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自然的山川河流金石矿产,四季的变化,人体的结构,天干地支,十二生肖到万物的五味五色都被镌刻在阴阳五行的哲理中。香烟和酒一样是中国人在万万年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发现制出的用于在祭祀、礼仪、丧葬活动中的必需物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在形态、颜色、气味、容器等各有所差异,但其最初的制作原理和基本用途是承袭了下来。
香烟也许是人类在用石板烘烤食物时发现的。它在劳动者的手中是在休息时,吸口旱烟解乏的;在孤独者的手中是超脱心态的;在相夫教子的父母中,烟火是驱邪、照明、饮食取暖的;在统治者贵族中是奢侈品;在病弱人中是百病皆治的灵丹;在文人中是刺激大脑,赋诗作画的仙药;在武士中是驱寒聚力的猛神;在不同级别的人群中,它还是社交礼仪的粘合剂……
香烟的用料,有木质、草质、矿产、动物及树木分泌物等。香烟的使用方法,可吸、可食、可闻、可熏、可浸、可渍。香烟的形状有条、块、叶、丝、沫、粉、液等等。
吸食香烟的用器有木、竹、石、玉、金属、陶瓷、玻璃、皮袋、布袋。当吸食香烟固定在用木器装,只用一种可称为覆庵的大宽叶子草时,源于潍河岸边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在潍河中游一带,曾经有一个为炎帝祭祀的家族称玄鸟氏,负责春分和秋分的祭祀。每年到了季节的节日,他们就打着黄色的旗,举行祭奠仪式。他们所住的城堡,后来被人们称作黄旗堡村。传说这个村有一个叫黄叶仙的女子,勤劳善良,与丈夫相依为命,夫妻俩恩恩爱爱,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有一天黄叶仙到野外砍柴,突然遇上狼群,逃跑不及被狼咬死了。她的丈夫是安丘村的安姓男子,他很爱黄叶仙,看到爱妻被狼咬死,心中痛苦不已,每天都到她的坟上去看看,坟上长出野草他就拔掉,有一天,在坟上长出一棵宽叶覆庵草(盖屋草),他拿回家后,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拿回家的柴草是他妻子变的,于是,他就点燃了这棵仙草,让她魂归去处。点燃后,他看到妻子在烟火中向他笑。于是他把黄叶仙变的所有的这样柴草都保存起来,做了一个木式斗壳,把柴火叶子弄碎装在里面,点燃后,就用嘴亲吻木式斗壳,他感觉像是亲热到了妻子,越用力吸气,烟火越旺,看到像仙女样的妻子就越清楚。于是他白天黑夜都把木式斗壳和烟叶子带在身上。劳动之余,就有烟火中的妻子陪伴他。后来好多人都效仿他,于是,黄烟被文人们称为相思草。”住在黄旗堡的玄鸟氏家族,他们只管祭祀,每年需要大量的“柴”用于祭天祭河祭祖祭宗。他们安排了柴姓族人在黄旗堡周围遍种“柴”,后来又扩展到潍河以东的柴沟镇,这些地方就是古中国香烟种植的发源地。祖祖辈辈从不间断,因为在潍河的中上游遍种黄烟草,致使有人曾称黄烟是河岸芦苇。解放后,为了发展当地经济,于1957年秋,我表叔在担任潍坊市文化局长时,就从他老家黄旗堡拔了一棵比屋还高的黄烟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广交会上参展。至今香烟就局限在了这种黄烟和烟锅这件事上。
我刚记事时,像表叔这样的公职人员,是穿着带布袋的中山装,上口袋插枝笔,下口袋装着烟卷盒和火柴盒,那叫个洋气儿;像村里福子他爷爷,白白的胡子到了胸部,衣服外面扎个扎包,扎包上斜插着长杆旱烟锅,烟杆上挂着装烟丝的布袋子,在朝阳的屋前坐着大马扎,那叫个派头;小青年们为了娶媳妇,留个小分头,嘴上叼着用纸自卷的烟卷,专门到集市上女人多的地方晃,那真的是二流子气,还有的老太太,也吧嗒吧嗒地吃长烟杆烟。潍河烟民就这样有一种祖辈遗传的、成瘾的、顽固的像吃饭穿衣一样的生活依赖的习惯。
人们常说的开门几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个柴既指火柴,也指香烟,泛指柴火柴草。柴草也称柴火、火柴、木柴,老百姓也称引火或烟火。因为黄烟这种“柴”的叶子像纸一样易燃,在古时靠钻木取火,打石取火时,需要靠它引起火焰。古人最初的祭祀物品就是这柴火。它有刺鼻的香气,有向天上传递的烟雾。只要把这种焦糊的味道,传到天神炎帝那里,就表明炎帝在享受他的子孙对他的祭祀,也告诉天神炎帝,子孙后代没有忘掉他发明的火。古代那时的祭祀用柴火就是黄烟,而不是现在国人常常理解的木棍和薪柴。黄烟曾被称作柴,后被改革成香支和烟卷,在它的历史进化中常被误解。我引用柴静的一句经典语言,就很能说明这种无端的遗忘和无为的曲解。“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下面说“柴”是怎样变成香烟的。《舜典》中“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柴望秩于山川。”《礼记大传》篇:“柴于上帝”,《礼制王制》篇:“柴尔望祀山川”。这几篇中的柴,均指点黄烟火祭祀上帝的意思。古人当初发明的这种带有芳香气味的黄烟和黄酒都是以中药的身份出现的,后来的祭祀中,由齐国齐桓公始改用火把,后来改成蜡烛、香支、烟卷、纸钱等等。在周初的时候,沿袭商朝的习惯,在每个达官贵人的头发上或腰上扎系着香包,其作用也是避讳、提神、増香、杀虫,这实际是用多种香料进行香薰。在明清时,吸食的鼻咽,是当中药来治病的。但在民间始终是那种千古不变的木式斗壳式吸食,也有石器、金属或竹子做的烟斗。烟丝是百姓自给自足,也有日子困难的,在烟丝中掺些茅草叶、梧桐叶、地瓜叶的。
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黄烟的生产制造业都有了许多技术创新,大量的高级香烟在商场、官场、民间汹涌肆虐,引发了国民身体健康状况的不利因素,也纵容了官员的腐败作风。党中央及时纠正不良社会风气,下达多项管理办法,在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禁止吸烟。但是每到大年除夕在供桌上点几支名牌香烟的习惯,我们还是要传下去。因为我们这潍河沿岸是“柴”、“香烟”的发源地,怎能轻易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