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偶拾(五)
□刘景贤
环渤海开发,昌邑又添一景,众趋之若鹜,余亦然。沿海百姓,勤劳智慧,不乏幽默,故多有调侃笑话,随记而享。
◇飞去来兮
昔茫滩,今开发,煞是壮观。某新建园区正开发未及植绿,唯原有岸柳一株笑傲黄西(龙须菜)丛中,树顶一蝉占滩为王早起晚睡唱海风。一日,车间封顶燃放鞭炮,蝉受惊吓,一阵鸣奔而去。项目经理不无惋惜:此景将去,何以为伴?有驻地长者安慰:“滩涂广阔,只此一株,别无栖身之处,料其徒劳双翅,终得飞回,经理可宽心也。”
◇挨打不屈
早年,有庄人赴南乡访友,待之以茶,甘甜清香,全无洼水之苦咸。问道:今尝何物?答曰:外埠香茶。及辞,友将一抔茶末以纸裹之,赠其回府细品。及归,忙呼内人:僻壤难比街店,友人待茶清心润肺、解渴生津,今赠与我,泡来一尝。内人手脚麻利,添水一锅将茶倒入,风箱呼呼而煮。茶熟盛入陶罐端上,庄人尝得一口与蒸饭水无异,哪得茶之味?确是手艺不精,遂喷,楞不与妻子理论举杖便打。内人不知丈夫怒从何来,哭喊奔至族长“知事二子爷”堂上诉冤屈。族长一贯家风秉承先调查后发言之祖训,责其取茶来尝。庄人与内人端茶同来堂上呈递。族长细观,此汤色泽不比黄西汤青绿,亦不见虾皮等佐料。鲜与不鲜须尝而断,刚尝得一口,即果断裁定:“诶,挨打不屈,连点盐晶滋味也没有,不咸不淡。”
◇电邮
文革初期,有年轻人到外地就工。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做得布鞋一双,写信嘱儿若工友回乡探亲将鞋捎去。不日回信:近无探亲者,可到邮电局邮来,很快。怕不明白,又写一句“可到邮电局邮来”。不想,没念多少学又粗心的儿子把邮电局第一遍写成 “有电局”,第二遍写成“电邮局”。老两口寻思,邮信是人家用自行车邮来,没见什么是电邮。是时正值广播喇叭线扯到村里,就想,除了这根铁丝,再找不到“有电”的埝儿(地方)了。于是,两人将两只鞋子用线连在一起,又缝上布条写明地址,来到村头广播线杆下,老汉爬上杆头将鞋子挂于电线,松一口气回家歇息。夜里老妻念叨:孩子说电邮快,不知到了没?清早,便撵老汉去村头查看。老汉来到线杆下,杆上的新鞋不见了,地下多了一双旧鞋。及归,老汉手里提着一双旧鞋高兴异常:“我说老婆子,电邮就是快,新鞋邮到了,顺手把旧鞋也邮回来了。”
◇百巧百能
还是女性裹足年代,东村有巧女,二八年华,经常走东串西帮衬针线活,方圆几村颇有名头。
巧女手艺非同一般,专工棉单(床单)裁剪,属当地闺秀独领工艺。方圆得名,盖因做事板眼,例如,别家剪裁不屑工具,她不然,有求必躬身携带设备,绝不匆草行事。设备者,栏门也,即六畜豢养之门板,呈长方形,边框平直,可依线剪裁,棉单不易剪偏。如此窈窕身躯背负栏门轻挪三寸莲步串走百家,艰辛可知。
如此这般义工许是长年累月甚疲劳,难免挥泪之时。一日,巧女帮衬完工归家,伏入娘怀嘤嘤啼哭:“娘哎,脚疼煞,一心做好事,只这脚不给力吔……”为娘心疼安慰:“孩啊,别哭了,谁叫咱百巧百能唻。”
◇大板凳
八十年代初,物质生活逐步提高,部分家庭开始置换“由高变低”家具,如沙发茶几类,替代以往方桌椅凳。某日,有西村旧塾师进城拜访亲家,会面寒暄甚是客套。及让座,老塾师自感劳作衣装不合坐于沙发,谦辞道:“不速造访,衣冠不整,就便落坐大板凳可也,”说罢一腚蹲于茶几上,怡然自得。
( 2012-4-25 于绸乡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