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暑假,承蒙昌邑政协文史委的厚爱,我接受了编撰《昌邑乡村文史大观——柳疃卷》一书的任务,我和王炳玉、林建斌两位老师,还有柳疃文化站新老站长姜丽芳、张永卿五位同志一起组成了撰写小组,从骄阳似火的炎炎夏日,到寒冷袭人的隆冬时节,编纂组的同志们同心协力,耕耘不辍,2013年底,凝聚着编辑们心血和汗水的《昌邑乡村文史大观——柳疃卷》终于呈与世人,这是昌邑政协文史委的又一成功之作,也是柳疃乡村文化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可喜!可贺!
柳疃是著名的丝绸之乡,北依渤海莱州湾,南接昌邑城,处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战略叠加地位,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柳疃镇历史可上溯到自夏禹分天下为九州,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沉淀了丰厚的物质文化财富,尤以古老的丝绸和渔盐文化闻名于世。丝绸印染和溴盐产业成为该镇的两大支柱产业。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经济发展强镇,整理编撰乡村历史文化已经迫在眉睫,因为随着时光的流失,一些散落民间的文史资料如不及时整理,会逐步被损坏流失,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从事者也会人亡史佚。而且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一些古老的村庄也会逐步消失,因此,认真整理和保存好这些珍贵的史料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编撰的《昌邑乡村文史大观——柳疃卷》作为《昌邑乡村文史大观》的开卷篇,真实记录了绸乡柳疃的历史文化、现存古迹和村庄概貌,可谓“功盖当今,恩泽后世”。本书分为10编: 综述,自然坏境和历史沿革,支柱产业的历史和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的历史和现状,重要历史事件、掌故与传说,民俗,文物古迹,村庄档案等,计16万字,100多幅图片,书中图文并茂,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柳疃现状和历史的窗口,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
2013年9月,我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接受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头扎入了柳疃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中,我的思想常常穿越时空的隧道,游走于过去与现实之间。回想起编撰过程中的日日夜夜,心情总是难以平静。忘不了和大家围坐在一起,边擦汗水边热烈的研究讨论方案;忘不了酷暑里到处查找资料,坐在电脑前挥汗如雨的敲敲打打;忘不了文史委两位主任一次次亲临指导,修改矫正;忘不了镇委镇府领导的大力支持……而在编撰过程中,我不仅深深了解了家乡古老的人文历史,更为身边的老师们忘我敬业的精神所感动,昌邑政协文史委付星波、徐先德两位主任是文史方面的专家,谈起昌邑人文历史如数家珍,不禁令我敬佩,而更令我震撼的是他们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为了考证还原历史的真实,他们查找资料、走访当事人,力求精益求精,不出纰漏;为拍好图片,他们不畏艰难,走村串巷,深入杂草丛生的荒野墓地,认真探访每一处文物古迹,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照片资料。
在编撰本书过程中,我还和大家一起采访了柳疃镇西玉村的范云霞老人,并写出了“峥嵘岁月显风流”一文,发在《老干部之家》论坛上,希望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样走近这位可亲可敬的革命老人,记住曾经发生在柳疃大地上的那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
2013年暑假,这个难忘的、忙碌的假日,我很荣兴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不仅在写书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家乡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提升了自己的素质水平,而且使我更加热爱绸乡柳疃,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捧读这本装帧精美、散发着墨香的书籍,那些久远的记忆,那些鲜活在记忆里的古圣先贤,那些风起云涌的岁月,那些遗落在时光里的勤劳淳朴的子民,都随漫天的丝路花雨一起载入史册。我想说,我深深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这将是我们作为柳疃儿女,献给父老乡亲的最珍贵的礼物!
附: 编撰人员 该书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