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高阳集商品包装的历史变迁

高阳集商品包装的历史变迁

昌邑市的高阳村,有一个逢三排八的大集。这个集自古很大,到现在你去看一下,单就卖猪头肉的摊也有三十几家,到下集的时候,保管他们都能出的手,高阳集平常就是这样的一个销售规模。

高阳村,古为汉朝高阳郡住所,位于昌邑最南端,北依山埠,西南一华里处有堡垓埠山,山南麓有汉朝高阳侯墓遗址,村内一条小河东西穿过,常年流水。高阳村离诸城、五莲、安丘、高密、平度不远,来这里赶集的通常说河东、河西的,南边、北边的。这曾经就像一个“金三角”地带。在文革那会儿,有个倒腾粮票、布票、煤票的黑市。这些票贩子常有青岛腔、潍县调的,来的挺远,来头不小。要论最有派头的是,刚改革开放那会儿,上海一个叫杨百万的开着轿车,拿着手枪,带着保镖,在高阳大集设桩收购国库券。那会儿,全村老少以及邻村男女都会在腰里绑着一个像红军的粮袋子(里面装着现金),到全国各地收购国库券,竟成了一种时髦生意,持续了很长时间。说起这些事,是说这个高阳大集始终是一个不平凡的地方。很早前关于赶这个集及本地一些民间交易的包装,至今令人记忆犹新,这些已变成了遥远的过去,说来还是怪有意思的。

    粮食市那边,有人摆着一个个笸箩,里面放着斗、升,谁要有粮食交易就用斗、升量,称量时,用手平下的点滴粮食掉到笸箩里,这就是中介人的挣头。用麻袋背回家,量小的盛到装篓里,量大的放在囤里,上边圈着折子。吃货市那边,卖菜的用茅草绳捆,卖猪肉的用马连草捆,油条是用高粱穗杆串着;虾皮用一种极为粗糙的草纸包装;烧肉、烧鸡是用油纸包;茶叶沫用白纸包;炉煎包铺边上摆着饭桌,如把包子带回家,就用较细的秫秫杆串着;要卖火烧、花生之类的,多数放在垸子里;也有的放在叫钱叉子的背包里。银货首饰是用殷红、粉红纸包装。卖烟叶子的是用秫秫杆捆着,压在一起的烟叶块,卖的时候或折断烟叶块,或掀几层。称好后,用布袋子装。打酱油、醋、油、盐都是用小坛子装。买豆腐用盘子或大碗、盆盛;如果打回家大量的酒就用大瓮盛,瓮盖需用布和棉花固定在木板或秫秫杆做的盖垫上,如果打的酒少,就用小坛子盛,盖子必须密封,多数人用猪、牛膀胱装上米糠当塞子盖……。还有不少我不知道的,好些用具都已成为文物了。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