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一怀寄月明
我是一个爱好宽泛的人,既钟情山水林泉、花鸟虫鱼等自然景物,亦迷恋庙宇寺观、亭台楼阁等名胜古迹,还醉心于诗文戏曲、书画古玩等文学艺术,但最令我沉醉销魂的,却是那浩瀚夜空的一轮明月。
我的故乡人称月亮不叫月亮,而是叫“月明”。月明之于月亮而言,我以为更见韵致,别有一番味道。一个“明”字,尽显月之空灵澄澈;而“亮”字,则太直白耀眼,缺乏韵味。
月于我有着一份别样的情怀。怜爱?眷恋?沉醉?痴迷?忘情?似乎是某一种,又似乎兼而有之,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剪不断,理还乱”。很早就想写点关于月的文字,却迟迟没有动笔,正是缘于这种难以名状的情怀。
小时候喜欢月明,是因为她的那份明亮。那时乡村没有电灯,倘若无月之夜,到处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胆小的孩子连大门都不敢出。而月明之夜则不同,尤其是满月,明亮晃眼,不敢直视,把天地映照得如同白昼。孩子们乘着月色在生产队的场院里捉迷藏,或以壕沟当做楚河汉界,与邻队、邻村的孩子“开火”。在那个缺衣少食、物质匮乏、文化更为贫穷的年代,这就是孩子们最奢侈的娱乐生活了。而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那些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更令孩提时期的我着迷,而又百思不得其解,幻想着哪一天自己插上翅膀,抑或骑着天马、驾着云彩,飞到月宫去探个究竟。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月明的感情、认识也渐次变化,由喜欢而爱怜,由眷恋而醉心,由痴迷而忘情。
春夏秋冬的月明,性情不同,各具神韵。
春天的月明,显现的是一种温婉娴静的“柔美”。她柔柔的,温和、静谧、纯净,极像初恋的情人,情意缱绻,特别惹人爱怜,令人遐思。难怪唐人张九龄看到春月当空,不觉油然想起了远在天涯的情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望月怀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堪称描写春月的杰作,一轮皎洁的明月倩影在诗中反复出现了十六次,婉转缠绵,一唱三叹,醉人心魄,令人销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亮相便不同凡响,皓月当空,风起潮涌,浮光跃金,江天澄澈。这不由得使人联想起“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佳境。“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天一色,人月交融,置身此境,物我两忘,不知今夕何夕,且消受这无边月色吧。“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睹月思人,情寄明月,此情此景,与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伴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望有寄》)有异曲同工之妙。王维笔下的春月卓尔不群,语出惊人:“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春夜寂寂,山月空灵,惊得鸟儿鸣叫着飞向远处。以动写静,妙不可言。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与《鸟鸣涧》笔法如出一辙,但写的是初夏时节的明月。曹操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又是另一番境界,绝非同日而语。
夏天的月明别有一番风韵,流露出的是那种“朦胧美”。你看她湿漉漉的,像刚出浴的美人儿,仿佛能拧出水来,昏黄、迷蒙、润泽、缠绵,又恰似微醺,有些醉眼迷离。这大概是因了夏季湿度大,空气透明度低的缘故吧。
描写夏月的文章很多,最令我沉醉的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教中学语文时,没讲到这一课,我便眉飞色舞,如痴如醉,不能自已。夏夜的荷塘,月色溶溶,月色、水光、荷姿、树影交织交融,如梦如幻,如诗如画,又如曼妙的音乐,置身其间,犹如喝了一壶香醇的陈年老酒,不,这样的意境应该喝法兰西酿造的上好的葡萄美酒才够品位,才更浪漫,才更有韵味。你还有什么烦恼、什么心事不能释怀的呢?
一提到夏月,鲁迅的小说《故乡》和《社戏》中的画面便不由得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他在《故乡》中回忆少年闰土时写道:“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银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念中学时的这篇课文,其他的都忘了,唯独月下的这一场景印象特别深刻,像刀刻在脑海里一般,经久难忘。《社戏》中描写年少好玩儿的迅哥和小伙伴儿们,乘着月色划船去赵庄看戏,“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回来的途中到田里偷吃罗汉豆,一边是老六一家的,一边是阿发家的,当双喜问阿发偷谁家的时,“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来回地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家的罢,我家的大得多呢。’”这是多么生动、多么有趣、多么迷人的一幕啊!
童心无邪,童言无忌。阿发的天真善良,每每感动着我,把我引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那时没有别的好玩的,也没有什么家庭作业,便趁着月光抠截柳龟(蝉的幼虫),捕瞎眼碰(一种甲壳虫),掏鸟窝,藏摸胡(捉迷藏),倒也兴趣盎然,其乐陶陶。直到玩累了,便到在场院里乘凉的大人身边躺着,一边听故事,一边看月亮、数星星,耳边回响着“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优美的旋律伴我渐渐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常常梦见腾云驾雾飞到月明上,看玉兔捣药、牛郎放牛、天兵天将什么的,却从未梦见过嫦娥织女长什么样子,至今想来还有点遗憾。
后来中学毕业后从乡村来到城里读书、工作,因为城区高楼林立,灯火通明,想看月明便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更多的便成了对故乡往事的回忆,并且特别喜欢刘欢演唱的《弯弯的月亮》。那遥远的夜空、弯弯的月亮、弯弯的小桥、弯弯的小船,童年的阿娇、古老的歌谣、弯弯的河水、弯弯的忧伤,优美的旋律、童话般的意境以及那一缕淡淡的忧伤,深深地叩击我心灵深处那份恼人的乡愁。
岁月如梭,转眼人过中年。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飞天登月已不再是梦想,神九探月,天宫对接,太空漫步,圆了炎黄子孙几千年的飞天探月之梦。“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真的变成了现实,作为龙的传人,由衷地感到自豪和骄傲!
秋月,冰清玉洁,玲珑剔透,更是别具风神,展示的是一种“完美”,这也是我最钟情的。她凉凉的,溶溶的,清爽、明朗、澄澈、空灵。“月光如水水如天”,就是对秋月很好的写照。人们常常说“春花秋月”、“花好月圆”,把娇美的花儿与秋月相提并论、并驾齐驱,足以说明秋月的无穷魅力与不同凡响。特别是中秋月,月到中秋分外圆,更是寄赋予了秋月丰富的文化内涵,寄托着无尽的乡愁、相思,千百年来得到了文人墨客的特别垂青眷顾,吟咏秋月的诗文浩如烟海,名篇佳句俯拾即是。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同是天上一轮月,缘何故乡月最明?这是因为诗人将浓浓的乡愁、乡思、乡情全部寄托在这一轮明月里了。王建的《十五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秋思即愁思也,抒发的同样是乡愁抑或相思。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说得更直白,由床前月光而望月思乡,不事铺垫,不事雕琢,自然亲切,。有两副赏月的楹联别出心裁,饶有趣味,在这里拿来共赏。一副是“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故乡甜。”另一副是“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最为人们所称道的中秋月,当属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仲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诗人最后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成为咏月的千古绝唱。而宋代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百万,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境界空灵奇幻,情怀豪迈飘逸,古人赞曰“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歌头》犹有尘心。”的确不为过誉。
秋天月明之夜,最好一个人到江河湖海岸边高处赏月,月光如水水如天,水天一色,可以望月思乡怀远,可以对月发奇思异想,也可以什么也不想,静静地独自消受这一天明亮皎洁的月色,一个人独自拥有整个浩瀚的夜空和无边的月色,你会觉得自己已经融入这片澄澈空明之中,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不知今夕何夕,怎一个“妙处难与君说”了得。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啊!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人生享受啊!
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在云南丽江看到的那一轮秋月。由于地处高原,周围到处是原始森林,空气透明,因此夜空特别高远,特别清澈,瓦蓝瓦蓝的,没有一丝云彩,那一轮满月就镶嵌在高高的夜空,一尘不染,明澈空灵,就想x光一样,洞彻你的五脏六腑,直达你的内心世界,透视你的精神灵魂。在这样的一轮明月照射之下,你的心灵会特别的虔诚,内心就想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没有一丝杂念。你会对着明月自我审判自己,如果做过错事,或者有什么私心杂念、非分之想,你会感到无地自容,虽然周围没有任何人监视你。同样,你会虔诚的祈祷上苍饶恕你,并向苍天发誓,让明月见证你的彻底悔改之心。这样的月明,就像一面富有无边法力的镜子,任何东西都逃不过她的法眼。
冬天的月明,则是另一种格调,她高旷森寒,冰冷彻骨,清冽苍茫,更像一位冷美人儿,体现出的是一种“凄美”。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活画出了冬月的气势和风骨。尤其是有积雪的月夜,凛冽的寒风将月轮擦拭的雪亮雪亮的,寒光逼人,在皑皑白雪的映照下,分外皎洁寒彻,空旷荒寂。自古以来,梅花、冰雪就与明月有不解之缘,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谢灵运的《岁暮》“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是描写雪月的千古名句,为锺荣《诗品》和历代文人所称道,笔者亦甚爱之。诸如宋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梅花擎雪影,和月度疏篱”等等,都是描写冬月梅雪的名句,风神独具,颇见风骨意境。
月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独特的文化象征意味,尤其是中国传统文人,更是对月情有独钟。具有人统计,全唐诗50386首,就用了11055个“月”字,平均5首出现一个。诗仙李白更是对月宠爱有加,今存李白诗1166首,月字就出现了523次,几乎每两首用一个月字。由此可见,月在中国文人尤其是诗人心目中的独特位置,对月的别样情怀!这是因为,普天之下共享一轮明月,她是连接沟通两地之间亲朋情感的桥梁纽带,是抒情遣意的最佳意象,况且月又有阴晴圆缺,更赋予了月不同的情感色彩,意象独特,意蕴丰富,所以成为人们抒情表意的对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环境,对月的感受也有所不同。
李白、王维更多的是把月当做故交、朋友。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在这里,诗人显然把月当做知己朋友,邀其共饮以慰孤寂,体现了李白浪漫旷达、出尘绝俗的高洁情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酬张少府》“松风吹解带,明月照弹琴。”明月就像一位故交老友不知不觉的来陪伴诗人,流露出诗人淡泊出世的超然心态。
而宋人吕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圆还亏。暂圆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和李冶的《明月夜留别》“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毋庸置疑,在这两首诗词里,月则代表情人或者是亲人。云南弥渡民歌《小河淌水》是一首旷世情歌,“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象月亮天上走,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更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
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里的明月则成为爱情的见证者。
南唐后主李煜当皇帝时沉迷酒色,醉生梦死,他心目中的弯月是美人的黛眉,圆月是佳丽的姣容;亡国被囚后,他眼中的月则多是残月,充满了凄冷、哀怨和绝望。《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一弯平平常常司空见惯的缺月,却勾起了后主的亡国之痛,所以他在《虞美人》中发出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叹。宋代大词人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成为抒发离情别绪脍炙人口的经典佳句而被世人津津乐道,传颂千年而不衰。正因为月寄托诸情,易伤感,故宋代才女李清照的诗词极少涉及月。但她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却是匠心独运,她和身在他乡的情人都把相思之情寄于明月,睹月思人,愁绪缠绕心头,挥之不去,“剪不断,理还乱”,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范仲淹则更是望月兴叹:“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对明月唯恐避之不及。
还有水中月,比喻事物可望不可及,也比喻事物真假难辨。童话《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就饶有风趣,小猴子的天真顽皮非常可爱。电视剧《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比喻宝玉和黛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这就注定了宝黛爱情必定是一场悲剧,无果而终。歌曲《雾里看花》“雾里看花,水中弯望月,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天上的月在水里,而水里的月则在天上,真假难辨,莫衷一是,实在是纠缠不清,所以必须要有一双慧眼,必须要保持头脑清醒,方能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明辨是非曲直。
谈到明月就不能不提扬州,因为扬州的一轮明月因唐代诗人杜牧和杨凝的吟咏而名扬天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秋夜,清风徐徐,月色朗朗,遥想友人伫立桥上,衣袂飘飘,箫声幽咽,如泣如诉,氤氲飘渺于溶溶水光月色之间,浓浓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而杨凝的《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更是让古往今来无数骚人墨客为之倾倒痴狂,以致“二分明月”成了扬州的代名词,成为扬州的著名名片,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赏月怀古,寻觅自己心仪的那轮明月。
时光荏苒,流年似水。许多东西随着岁月的流逝渐行渐远,以至烟消云散,了无痕迹。但我喜欢月、迷恋月却却痴心不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悬于心头的那一轮明月愈发皎洁明净,愈发刻骨铭心。惟愿与明月清风相伴此生,让澄澈空灵的月色弥满我的心房,让皎洁明净的月光照亮我的魂灵。
2012年7月23日雨中于淡远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