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风马牛也相及——牛马精神杂谈

风马牛也相及——牛马精神杂谈

            风马牛 也相及
         ——牛马精神杂谈

   “风马牛不相及”,讲的是一个古老的故事。故事出自《左传·僖公四年》,楚王派使者对率兵前来攻打楚国的齐桓公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本意是说齐楚两地相距非常遥远,就是牛马走失了也跑不到对方那里去。于是,便有了“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成语,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现实生活中,牛与马相提并论的,也的确不多。常见的仅有“牛马”,是指为生活所迫受人驱使,从事艰苦劳动的人。如“当牛做马”。臧克家的著名诗作《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诗中刻画的“老马”形象,就是典型的旧社会劳苦大众忍辱负重、饱受奴役的生动画像。至于“牛头不对马嘴”,其意思和“风马牛不相及”差不多。
   其实,牛马不相提并论,这说起来倒也情有可原。原因何哉?
马,英姿勃勃,潇洒飘逸;牛,老气横秋,其貌不扬。马,驰骋如飞,一日千里,快可追风;牛,行动迟缓,慢条斯理,老牛拉破车——慢腾腾。马,刚烈狂野,雄健鹰扬,有“龙马精神”的美誉;牛,倔强,认死理,还有点自负,背着“牛气哄哄”、“吹牛”、“犟牛”、“牛脾气”的骂名。
   马,备受世人赞誉宠爱,咏马写马画马玩马者众矣,灿若星辰,枚不胜数。诸如《塞翁失马》、《伯乐相马》的故事等。文起八代之衰的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写过著名的《马说》,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著名论断,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当然,这里的马,指的是人才。一代枭雄魏武帝曹操在《龟虽寿》中吟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中的“老骥”,指的是胸怀雄心壮志的“烈士”,也就是作者自况。历代画马的丹青高手比比皆是,如唐代韩干、曹霸,元代赵孟頫,清代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现代国画大师徐悲鸿等等,题材多为《八骏图》等,郎世宁还画有《百骏图》,都是国之瑰宝,珍藏在故宫博物院。历代帝王豪杰爱马者,当以战国周穆王和唐太宗李世民最为著名。周穆王的八匹骏马,成为历代吟咏画写的题材,著名的有柳宗元的《观八骏图说》、李观的《周穆王八骏图序》,白居易的长诗《八骏图》,元稹的《八骏图》、《望云骓马》,以及历代名画《八骏图》等。当然,元白诗更多的是对周穆王玩物丧志,驾驭骏马到处游乐,朝政荒废的讽谏。李世民还把他心爱的六匹宝马的形象雕刻在他的陵墓昭陵上,是为《昭陵六骏》,是著名的国宝级文物,彰显了一个马上皇帝、旷世明君文韬武略的情怀。名人坐骑,除了周穆王的八骏和李世民的昭陵六骏,还有被汉武帝誉为“天马”的汗血马,楚霸王项羽的乌骓马,吕布、关羽的赤兔马,秦琼的黄骠马等,也都蜚声马界,名扬天下。马,真可谓威风八面,神采飞扬,出尽了风头。
   其实,牛比马一点也不差。汉语词典里就有不少关于牛的褒义词。例如:“牛刀”,比喻大才能、大本领。说人有很大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称作“牛刀小试”。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称为“杀鸡焉用牛刀”。称人厉害、有本事,叫“最牛”、“真牛”。称人力量大,叫做“九牛二虎”之力。还有“牛鼻子”,比喻事物的关键或要害。“执牛耳”,古代称盟主;现在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等等,不一而足。
   牛有许多优秀品质,值得褒扬。它身上体现出的许多可贵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牛,忍辱负重,吃苦耐劳,是典型中国劳动人民的象征。鲁迅先生称赞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并甘愿俯首帖耳做人民大众的“牛”。牛,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憨厚诚实,做事认真,不耍奸使滑,耕地拉车从不松套。这些优秀品质,就是为人们所称道的的“老黄牛”精神。在争名夺利日趋激烈的浮躁世风下,这种“老黄牛”精神更需要弘扬光大!
   牛,不计名利,默默耕耘,不求回报,无私奉献。唐代名相李纲在《病牛》诗中吟道“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作者以病牛自喻,托物言志,抒发了忍辱负重、志在众生、别无他求的高尚情怀。鲁迅先生诗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活用齐景公口衔缰绳装作牛,让儿子骑着玩儿的“孺子牛”典故,化腐朽为神奇,表达了先生甘为人民大众俯首做牛、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这就是宝贵的“孺子牛”精神。毛泽东主席对这种“孺子牛”精神给与了极高的评价。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臧克家在《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一诗中,也高度赞扬了鲁迅的这种甘愿给人民做牛马的精神,诗中写道:“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当今市场经济时代,物欲横流,唯利是图之风泛滥,这种甘于奉献的“孺子牛”精神,显得尤为难能可贵,特别值得大力提倡。
   牛,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说的就是牛的无所畏惧、敢拼敢闯的秉性。马被用于战争,驰骋疆场,但它只是将士的坐骑,或者是驾驶战车,并不能亲自杀敌。而牛在古代曾是战争利器,被用于排兵布阵,英勇杀敌,利用的正是牛的这种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勇猛精神。北宋杨六郎巧摆“牤牛阵”,杀死杀伤十万辽兵,大获全胜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仍活跃在戏曲评书说唱舞台上,河北武清县尚存当年鏖战的古战场“牛镇”的村庄。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将军田横曾有使用“火牛阵”大败燕军的战例。对牛情有独钟的西班牙人,也曾有使用火牛破敌的记载。可见牛的勇敢,很早以前就被中外古人所认识和利用了。
   牛,还具有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诗人臧克家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老黄牛》),与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谓异曲同工,诗人以老牛自况,表现了珍惜时光,时不我待的的紧迫感和自警自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积极人生态度,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实现了“莫道桑榆晚,红霞尚满天”、“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精彩人生“黄昏”。相比那些晚年无所作为,终日悲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消极人生态度,可谓天壤之别。
   牛,还是兴旺发达的象征。正因为牛兢兢业业,勤劳苦干,所以它寓意事业兴旺,财源不断。美国的金融证券中心华尔街的显要位置,就赫然矗立着一头庞大的铜牛塑像,身长五米,重达六吨多,喻意只要铜牛在,股市就永保“牛市”,已成为华尔街的标志。许多企业在门前设置牛的雕塑,不少老板甚至党政官员,在办公室里摆放牛造像,以求吉利。股市利好称作“牛市”,是全世界通用的股市术语。可见不只是中国,牛在全球都是深受欢迎的。
   牛不光能耕地拉车,既能上阵杀敌,还能当坐骑。当年老子就是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在终南山传授《道德经》,名震天下。孙膑骑的也是大青牛。就连神仙也喜欢骑牛,太上老君的坐骑就是牛,《西游记》中的青牛精就是太上老君的坐骑,武艺高强,好生了得,连大闹天宫、神通广大的孙大圣都不是它的对手。这说明,牛这一缓慢稳健的个性,颇有点仙风道骨,得到一些高人的赏识,也就不足为怪了。
   牛的形象,同样得到了历代画家的青睐。唐代著名宰相、大画家韩滉,以擅长画牛著称于世,与以画马著称的韩干齐名,并成为“牛马二韩”。韩滉的代表作《五牛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国宝级珍贵文物,寓意牛强健有力,辛勤耕耘,含有鼓励农耕的意义。画中五头牛筋骨毕现,神态各异,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古代画论家赞其“曲尽其妙”。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为其题跋曰“神气磊落,希世明笔”。南宋大诗人陆放翁称赞韩滉画牛:“每见村童牧牛于风林烟草之间,便觉身在画中,遂起辞官归里之望”。其艺术魅力可见一斑。如果不是对牛十分喜爱,观察细致,认识深刻,是绝对画不出《五牛图》这样的绘画神品的。
   总而言之,马有马的特点,牛有牛的个性;马有马的神采,牛有牛的精神。它们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各有千秋,各有所长,当然也各有缺点和不足。我们不可厚马薄牛,抑或厚牛薄马。理应摒弃它们身上的毛病,汲取学习它们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争当“千里马”;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甘做“老黄牛”和“孺子牛”。真正弘扬“牛马精神”,不待扬鞭自奋蹄,为社会民生奉献我们的勤劳和智慧,这才是应有的积极人生观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2012年9月10日于淡远庐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