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篇中:在为孔子办丧事,有个人从燕国赶来观看葬礼,住在子夏家里。子夏对他们说:“这是圣人在主持葬人吗?不是的,是普通人在葬圣人啊!你有什么好观看的呢?以前听老师说过这样的话:‘我见把坟筑成像堂屋那样四方而高的样子,见过像堤防那样纵长而模狭的样子。我赞成像刃朝上的斧子的那种样子,也就是俗间说的马鬣封。’现在,我们给他筑坟,一天之内就换了三次板,很快就将坟筑成了,这大概还算是遂了老师的心愿吧!”这句话中引用了孔子的生前曾说过的一句话,也说明了孔子知道夏朝的屋盖的特别宽广。
孔子还说;“虞舜时,用陶器作棺材,夏代时用堲围起来,砌在瓦棺的周围;殷代才开始有棺和椁;周代根据不同阶层的人分别用舜、夏、殷的葬礼方式。这就是说了在夏代时是用土坯制作的堲垒墓坑,中间用的瓦棺是指用泥做的没有烧制的棺,或者是把木制棺糊了一层泥。
孔子的学生仲宪对曾子说:“夏代用不能使用的明器,是让人民知道死者是没有知觉的;殷人用可以使用的祭器,是让人民知道死者是有知觉的;周人兼用明器和祭器,表示对这一点还疑惑不定。”这句话是说夏代虽然人都住着大屋,但在死后的葬礼,只葬一些象征性的明器。孔子说:“竹器没有边框,不好使用;陶器没有烧过,不能盛水洗脸;木器没有加过工,不好使用;琴瑟张了弦,但没有调音,不能弹;竽笙齐备了,但音调却不调和,不能吹,有了钟磬,但没有木架,不能敲。这样的器物就称作‘明器’,意思是把死者当神明来侍奉。”夏朝时,仅下葬些不能用的假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不易找到夏朝遗物的原因,因为那个时代的习惯决定了。孔子在他去世前第七天,曾说过:“夏代停柩在东阶上,那还是在主位上;殷人停柩在东西两楹之间,那是处在宾主位之间;周人停柩在西阶上,那就像把它当做宾客一样。”这是孔子的对三代礼的理解,根据周武王召见戎蛮夷狄诸侯国的站次规定,我的理解是三代停柩的方位,代表他们在中国中的三代王的老家的方位,就是说周在西方,殷在中部,夏在东方。
《礼记》中还说,“有虞氏的时代,在上庠宴飨国老,在下庠宴飨庶老。夏后氏在东序宴飨国老,在西序宴飨庶老。殷代在左学宴飨国老,在右学宴飨庶老。”这句话是说自有虞氏就有学校了,并有了东屋、西屋。夏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就是一个四合院式房屋的形状。杞人忧天的忧的老体字是憂,意思是夏人在屋里担心天会掉下来。
孔子说:“我想考察夏代的礼,到杞国去,只得到一部《夏时》,我想考察殷代的礼,到宋国去,只得到一部《坤乾》。”从以上我所总结的《礼记》中关于夏代的礼中,我们就会发现夏朝有大屋,夏朝有学校,最起码是学《夏时》,可能是数学或历法学,夏朝葬礼节俭,夏朝在东方,大约在杞国,杞国就在潍河中游沿岸,那么,我们昌邑不就是夏朝的活动中心吗?夏代时,我们这里也曾是盖有许多古代大屋的地方,就是华夏过去曾经的繁华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