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洪举(1894——1944),昌邑市饮马镇左营村,在民国期间(1920年前后)任昌南县县长,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为了人民的生存,为了社会的发展,他带领人民抗击自然灾害,打击地方恶霸民团,打击日本侵略者,最终惨死在日本鬼子的枪口下,他满怀民主进步爱国思想,救民于水火,励精图治,短暂人生留下了老百姓交口称赞的声誉,赢得了功载史册的开明绅士的千古美名……。
一、向贫穷落后宣战,为民铺路搭桥
在民国以前,昌南县交通情况是村庄的农田里有能走开马车的坑洼不平的生产用路,村庄之间是人踏出来的最近的直线连接道路,常常呈斜向。董洪举让群众捐献土地大修“上学路”、“赶集路”、“看戏路”。带领百姓在农闲季节挖潍河沙,依靠人力肩挑背驮小车推,挖出的黄沙撒遍了昌南的村村镇镇,又宽又直的沙石路也方便了邮政、商业繁荣。他说他要对得起政府发给他的沉甸甸的委任状和挂在大门口的金光闪闪的牌匾。现如今当你走过昌南县的几条河流上的桥和一些有集镇的村庄的大桥时,你会看到那些用方正的大理石和青石板筑的涵洞桥,在近百年的今天依然牢固俊美,大方气派,仍然适应现代的交通需求。在左家河上两座桥梁贯穿了昌南昌北的大动脉。当地有民谚说“开了田家湾,淹到三合山’’、“开了小营口、昌邑潍县跟着走”。为民修堤、治水是要务。他带领百姓筑潍河堤,疏通县内河流,这些河流的交汇处都要搭建桥涵,当时董洪举乘舅家表哥在济南府当典籍,他打点关系上报告争取建桥款项,吴沟河与田家湾交界处需建桥通路,因在饮马镇区正北八里路处,因此命名“八里桥”,整个桥梁设计长宽各50米,济南府看过报告后,理解成了建设一座八里路长的大桥,然后下拨了大量的钱款,于是董洪举就有了修潍河桥的钱了。通过老人们传下来的这个类似笑话的故事,也充分反映了当时民国政府的官僚腐败作风。
二、急民所急,调和各方势力为民着想
旧社会劳动人民上不起学,要想让穷人家的孩子读书,最迫切的是要建学校,请先生,董洪举把自家的场院及房屋献出来给村里当学校,他的妻子于氏把结婚从娘家陪送给的五十亩谷地献给镇上建初级中学,在董洪举的积极倡导下,昌南的大村小庄村村建小学,乡乡建初中。后来这部分学生多数入“四维中学”学习深造,因“四维中学”还去高密、青岛等地建校,因此,解放后,整个昌邑直至整个胶东半岛的教师多数出自“四维中学”毕业生。当时国民党四纵队,在盘踞地经常搜刮当地百姓,董洪举巧妙地与他们周旋,要他们不要当吃窝边草的兔子,只是支持他们办学校,支持当地群众去当兵打日本鬼子,也可帮他们挖打鬼子的工事,建炮楼,但是,就是抗粮抗款。当时多数百姓家的成年孩子生活困难吃不上饭,因到队伍上当兵去混饭吃,结果,一次次的打日本鬼子战斗,被鬼子打死了众多昌南人民的士兵,有的是独子,有的是兄弟俩,还有的是爷俩,造成了当地村村出了大量寡妇,这一事实更激起了董洪举和昌南人民的反帝侵略热潮。劳动人民时时都在苦海中挣扎,历史上昌南属贫水区,百姓靠天吃饭,那时百姓租种地主的土地,不讲天气年景,每年都要交租,十年九不收。百姓最痛恨的是地主。董洪举每逢大旱年头,就组织地方豪绅捐款抗旱,在昌南地区,他给地主和工商业户封了个好名声,称他们为“善人”,其中,饮马街有名的32“善人”。每当有村庄需筹钱集体办的事,他们都习以为常的捐款,所有捐款做到专款专用,就像用于祭祀、办学、抗旱等公益活动,捐的抗旱款,董洪举用来奖励打井户,他倡导只要打出“红井”就奖励,因为,昌南属红斑岩地带,只要深挖,直至挖到有红泥、红土、红斑岩出现,就能渗出地表水,或用“红井”来接雨水,因此,这样的井称“红井”,当年董洪举曾在本村西坡地带头打了十九眼这样的“红井”,据说他光膀子白黑挑灯干,感动了昌南人民,都纷纷效仿他那种热切希望民众能吃饱肚子的愿望,常常被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所搅局。在昌南周围不单有“四纵队”、还出现了“五支队”、“高老七”、“蔡五猴子”等杂牌队伍,还时时从外地传进“义和拳、大刀帮、武术队”等乡民组织,面对各方势力,董洪举号召昌南人民建立村“联庄会”,并委任上坡村姑家表弟韩赞臣为会长,村村挖掘两米深围村壕沟,壕沟宽5米;构筑3米高、3米宽围子墙,墙里栽刺槐树,同时建造有专人把守的城门。成立“自卫队”,后来发展“红枪会”,并且实行连村防卫,只要一声枪响报警,全村、全镇参战,锨、镢、二齿子齐上阵。这样一来,当地老百姓才能安心农业生产,安全赶集经商。董洪举有文化知识,较易接受新事物,在他亲身感受到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不能救国救民的时候,他认准了一个理,只要是能让人民吃上饭、上起学,娶起媳妇,家中人去世了能出起殡就行,跟谁干事也行。那时,他还认不清国民党、共产党哪个是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但他也想找出路,从济南来的地下党,他都热情接待,积极支持,尤其是1928年,地下共产党员于培绪从济南来到老家饮马街,在饮马一带发动农民革命起义暴动,得到他的百般爱护,于培绪是他岳父门上的亲近人,他帮助于培绪秘密发展了大批党员,很多“红枪会”成员都愿意加入共产党,董洪举的妻子于氏和两个儿子都帮于培绪办事,于氏负责打听消息,两个儿子帮着给各支部送信,二儿子当时只有11岁,不怕天黑地冻,经常到距左营10里路远的窑湾村送信,后来二儿子加入了共产党,解放后当上了村长,还是县农业局的农情测报员。当时昌南成了共产党的燎原之火点燃地。董洪举认为只要有“红枪会”保护,恶霸劣绅土豪就反不了,不曾想恶霸劣绅土豪勾结昌邑城国民党的反动武装军队,来昌南横行镇压,致于培绪等革命党人被杀害。这一次给董洪举看到的希望之光布上了一层阴影。这期间董洪举的县长官越来越艰难,济南府曾声明不再给他们发放办公费用和工钱,但他想报国救民的心和脚步一刻也没有停下来,随着日本鬼子的横行霸道,国民党的枪口指向共产党,他自己感到处境危险,在反革命势力扑向革命民众的同时也在步步威逼到自己及与自己干事的同行。于是他加强武装装备,每天带在身上一支从胶济铁路上搞来的德国造二把匣子手枪,骑着高头大马巡视敌情。在1943年冬指挥着老百姓修了一条从北孟街杜卢村直至饮马街左营村的15里路战壕,能够随时准备组织百姓抵抗日本鬼子和国民党蔡部、四纵队的掠夺斗争。
三、被逼出的铁石心肠,只有抗日救亡才能图存
由于董洪举带领百姓抗缴苛捐杂税,抗击日本鬼子的驻防是出了名的,于是日本鬼子让汉奸在左营村安排了本村张老二专门监视盯梢董洪举和他的“自卫队”以及他与“八路”的来往等,有一次,张老二给日本鬼子送错了信,说:“左营村没有八路”,结果日本鬼子吃了亏,鬼子军官火了,放出大黑狼狗把张老二活活给吃了。还有一次,田家庄子的杨兆年和田老三在左营村东坡地里锄豆子,有一群日本鬼子的队伍沿左家河路过,不曾料想,正在生产劳动的二人被正在走路的日本鬼子用枪给瞄了准,一搂扳机打死了,杨兆年撇下儿女5个孩子和妻子、爹娘。田老三撇下不满30岁的年轻妻子和一个儿子还有生病的爹娘。日本鬼子的两颗子弹造成了两个家庭三代人的无法生存。这些身边发生的血淋淋的事实深深刺痛了董洪举的心,他认为都是自己没有保护好当地百姓。于是他暗地里展开了同日本鬼子汉奸的生死较量,他经常带领儿子深夜趴在交通要道过路口的沟里监视日本鬼子、汉奸的活动,百姓每逢四、九饮马大集,他在集头找外地汉奸。他在左营村、饮马街、北孟街、岞山、孙营村等地组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创办“抗日剧团”等。由于协同共产党的组织人员经常在孙营村活动有时也需要一些女性做掩护,日常的工作产生了感情,董洪举就取了孙营村一个叫孙蓓的进步青年做二房,他们在北孟租房住,从此,董洪举为了革命出家无家。据左营村董洪举原配夫人于氏说:那时董洪举背地里加入了共产党,但由于害怕“四纵队”而不敢声张。在董洪举任职期间昌南县内从来没有杂牌队伍在辖区内驻防,日本鬼子和伪军也是干生气,不敢轻易冒犯,就在董洪举坚决亲共共同抗日进行的紧锣密鼓的时候,汉奸摸清了他活动地点和居住地。在1944年秋,董洪举在北孟街的一个庙里开完会同勤务骑马走到太平村西南角小路上时,被日本鬼子早在此埋伏架设的机枪扫射了,三个人连马都被打死了,枪支被日本鬼子抢走了。董洪举虽然牺牲了,但他在孙营村、北孟、饮马组织的地下共产党员没有死,仍然在战斗,他的二儿子和左营村的王桂兰姐妹,后来都成了新昌南县委魏坚毅等人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董洪举殉难时年仅49岁,他死后,于1944年秋国民党委任王豫民为昌南县县长。
四、为民勇于捐躯,莫言身后名与利
董洪举任职时在昌南一带德高望重,好人歌颂他,坏人害怕他。于1941年他的孙子过百岁时,饮马街的知名人士、百姓纷纷前去庆贺,庆贺的酒席摆满了左营村的大街小巷,街两旁是满满的贺喜的障子,当时昌邑县的县长提前说也来祝贺,终因害怕饮马的社会贤达没敢亲自来。在那个动荡的年月,能得到民众的拥护是何等的不易,直至由于抗日反蒋而阵亡,整个昌南县的一套班子,活着的也跑了。董洪举的逝世,给整个家庭造成了凄惨的大变故。大儿子一心当兵打日本鬼子,却在青岛被国民党抓了俘虏,大儿媳逃难去西安谋生,女儿被日本鬼子飞机炸瞎了一只眼睛,二房孙蓓改嫁,精神失常。长子的儿子在抚顺化工厂出事故被炸死,其妻子改嫁,长子的女儿流浪街头。妻子于氏艰难度日,最令于氏伤心难过的是在董洪举死后出殡时,到家里有好几帮人来找枪,解放后又有人莫名其妙到家里来找枪,每次意外地骚扰,都引起于氏的痛苦和难过,守着丈夫的一幅大照片,住着黑洞洞的三间老屋,阅尽人间炎凉,直至96岁去世。由于董洪举在工作期间,历经了民国、日伪、共产党多个时期,正是国家处在水深火热的时候,所以,他们被日本鬼子灭了之后也无任何历史资料,同他一起干革命的于培绪等革命者都牺牲了,因此,只能在昌邑县志上看到,当歌颂昌南成立“联庄会”、“自卫队”时言明是开明绅士所为。然而,他浴血奋战,带领勤劳的昌南人民开动了全县第一台洋织布机,能印刷供全省中小学生学习使用的课本,那时兴跑青岛、烟台的马帮,躲战乱,敢闯东北,兴盛一时的金银手工业,能造银元,打制部队肩章,教育、中医药业名震胶东,村村有造炸药、手榴弹、步枪的兵工厂,创造了的戏种有茂腔等,一户有几台手摇纺纱车,女人都会剪窗花,画扑灰画,家家会种菜养蚕,户户养牲畜家禽等,那时,真正是一部跟随董洪举的消失而被时代淹没了的美丽壮观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