下联字数相同,对仗工整,但也有例外。
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死后,有人送了这样一幅挽联: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明眼人一看便知“袁世凯”三个字怎么对得上“中国人民”四个字呢?“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此联对袁世凯窃取国家政权、出卖民族利益的罪恶行径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真是大快人心。
(三) 难以应对的对联
1937年,阎锡山路过江苏无锡,登锡山游玩。他突发奇想,出了一上联:
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在场的人苦思冥想,无一人能对。阎锡山十分得意,登报公开征求下联。好长时间,竟无人应征,几乎成了绝对。
直到1945年,著名记者范长江(1909—1970年)跟随陈毅来到安徽天长县,有人重提此联,范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
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陈毅听后连声称赞:“妙!妙!范长江真才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