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飘起了鹅毛大雪,年的脚步一天天走近,许多关于年的温馨记忆随漫天的飞雪一起飘落心头。曾几何时,贴年画、挂灯笼、年夜饭、放鞭炮、拜年、走亲戚,是国人过春节时必不可少的内容, 特别是那些五彩缤纷、内容丰富的年画 曾给人们留下过多少鲜活、美好的记忆!
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还相当清苦,过年在我们这些孩子眼里很神圣,它意味着能吃上平时很少吃到的美味,如白面馒头、白菜肉馅的饺子、几条咸鱼,我甚至还能吃到几片肥猪肉,有一次,我偷吃了母亲用肥肉榨出的猪油,那是准备过年炒菜用的,满满的用小坛子盛着,我每天都忍不住掀开碗柜去看看,终于没能抵住诱惑,我挖了一小勺子白白的猪油,抹在玉米面窝头上,真香啊,看着满满的一坛子猪油被我一天天掏成了防空洞,母亲狠狠地朝着我的屁股就是一巴掌,“偷油事件”自此再没发生过。
在幼年的记忆中,过年时除了吃之外,莫过于穿上母亲不知忙碌了多少个夜晚赶做的新衣新鞋,睡眼惺忪的打扮一新,跟着大人去拜年,窗外的鞭炮噼噼啪啪响成一片,而我跟着大人到处转悠的真正目的却是为了看看人家墙上各种好看的年画。那时候,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十分贫乏,临近年关,各家各户会分到一张领袖像,如毛泽东、周恩来、华国锋等,人们会虔诚的张贴在家里醒目的位置,而对于一个孩子眼里的年画世界,当然不止这些,我喜欢跟着大人沿小龙河岸去赶年集,集市上的年画真多呀,满满的摆满了道路两旁,我的眼睛立刻被那花花绿绿的年画吸引住了,年画的内容丰富:有代表喜庆、吉祥富贵的传统木板年画如“福禄寿星”“年年有余” “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有花鸟、名胜古迹、人物故事四条屏,如“四季花鸟”、“十大元帅”、“天仙配“、“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武松打虎”、 “黛玉葬花”、等,还有一些戏曲样板戏剧照,如 《沙家浜》、《杜鹃山》、《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高举红灯的李铁梅,穿着虎皮夹袄的杨子荣,以及脖子上绕了条白毛巾的游击队长柯湘……这些形象已经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母亲每年必买一张“猛虎下山”的年画贴在门旁,据说能辟邪,还有大概看重的是那种震撼人心的气势。那时,赶集的人们一项重要的采购内容就是买几张心仪的年画装扮清扫干净的家。
农村的土坯房的四壁,经过一年的烟熏火燎,早已颜面灰黑,母亲就用报纸糊起来,再选择适当位置贴上精心挑选的年画,色泽鲜艳的年画一下子将原本冷清的屋子装点得喜气洋洋,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一张小小的年画,寄托着人们多少美好的希冀,给清苦的日子带来了多少亮丽的色彩!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画和许多传统民间文化一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日益充盈的物质文化生活冲淡了过去清苦日子里浓浓的年味,年画这一中国老百姓曾经最喜闻乐见和富有生活情趣的艺术形式已经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旧时过年买年画、贴年画的习俗也逐渐成为一段尘封的历史,但暖暖的年画伴随我走过的那些清苦快乐的日子,那种亲切温馨的感觉 ,早已成为我一生中一段永难磨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