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没有耕耘的收获

没有耕耘的收获

   
常言道:“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可是,在每年的春天里,我都会去收获不用耕耘、不用播种、不用施肥灌溉的成果,只要走进春风吹拂的田野,弯弯腰,动动手,就会采挖到各种各样时鲜的野菜,择去枯叶,洗去尘土,端上饭桌,让家庭弥漫野菜的清香。
    回想少年时代,下午放学以后,几个好友相约,挎起用棉槐条子编成的“架筐”,手拿铲刀,簇拥着嬉闹着,奔向村外,弯着腰,顺着路边、沟渠搜寻,从南到西,从西到北,每次都绕着村周围的田地转大半个圈,挖的野菜多数是喂猪、鸡、兔子的,有苦菜、蒲公英、野茄子、萋萋毛、燕子尾、芙子苗、车车菜、苣苣菜等,要是喂羊,挖的种类还要多。待到日落西山,小伙伴们带着满筐的“战利品”和满身的尘土回家,常有邻居的老奶奶坐等在胡同头,向我们讨要苦菜、苣苣菜吃,这都是典型的苦味菜,每次挖的很少,也就是一把多点儿,当时我就想,有什么好吃头?那,尽着您挑吧!老奶奶也就微笑着不客气地满筐里翻拣,看那眼神,像得了什么宝贝似的。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农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速效混合饲料应有尽有,很少有人再去挖野菜喂养家畜家禽了。挖野菜反而成了城里人的“时尚”,也许是人们吃腻了高油脂高蛋白的食品,越来越倾向“吃素”,也许是人们谈“毒”色变,对各种所谓的“绿色食品”难以信任,只相信自己亲手收获的“纯天然食品”,亦或是厌倦了从住家到工作单位“两点一线”的枯燥乏味的生活,近几年来,不少“白领”在周末或节假日,或乘车,或单骑,或徒步,到城外沐浴春风,享受阳光,观赏绿叶鲜花,把心中的郁闷和不快尽情抛撒,休闲之余,还会把一大袋野菜带回家,与家人共享“山野美味”。
   我的家乡在渤海莱州湾南岸的昌潍平原,正月十五前后,大地回春,冰雪消融,大约两三指深的土层开始解冻,那些熬过寒冬残存着两片半绿细叶的荠菜,慢慢苏醒变绿,把铲子竖直挖下去,尽可能深地挖出白根,回家择洗干净,可以蘸甜酱生吃,可以做汤,可以调韭菜鸡蛋包饺子,既鲜嫩又清肠祛火,荠菜可以陆陆续续吃到三四月间,待到长了骨朵,就老了。其实吃荠菜不到一个月,苦菜、蒲公英就露头了,苦菜、蒲公英还有稍晚一点的苣苣菜就逐渐代替荠菜,称为桌上的珍馐。苦味菜往往有清热解毒之效,常言道“良药苦口”,不过现在吃起来,感觉苦菜不是很苦,而是很清凉,好像心里早已经渴望这种不香不甜的味道 。也许人们阅历深了,对事物的识别标准和好恶就会有所变化,或者是想体验一下自己曾经刻意回避的一些感受。不然,为什么小孩子都愿意吃香甜可口的东西,而只有中老年人才“以苦为乐”呢?
   在靠近莱州湾的广袤滩涂上,生长着一种耐盐碱的黄须菜,五六月间可食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饥荒时期,黄须菜和黄须菜种子救了不少当地百姓,北海滩涂被称为当地人的“天然菜地、天然粮仓”。时过境迁,黄须菜因其百分之百“无公害”而身价倍增,凉拌黄须菜、黄须菜包子成了昌邑的“代表菜”,晒干后装箱的黄须菜更是“远走高飞”,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野菜向人类奉献却不需要人类的关怀,她只报答大地,尽微薄之力为大地添上一丝新绿,献上一朵小花。人类如果学会感恩,那就感谢大地的恩赐,爱护大地吧!只要有土地,人类就有无数的不需耕耘的收获,就有无尽的赖以生存的资源,生命就会生生不息。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