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历史与记忆

历史与记忆

 

                      ——在北京一年的点点滴滴之历史感悟篇

一、对于遗址的敬畏

徒步上班,经过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之间。

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荒草遍地,走在坍塌的城墙上面,砖石早已不见,有的只是那寂寞的土堆,还在诉说曾经的辉煌。一个王朝的兴盛和覆灭,仅仅是短短数十年,元代算得上一个短命王朝,但是这个短命王朝,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疆域大帝国。蒙古铁蹄征服了半个世界,横跨欧亚大陆,将东西方文明贯穿、融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元朝建都大都,都城就在现在的北京。从现在的学知桥南到明光桥,这一段横跨蓟门桥,有十里路,但是,堆积成土丘的不过一半,其中的一部分,已经平整成地面,其中一部分被横穿东西的公路所贯通,剩下的保存最完好的就是在蓟门桥南附近,这一段仿古建起了城墙、门洞和石碑,旁边还有几间古建筑,宫殿式的建筑,回廊、栏杆和楹柱是紫灰色的,间以红绿的颜色和花纹,墙是灰砖石砌成,内墙涂以白粉。暗灰色的脊瓦上杂草丛生,甚至长出几棵小树来。历史的沧桑就这里得以伸展和铺陈。

门洞南边是一座面南朝北的古建筑,门外有一个廊亭,廊檐高挑,如鸟翼然。正中悬挂着一块黑色的匾额,上书赭黄色四个大字,风雅长存。左右两侧的楹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为:想当年那段情由未灭如此,下联为:论今日这般光景或者育出。它的对面便是城墙上坐北朝南的蓟门烟树的石碑。向东走,朝阳光芒从城墙垛子上穿过来,将城墙投射在地上,形成一段光阴。难怪,人们常用光阴替代时间,原来,就是从这里来的。光与阴,明暗之间,每日日出日落,千年的时光就这样匆匆流过。谁能敌得过光阴的催老,谁能留得住光阴穿梭,每个人与时间都在进行着一场战争,光阴似箭,射向我们,谁又能躲得过?在与时间的战争和竞赛中,哪怕你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饱学才子,哪怕你是富甲天下、权倾朝野的帝王将相,哪怕你是无惧无畏、顶天立地的旷世英雄,哪怕你是倾国倾城、千娇百媚的盖世红颜,都不过是光阴下的累累白骨,坟茔荒丘。就像这曾经是固若金汤的城墙,不过是今天的荒土一段。

出了城门洞,便立着一个文物保护单位的汉白玉石碑,提醒着现代的人们这一段历史的珍贵,需要我们仰视。这里便是遗址城墙的中间,向南还有一大段,和北边的差不多长度,登上土城墙,松柏森森,两旁荆棘丛生,杂草遍地,时有乌鸦和喜鹊在树丛中聒噪,我一次次登上爬下,就在历史的长河中,将自己掩盖。

而当我走下土堆,看到公路两旁的高楼大厦之时,我的心里突然升起一种悲凉,今日的繁华,未尝不是明日的荒丘遗址,如果,我们再不善待我们的家园,我想,连变成荒丘的机会都不会再有。

二、明城墙随想

今天当我来到明城墙面前时,那巍峨得仰视也不能窥其全貌的城楼,城墙上斑驳破败的城砖,拐角处那苍老得中空的老槐树,那不断随风凋零的花瓣,还有那突然而至的大风,就注定了历史的脚步注定从来就是如此沉重。

中国的历史从来不会让人感到轻松。走过那短短的青砖白石筑成的城墙,走上那层层叠叠台阶,登上那厚重的城墙,八国联军作为胜利者的姿态随手刻下的各国文字,那一个个清晰可见的弹孔,控诉了一段令国人心情沉重和悲哀的耻辱。那是无法遗忘,也无法遗忘的。历史注定就在这时来上那么一顿狂风。吹得我们这些个后来者无法在城墙上安然立足,悠然乐哉。而只能迎着狂风,来告诉历史,我们来了,这段耻辱,我们一起担当。

进入城楼内部,踩在那厚厚的地板和楼梯,我感到了莫名的恐慌和心悸。是什么在影响着我,是什么让我如此不安?作为后辈的我诚惶诚恐,怀着那种敬畏感,一点点拼凑和还原曾经的辉煌和衰败。

忘记过,也曾经丢弃过,但是,历史从来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过去的虽然过去,印迹依然存在,有形的或许已经丢失,但是骨子里的那份精魂,依然会时不时的敲打着我们虚弱的灵魂。那份虚弱,来自对以往的辉煌的固化,而对于耻辱的回避。一个不忘记自己的伤口的民族,才会赢得尊重和未来。

在城楼上,我挺直了腰杆,坚定了脚步,顺着先人的脚步,完成着历史和现代的对接,四面望去,周围的高层建筑鳞次栉比,一个个挺直了腰板,像巨人般俯视着过往。

历史已经过去,未来正在迎来,我们脚踏实地的还是当下。当下的城,当下的路,当下的心,当下的脚步,问一问,我们的腰板挺直了吗?问一问,我们的脚步坚定了吗?

下午两点半,我坐上返程车,到了正阳门箭楼,望着那高耸的城墙和城楼,我心里一下子有了历史的恍惚感,什么是历史?历史曾经就是祖先的当下,历史是祖先对于我们的叮咛,历史就是时代对于过往的追问。叩问着脚下被踩得光滑破碎的青石板,叩问着那高大的门楼和楹柱,叩问着那狂风激荡的苍穹,历史其实不光在一段段城墙上,还在我们的心里,只要心中有魂,眼中有泪,脚下有根,那么,这个民族的车轮就不会走偏,她始终有方向。

三、一山一海总关情

到了十一时又一刻,我进了北海公园北门,北门向南一条窄窄的甬道,两侧篱笆,里面则是幽竹青青,有人惊呼,此莫不是潇湘馆也。确有此意味。

出了一个小门,豁然开朗,一大片水面呈于目前,此正是北海。只不过此时乃寒冬腊月,三九天气,滴水成冰,况此乎。湖面冰冻三尺,时有游人在上面嬉戏,划雪橇,颇有些意味。吾顺着西岸边行边看,遇名胜美景,则不时摄影以记之。西岸最有名之景点乃九龙壁,正反两面皆是九条彩色蟠龙在上,或舞动,或静默,或驾云,或涉水,或吞云,或吐火球,栩栩如生,形态各异。临近水岸,则是五个长亭排列成一溜儿,中间一座乃重檐两层圆顶,左右两侧皆是重檐两层八角,最外两侧则是单层八角,左右呈对称排列,却不在一条直线上,错落有致,名字也是多与水有关,或曰翠,或曰湍。

顺西岸继续前行,行至半路,约十二时左右,忽然雾气上升,远处琼华岛上的白塔,原本清晰,忽然变得模糊朦胧起来,影影绰绰,很不真切,我急切向南走,忽然遇一牌子,上写一行小字,原来向前乃是西门,无法到达彼岸,要去琼华岛,需原路返回,于是,听从指示原路返回,途经九龙壁,又细细观赏一番。顺着东岸,正对东门处,便是一小桥,过了则是牌楼高耸,上去则是那著名的白塔,还有琼华洞,由于另外收费,便远观而已,顺着曲折嶙峋山道,从西边下临湖岸,顺水而行,到了南门,南门乃是正大门,也有一桥,正对着白塔,在其中轴线上,向北望之,葱郁的青松绿意中重檐宫殿层层叠叠,若隐若现。

本想出南门而走,却又怕不能识图,只好返回北门,从北门坐车111路两站后到景山东门,进了景山,才发现景山公园其实并不大,从东向西,中间一片树林,东门侧有一牡丹园,里面都是名贵品种,可惜冬季,只剩下枝子,层层叠叠,可以想见春夏郁郁葱葱之情景。景山乃在树林南面,顺着一条山道徒步攀爬上去,从东向西则是五座亭子,中间一座名曰万春亭,东西两边,皆有两座亭子,建筑格式如出一辙,呈对称分布,就像北海公园岸边的五座亭子一般,这里的山顶竟然也有五座亭子,只是这五座亭子竟不似亭子,倒像是宫殿,四周封闭,像天坛的样式,或是重檐八角,或是重檐圆顶,五座亭子里都有一座佛像,可惜,到现在只有中间的万春亭中还有后来仿制的铜胎镀金佛像,其余四座亭子四门紧闭,皆是空空如也,里面的佛像被英法联军于1900年掠夺而走,历史耻辱由此可见一斑。站在万春亭前,向南望,则是故宫,皇城的高墙城楼尽收眼底,只不过故宫要比景山公园大得多了,向东向西皆是望不到头。景山的建筑中轴线和故宫的中轴线在一条直线上,没有丝毫偏差,南门也是景山公园的正门。建筑皆是坐北向南,在景山东侧有一棵歪脖子古松,下面有两座石碑,还有一块现在的景点介绍牌子,一看才知道,这棵松树便是明思宗崇祯皇帝自缢身亡之地。面对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城下,崇祯皇帝表现出了一个正统之君应有的尊严和骨气,竟拒绝了投降的建议,毅然决定誓死抵抗。城破之日,便是明思宗自绝之时。他死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那些所谓忠心耿耿的大臣们逃得无影无踪。

后来,抗战之时,为凝聚国人士气,在明朝灭亡三百六十年的甲申年,由清朝的曾经的三位翰林遗老为其立碑做传,称颂其宁死不降之志气。碑文虽有过誉,但也是在抗战时期,透出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国之意。

当然,传说只是传说,演变到如今,已经随风而去,但是,那块石碑,那棵古树,依然在警醒着后人。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年的为政者应该深以为戒。

四、宛平沉思

宛平城下,一个个不高的圆鼓鼓的墩子,上面雕刻着文字,都是斑斑血泪,控诉日本鬼子的种种暴行。这就像坟包,又像一个个纪念碑,在记录那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

顺着城墙一路向西,再折向北,宛平城西门的对面便是卢沟桥,只是被围栏围起来了,开始卖票,一段本来供中国人凭吊的历史却也让现在的人也付出一些金钱的代价。这里是不是开放会更好呢?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这是一段历史,一段血泪的记忆,一曲不屈不挠的民族之歌,是亿万同胞的发内内心的呐喊。

我没有进去,远远望了望,算是一次凭吊,一阵风吹过,我肩上的字画外面的报纸脱落下来,我费了好大劲在宛平城下将它们捆绑好。进了宛平城,仿佛来到历史当中,城里步行街上商店林立,一个个仿古建筑,仿佛让我回到了过去那个年代。正值黄昏,残阳如血,我就在宛平城墙下,吃了一碗老北京的名吃卤煮火烧,看着夜幕一点点来临,看到天上挂着一轮弦月,我拖着沉重的步子,穿越了历史的时空才回到人间。

     五、在光影中穿行

住所离工作单位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

每天清晨,若晴好,我便徒步上班。

春夏之交的北京,正是最温和的季节。若没有沙尘或雾霾,就相当完美了。

我走的是学院路,顾名思义,这道路两旁全是大学校园。公路两旁全是绿树,主道和辅道之间有绿树,辅道和人行道之间也有,人行道和校园院墙之间还有。尤其在宽阔的人行道上,两旁的高高的树,站成两排,满眼绿意,靠墙的一侧旁还有灌木和花木,显得错落有致。绿色之间,不时冒出一两棵梧桐或者槐树,粉红的梧桐花、雪白的槐花悄然绽放,又轻轻凋落,送来浓郁芬芳,沁人心脾。

从北向南,阳光从东边射过来。

阳光在绿荫之间流转,顾盼生情,在水泥板铺成的人行道上洒落点点滴滴。我便在这点点滴滴中穿行,眼前也有了点点滴滴的虚幻,心里也有了点点滴滴的感悟。

阳光逐步浓烈起来,柳絮叶随风飘了起来,渐渐弥漫开来,就像一个个闪光的精灵,粘在你的衣服上,钻进你的鼻孔里,你想伸手扑捉它时,它轻巧的一转身,将你抛在身后。

春城无处不飞花,我在空间里写道。有朋友点评,不就是柳絮吗?但我宁愿将它称之为杨花。

街心公园里的花木不少,有紫叶李,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各色花,在绿色中显得格外俏丽。有时候,我不得不停下匆忙的脚步,细细地看看它们,它们也看着我。拍一张照片,将它们收在相册里后,我又匆匆赶路。

相看两不厌,以前不知道啥意思,现在才懂了,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但我难以忘我,我还得行走。

在树荫中穿行,时有微风,一种清凉,由外而内,点染开来,脚步也变得轻盈起来。边走边思,渐渐地,一天的安排,大费周章的文章的字斟句酌,也便在轻盈的脚步中变得明朗。

行走是一种境界,走过了,才知道。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