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走近铁凝

走近铁凝

编者按:本文作者王老师,山东昌邑卜庄人,中国当代文学馆的义务讲解员。

 


本文作者王老师与铁凝主席(右一)在中国当代文学馆合影

                           
         往年的人间四月天已是暖融融舒坦坦,裙裾飞扬了。而今年的这个季节人们还时常裹着冬衣,屋子里甚至比户外更冷清。
 
         4月16日这天,蜷缩在沙发里读着苑茵女士撰写的回忆录《往事重温》———叶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正被她们的故事所打动,忽然手机响起,跳跃出一个熟悉的号码。是文学馆专门负责传达安排接待工作的马薇小姐,她传达给我的内容是:“王老师,明天由作协主席铁凝陪外宾到文学馆展览馆参观,经商定由你来引导讲解。”我很意外地回答:“还是请资历较深的老师讲吧!”犹豫中我不无胆怯。心想,是中国作家协会坐第一把交椅的领导,尤其我对她的钦佩由来已久,能够在强大的男势群体中脱颖而出,更令人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何况有几个我们尊为长辈的讲解员随文学馆开馆便参入其中,在十几年的积累中她们臻熟练达,而自己刚刚踏入文学馆短短几个月,知识浮浅,不胜任在这样的场合出现。在我心里正打鼓时,马薇小姐最后肯定地说:“已商定,你最合适。你多端庄呀!”不是年轻,更不是漂亮,而是端庄。马薇的话语像是击中了我哪根神经,我脱口应允:“好吧!”
 
         难得的机会,多载难逢。铁凝是我可望而不可及的偶像,她的文采朴素缜密,清隽细腻,语言洗练,文笔清丽。她的风采言谈文雅,举止大方,仪表端庄,气质极好。近距离接触铁凝这位成功女人,一共两次。一次是去年在国家大剧院参加少数民族颁奖典礼,铁凝仪表得体,精干而优雅地款款上台致词,为晚会增添了第一道亮丽色彩。另一次是今年4月2号由澳大利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与我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参加的———中澳文学论坛会,同样也是铁凝致词,她那精准的词汇,动听的声音,无一不传达着女强人的魅力。能够亲眼目睹她的风采,见得庐山真面目,对自己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欣慰。
 
         接受了这个任务后,总有一种没有准备好的感觉,反复翻阅着相关讲解的资料,梳理着以往讲解的经验,计算着在规定的时间内着重涉及到哪些内容。说是没有压力那是假话,第二天凌晨三点就毫无睡意,思维开始清醒起来,从着装想到礼仪,从语言想到亲和力。
 
         无论准备的怎样,都要上场。于是,我穿上了与春天协调的银灰色风衣,登上了久违了的高跟鞋,提上了与衣服搭配的手包,略施粉黛,出发了。在等候的时刻,心里还有些局促不安,暗暗对自己要求:宁可少说,不可错说。以礼服人,不失谦逊。
 
         一辆黑色奥迪轿车缓缓停在了文学馆展览馆的门前,第一个下车的正是铁凝,在我们觉得有些清冷的时刻,而铁凝穿着一双黑色打着精致蝴蝶结的高跟皮鞋,瘦削的腿被黑色蕾丝袜包裹,黑色百褶纱裙,黑色丝绸小款上衣镶着白色盆领,一对泛着光亮的珍珠耳钉,一款墨玉镶银边的项链,卷曲略带彩色的新颖发型,眉与唇描绘的不深不浅,不浓不淡,恰到好处,活脱脱一个精致精巧精明的大美女。许多的时候我听过许多女人的心声:“我们在机关工作,不适合佩戴首饰,那样会显得不庄重。我们的工作不允许着装太时尚。”这一时刻,我悠然地想对那些女人道一声:“不要再亏待自己了,爱美是每个女人的天性与权力,美才是永恒的力量。”
 
         我与讲解员的负责人胡嘉已在大厅等候,待铁凝、文学馆馆长吴义勤、办公室纪主任带领挪威汉学家易德波女士及她的两位弟子步入大厅时,我们一一握手,在得知我是今天的讲解员后,铁凝走到我的眼前,亲切和蔼地问我:“你好!怎么称呼你?”我微笑着报出了自己的姓名。自此,铁凝就一直用王老师来称谓我,我心中的拘谨以及顾虑被这位平易近人,没有居高临下的女人一扫而光。因为要等另外几位客人,我们在大厅逗留片刻,铁凝又问我:“你什么时间到文学馆的?是否平时也写点东西?”我不是像对陌生人那样,也不是像站在领导面前,而是有一种和朋友聊天的感觉,很自然地回答她:“我是去年到文学馆的。平时写一些小散文,发在博客上。来文学馆的主要意图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氛围,一个平台,进一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一下生活品位。”她连连点头:“好,太好了,非常好。”我对她久仰,此刻极力想表达一下:“我非常钦佩你的文笔,看过你的小说《飞行酿酒师》,写得何等的机智睿哲。当然还有你的风采。”
 
         接着,铁凝就向我介绍了她身边的外宾:“她是易德波教授,平易的易,道德的德,波浪的波,现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的研究员。她早年翻译过我的许多作品,并正在翻译《金瓶梅》。她致力于秦兆阳的研究,专程将收集和研究秦兆阳的重要资料捐献给文学馆,举行了捐赠仪式后,来参观展览馆,还邀请到了秦兆阳的两个女儿一起参观。”
 
         易德波女士是汉学家,所以没有带翻译,在和谐的气氛中我引领大家走进了展厅,首先对易德波女士介绍:“这个展厅展示的是我们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百年辉煌,涉及到八百多位对中国文学事业有贡献的人物,由于时间关系,只能依你所熟知或是翻译研究过的人物为主。”她欣然同意,并问:“包括当代吗?”我解释:“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为现代,再以后为当代。”
 
         易德波女士对鲁迅很感兴趣,指着鲁迅书屋里的椅子问:“是鲁迅真用过的吗?”在得知是真的后,凝视良久。她或许也知道鲁迅先生就是在这把椅子上,在一个八平米的小屋子里写出了几百万字的拯救民族灵魂,唤起民族意识的不朽篇章,如《野草》、《彷徨》以及杂文。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时不时地溜出家乡话,吴义勤馆长便对着易德波女士说:“你听出来没有?她也是山东人。”易德波女士风趣的接茬:“你们山东人是不是每句话里都带个俺字?俺爹俺娘。”我诚实地承认:“没错。”又不忘套近乎的表白:“我的家乡离莫言的家乡很近。”全场响起一片笑声。
 
         驻足在周作人的画像前,我介绍:“他是鲁迅的弟弟,他的散文洋溢着中国、东洋、西洋,古典及现代的文学素养,在一个时期堪称一绝。”有一位随行人员问:“是鲁迅的亲弟弟吗?是不是还有一个弟弟?”我答道:“是鲁迅的亲弟弟,还有一个叫周建人。”
 
         易德波女士对冰心不陌生,她说读过冰心的一些作品,我顺势赞美:“冰心在诸多的体裁中最钟情散文,一生写过六百六十多篇散文。许多评论家和读者都称冰心的散文,如晶莹的星珠,清香凝露的玫瑰,出水的芙蓉,微风吹拂的春水。”冰心曾对铁凝语重心长地说过:“对于婚姻你要等,不要去找。”这句话只在我自己的心里回旋,没有说出来。
 
         随着我的解说,易德波女士对中国的文学越发兴趣盎然,希望看到沈从文的展览,我详细的介绍了沈从文的《边城》、《中国古代服饰》等作品,还希望她有机会到沈从文的故乡,美丽的湘西去观景。最后我又追加了一句:“当年沈先生追张兆和女士时曾写过这样一首情诗———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我看过许多次数的云,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人生何其有幸,一生能追到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意中人,并倾其一生,厮守到老。易德波女士心领神会地笑了:“这样的话,我们女人愿意听。”
 
         站在文学巨匠巴金的像前,我解说道:“没有巴金就没有今天的文学馆。为了纪念这位文学大师,文学馆所有的大门把手都镶嵌着巴老的手模。”只见易德波女士伸出自己的手掌:“在挪威我也有了自己的手模。”我迅速伸出拇指赞扬了她在本国的了不起。
 
         在文学馆展览馆的版图上,文学从937年抗战到1949年建国,文学是分为三个区域,一是由GCD统治的解放区,二是由国民党统治的国统区,三是由日本统治的沦陷区。当我们步入到解放区的板块时,上方呈现出蓝天白云,侧面是悬式窗户。铁凝兴致勃勃的对易德波女士解释:“毛泽东当年在延安住的是窑洞,这些窗户的样式完全再现了当时的面貌。”易德波女士称赞文学馆很有创意。我借机吟唱起了“解放区的天是蓝蓝的天,解放区的人民是好喜欢”这首脍炙人口的歌,秦兆阳的女儿也附和着唱了起来,她父亲的版块就设在蓝天白云下。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大幅巨画呈现在眼前时,预示着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领地,吴义勤馆长挽起易德波女士的臂膀说:“往前走一步,你就跨越了一个时代。”全场一阵热烈气氛,迎面扑来红彤彤一片,那就是我们常说的红色经典,像《红岩》、《红旗谱》、《红色娘子军》等等,正如毛泽东1956年提出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莫言的板块下,大家驻足良久,欣慰着、自豪着、激动着,我深情地对外宾说:“我们多么希望有更多的像你们这样的翻译家,像翻译莫言作品的古斯塔夫森女士,把我们中国优秀的、有民族特色的作品介绍到世界各国,让世界更多了解古老的东方文明。”外宾们会意地点点头。
 
         最后的高潮,停留在了中国作家协会掌门人的靓照前,我已经意识到,这个时刻我说一句都是多余的,不必在关公面前舞大刀,应该让主人自己说。铁凝指着自己其中一部作品的封面向大家介绍:“这是我爸爸设计的;这是拍成电影获国际奖项的作品。”易德波女士接茬:“我当初翻译你的作品,不是因为你是名人,那时你还没出名,是因为你的作品好。”一个中国作家,一个挪威翻译家,两个国家不曾相识的两个女人,因为文学成为了好朋友。此刻,她们同时回忆起在挪威易德波女士家里吃鹿肉的情景,在场的所有人都被她们之间真挚的友谊感动了。铁凝那种满足感,那种成功感,一览无余地写在了这个与五十六岁年龄不相符的美女才女脸上。
 
         铁凝拿起笔,在我的笔记本上旋即签上了她的名字。“铁凝主席再见!易德波女士再见!朋友们再见!”我与她们一一握别后,满足感、成功感同样写在了我自己的脸上。
 
         昨天是梦,今梦成真。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