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说起古时演戏唱戏也精彩啊!不是靠想象,也不是靠寻思,是有真凭实据的。我老家的坡里有一块地名叫戏子坟,小时候我向大人们讨教过,都说那地理埋着一个很有名的唱戏的人,人们为了纪念她,就像称娘娘巷、驸马营一样,就演习下来了。
戏是何时就有的呢?应该说是在万年前吧!或者更早。因为在1984年——1987年间,在河南舞阳贾湖旧新石器址中20多支骨笛,距今已有九千多年。骨笛的制作工艺精细,试奏音准很好,音色清润,古人在骨笛制造之前至少还有树叶、柳笛、竹笛的一个演化过程。只要有了音乐,就好配戏。戏的原模样是戯,意思是虚晃戈器。这就不难看出戏字首先产生于潍河两岸的戈国。也就是至今还在称呼的高戈庄、千戈庄等地一带。戈字的相关字有载、栽、截等,好像是一个劳动用具,后来延伸应用到战、戮、戟等武器上。如此说来潍河沿岸也是首先发现制造和利用劳动工具及战斗武器的地方。的确是在潍河中游沿岸的高戈庄铁矿也不知是开采于那个年代。因为这里的早期文明在这条河边以河为界,至今传唱着两种戏。一种是河西以管乐为主音的吕剧,以及与之大致相同的莱芜梆子等戏。应当说河东的最为原始,河西的吕戏是属先人进入中原后,发展了多种管弦乐后创新出的较完备的初成形的真正戏种。这种戏最令人动情的是哀腔,像《小姑贤》中的儿媳,最令人气愤,有讽刺意义的是她婆婆的那种唱腔。这种戏的伴奏很是好听,既有鼓锣板的铿锵有力的乐感,又有管弦优美婉转冲天的韵律。
在《史记》帝尧篇,写到尧崩,舜三年令四方莫举乐。三年丧毕,舜让避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帝篇,写到尧送给舜二女和琴还有牛羊仓廪。这些记载是有史记以来,最早记录音乐和乐器的问题。还写到舜让伯夷典三礼,伯夷让给夔,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嗫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想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段话说明古时的音乐戏是用于祭祀的。据传在周秦及其前的六代传下来的六部史诗性乐舞,黄帝时的《云门大卷》是祭天,尧帝的《咸池》是祭地,舜的《大韶》是祭四望,禹的《大夏》是祭山川,周朝的《大武》是祭享先祖的。歌颂文德的《大韶》演于天子大祭、礼学、养老典仪中。像“羽舞”、“皇舞”、“旌舞”等是宫廷中的娱乐性小舞。舜所用的乐官夔,一直世袭到鲁僖公二十六年。因为夔国的夔子不祭祀祝融和鬻熊,而被楚国灭了国,把夔子带回了楚国。这个祝融和鬻熊是颛顼的后裔,也就是黄帝之后夔专管典三礼的官。伯夷就是在周朝时因反对战争不吃周粟而饿死的,世袭下来的那个伯夷,他们是炎帝的后代。纪国的姜姓是炎帝后代,姜太公祖上也是炎帝之后,他们在潍河沿岸鄑、郚、营丘等地,守着祖先的祭祀,因此可推断,伯夷和叔齐的家很可能在潍河沿岸,而不是河北的孤竹国,因为河北孤竹国不属东夷之地。伯夷是奉炎帝的祭祀,因此说在潍河沿岸。潍河沿岸的伯夷把典三礼的音乐教给夔,随着朝代的变迁,夔把潍河沿岸的乐曲传播到了长江两岸的楚国,变成了南方的音乐。现在在楚国出土了众多编钟。在,鲁成公九年,郑国献给晋国一个俘虏叫钟仪。晋景公问他的家世,他说世代都是乐官。由此看钟姓是因为会演奏编钟的缘故。说起古钟的事,在武王战胜商朝后,武王分赐给康叔大吕钟,因此,编钟早些时候是称作大吕钟,那么这种天子用的吕钟就是在营丘的吕山地铸造或者演奏用的。那大吕钟定是演奏着吕律。吕律也或许是最初的吕剧戏的韵律。如此说来,那在运到楚国的大吕钟后,同时定也带走了部分吕律。
吕律后来变成了什么音乐了呢?那就是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观看聆听乐工唱的《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豳风》、《秦风》、《魏风》、《唐风》、《陈风》、《桧风》、《小雅》、《大雅》、《颂》,这些风就是现在的各省市地方戏,像黄梅、秦腔、评剧、豫剧等等。季札听罢《颂》,说:“五声和谐,八音协调。节拍有一定的尺度,乐器鸣奏按照一定的次序,这都是有盛德的人所共同具有的。”季札看到的《象箭》、《南籥》、《大武》、《大夏》、《韶濩》、《韶箭》舞就是现在舞龙灯、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杂耍。在我们当地至今流传着民歌《送团员》、《跑四川》、《摘扁豆》、《梦五更》等。还有评词、西河大鼓、茂腔、吕剧等。最有传承意义的是小章竹马,演出阵容壮观。马队前面,由武术队引导,一面“马”字大旗率先开路,随之便是众多的化妆武士,其中四人抛马叉,两人滚马叉,此外耍单刀、双刀、拐子抢、梢子棍的个2人,扛扎枪的20人,耍钢鞭,绳鞭的多少不限,但要人数对等,马队之后,18名手持腊杆的护马队员,分列两侧,待表演时挡住拥挤的人群,保护竹马安全。整个演出队伍,最少六七十人,多则百余。这个娱乐项目中的元素有马、刀、枪、马叉、扎枪、腊杆、鞭棍,这都是在虚晃戈器啊,是在演戏。这就是潍河两岸最有代表意义的马戏,是古人最早在炎帝祭祀地的发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