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的忙活,心里的那一种燥气不经意的就外露于表,让心能够入定,归于平静也是一种很奢望的事情。 上班离不开电脑,下班回家后一点也不想碰电脑了,原来的游戏早就荒废了,曾经疯狂过,经历过去之后,才发现自己那是在亵渎时间。自从淘宝店不得已被释放后,终于可以找个理由不用熬夜,看帖、钻研电商干货了。学过的东西,就让它慢慢沉淀着吧。
再往前几年,那时候写的东西也多,经常泡论坛,那BBS上也曾闪耀着属于我的光环。曾经号称论坛贴神、财神、水神,那一段时光是我年轻的怀念,也有一帮论坛的朋友,一直到现在。为他们写过、诗过、也歌过,这些个美好我把它一直停留在怀念里,有时候想想,自己都会笑。
现在发现自己除了工作外,唯一钟情的就是读书写字了,也就还有这一兴趣了吧。曾经试过其他的都能放下,像游戏有玩够的时候,不再有瘾。晚上陪孩子学习,我写字,孩子拿着毛笔胡乱的画画,也算是一个熟悉笔、墨、纸张的过程,没有刻意的去纠正。写字的过程中有些小小的感悟,大脑在做这一件事的时候同时能触类到与此道理相关的很多事,也许这才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假如一个人天生就是书法家又怎知书法之事的乐趣,又怎么会有流传下来诸如怀素的“笔冢墨池”、张芝的“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那么多的书法奇趣和典故,它给我们昭示的是一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一件事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育孩子尤其如此,3岁入学,有可能的话一直到大学或者博士、教授,这是二三十年,或者更长的一个时间过程,没有一蹴而就。
喜欢武侠小说,金庸、古龙、梁羽生,还有其他的,他们的江湖中总有那么一个主角,生就练武奇才,偶遇神人隐者指点,忽一行走江湖,就大显身手,说实话,这些都是满足我们一个普通人的武侠梦所虚构出来的人物,哪有那二十岁的毛孩就把那久经江湖的一些大侠们打的服帖?这是作者对理想江湖的一种重新的解读。是把所有武侠爱好者的梦寄托在根本就没有的虚构人物身上,对于我们平凡人来说,也是借助武侠文化的天空作了一次堪称壮举的乌托邦飞翔,更是呈现出人间沧桑和百态的一盘饕餮大餐。
藏书不少,涉猎也比较广泛,不过真正消化的很少,想拿着一本书一直读完、读透,却总是被些凡事耽搁到一半就放下了,又有的时候,读着这一本书,牵涉到与此内容相关的书目,又想赶紧去买来再读,基本上是阶段性的选择。还有些很专业的研究性的,越读越枯燥,看着后面,忘着前面,合上书脑中的记忆也很少。有的时候又觉得自己读那么多的书有什么用?
苏轼有一首诗: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这是苏轼写给朋友董传的一首留别诗,董传当时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也许这首诗引经据典的让我们晦涩难懂,但是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是我们都都非常熟悉的。它说明了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也可以用来赞美的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孔子的弟子颜回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曾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董传虽然人穷衣破,却依然有着“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的我行我素。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
所以说读书志在培养我们的“气”,个人的气质,民族的气节,都在于这一个“气”字。《朱子家训》里的“读书志在圣贤”也是说读圣贤书的目的在于学习圣贤的行为,而不仅仅是为了书中的“黄金屋”和“颜如玉”。
中医里也有对于“气”的阐述:气对人体有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的作用。有气,人体才可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有气,人体才会保持温暖的体温;有气,人体才可以保卫自己不受病邪的侵袭;有气,人体才能守护住津液、血液、精液等精微物质不致任意流失。
有时间还得多读点书,只要是好的书都行,这是能守卫人心灵精神世界的最后一抔乐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