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知道清明是个哀伤的节日,在我国自古就有清明扫墓祀祖的习俗。这一天,人们会扶老携幼来到逝去亲人的坟墓前供祭酒食果品,还要焚化纸钱来祭拜。诗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写的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亡灵的凄惨情景。还有我最喜欢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便是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在清明节悼念亡妻的,词句缠绵婉约、催人泪下。更有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几乎家喻户晓,虽然是平白如话,却又让人感伤感动。
我是女的,我们这边的习俗是女人不上坟。所以,虽然清明节应是哀伤的节日,但于儿时的我来说却是欢乐更多一点。且不提每逢清明各处在外的亲戚赶回祭祖时带回来的许多我很少见又美味的吃食,也不说妈妈为上坟而准备的各类平时根本不舍得买的鲜果,只那暖暖的、灿烂的阳光,只那和煦的、有力的春风,只那蒙蒙的、轻柔的细雨……这一切就已经俘获了我沉寂一冬的身心。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曾多少次逗引得儿时的我在这个季节放学后扔下书包就往外跑,任妈妈怎么喊也不回头。小时候,爷爷总会在清明前后为我在院子里扎个秋千,我会荡很多种花样,或坐或立或翻身都难不倒我,而且荡的越高越开心!现在想来大概清明荡秋千也是种习俗,唐代诗人韦庄在《麟州寒食》中写道:“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杜甫说“十年蹴鞠将雏运,万里秋千习俗同”,还有黄峪的“未到清明先焚火,还依桑下系秋千”这些都是证明。
“百度”告诉我,清明又名“踏青节”,起于唐,盛于宋,时人渭之游春。还是诗圣杜甫言“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宋代诗人吴惟信则在《苏堤清明即事》一诗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柳莺。”还有辛亥女杰秋瑾女士也曾作有关于“踏青”的诗词数首,其中一首是“西郊也为踏青来,携手花间笑语才。昨日卿经贾傅宅,今朝侬上定王台。”我不是诗人,却也不愿辜负这大好春光,趁着三天小短假的闲遐,我要与父母亲、与爱人、与女儿一起出去走走,不必名山大川,也不需名胜古迹,只到郊外走走就好,一起漫步于田垄阡陌间,感春风习习、细雨蒙蒙,赏杨柳依依、柳烟袅袅,嗅桃花灼灼、芳草萋萋,真正一年芳草又新绿,最是春和景明时。