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含饴弄孙之乐

含饴弄孙之乐

含饴弄孙之乐

□刘景贤

前些年,做爷爷还是一个遥远的梦,如今好梦成真,真的“荣升”爷爷了。

打从儿子迎娶后就盼着添丁增口,孙女小格格的出生,为我们增添了无限情趣,简直就是两家人的“大玩具”,对我来说晚年生活的天伦之乐唯此是享,大有含饴弄孙,不复理家政”之态

可不是嘛,像我这般视写如命的人,居然不事正业,几近荒废。试举小例,前些时正编校广电志,几天时间却只字未动。刚打开微机,听到孙女动静,没心了,赶紧抱起来,放下孩子回到微机前,干啥来?不知道。孙女笑了,心里痒痒,哭了,心里着急。还是亲家顾全大局,将孩子接回城里,这才安下心来动笔。看来城里人就比乡下人脑子好使,要不都想进城呢,呵呵……。

都说现在的孩子掉进福窝里,真不假。这福除了生活质量提高外,隔代亲是其重要根由。隔代亲是传统,天下祖辈们不须约定也会俗成的自然行动,而今物质富足,堪称现象了。

对于这种现象,其利弊各路方家多有著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怎么说,在我这里根深蒂固,做了爷爷才能隔代亲的内涵。

    老朽命不济,生下来就没见过爷爷、奶奶、姥爷、姥娘的面,我的儿子也没见过他爷爷的面,早时生活困难,医疗条件非同今日,在人的寿命上残酷体现着。现在孙女命全,我们四个老同志活蹦乱跳,即便像我这么“苦大仇深”的形象,也是“精神如猴体如牛”,好不快哉。毋须置疑,我的子辈没有得到像我呵护孙女这般待遇,除了当时年富力强的工作年龄段和生活条件外,还是隔代亲所致。每当儿子提及此,我当然会有理由一大堆:那时有这生活条件吗?那时神九上天了吗?那时我有这么老吗?后边这句倒是真的说了实话,老了才会出现隔代亲现象。

 小天使,去新疆还是出访巴基斯坦?(格格六个月

    

    隔代亲是人类独有的现象,本质上说是老对小的情感依恋和不自觉的精神安抚,是血脉延续的自然期求,也是一把年纪之人对寂寞心态的调理。当然,要理性对待隔代亲,以利孩子的成长,不过这等重任主要靠孩子的父母来完成,孩子父母一代的文化,更接近社会进步的一面,有利于教育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宜于将来适应环境,融入社会。
     有的年轻人经常在电视上、网上讲如何教育孩子,老年人不要陷于溺爱的漩涡。我就很不以为然。我想问你懂老年人的感受吗?你……不和你生气了,等到了我这把年纪你就会明白。

     不服归不服,实践证明,儿女辈比我们这代人会带孩子,他们掌握的有关知识比我们全面。我们仅仅是本能的呵护。呵护是一部书,读不完的书,是一种执着的、顽固的需要不断完善和追加的心血和感情投资。至少我认为这样做是积极的——

隔代亲可以刺激社会消费。孩子需要什么,老人要勤于观察,虽咿呀学语阶段还不会要东西,但你要读懂,消费市场应有尽有,那价格就冲你要星摘星的心态定的,一般会慨然接受,爱谁谁。这就是天下祖辈们的心态,堪比老有所为,废物利用。

    隔代亲可以激发学习热情。缺乏知识没关系,找老师:书里找,网上查;少儿节目盯着看,看完还要传达到全家人民,必要时要求复述。孩子耍玩具,要针对性的当好绿叶,如孙女要玩小鼓了,你最好来一段《打起手鼓唱起歌》,虽然一句不在调上,反正孙女高兴就行。买了闪光电声鼓玩具,一看到鼓槌马上想到董湘昆老先生的京东大鼓,慌不迭的对《送女上大学》进行移植改词,这倒是我的专业之长:“火红的太阳刚出山朝霞铺满了半边天公路上走过来人两个呀一个小格格,一个老景贤。刘老汉今年有五十多岁呀后跟他的孙女刘卓然……

    格格刚会坐,我就向全家倡议,都说普通话。临时抱佛脚实在是任重道远,我的普通话是母语加南腔北调,实在不好听。老伴儿比我也差不到哪去,还直想跟着《新闻联播》学。儿子在潍坊上学上的,一口半生不熟的潍县腔,也不咋地。还数儿媳这学院派靠谱,不过她是修韩语的,难免有点高丽味。全家“撇腔”一阵,自感不是这方面人才,罢了,除了由普通话最好的儿媳启蒙之外,还是把希望寄予幼儿园吧。

为了孙女健康成长,差点练成“文武全才”。我们的民族是非常优秀的族群,我在想,一些知识和本领难道要等到用时再学吗?我希望我的孙女不要重蹈我们这辈人的覆辙。

隔代亲可以和睦家庭,心身舒畅;可以光大尊老爱幼传统,增强责任感;可以吃苦耐劳,乐此不疲……经常因俗务劳累板着个脸的人,一见到孙女,皱纹都会舒展,甚至一泡尿撒到身上都美得像啥似的,这就是老人常说的“狗养的狗亲,猫养的猫亲,一窝皮胡子不嫌骚”。儿女有了孩子就是大人了,看到我们,他们也会想到小时候自己的祖辈如何呵护自己,更加行以孝道。老伴儿手术后,儿媳经常在孙女睡了的时间,坐到老伴儿床上陪着说说话,让康复中的婆婆有个好心情。上行下效,我们的传统会世代传承。

含饴弄孙,其乐无穷。还没做爷爷、姥爷的朋友先馋着,等你做了就尽情享受吧。祝福大家。

       ,“小媳妇”真俊。(格格八个月)

 

(2012.9.25于绸乡草堂)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